一种微型热电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6432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微型热电发电装置,其燃烧稳定性、燃烧效率和热电效率均优于现有的微发电系统。该装置包括燃烧器和热电模块,特别地,燃烧器以二甲醚作为燃料;所述燃烧器的内腔被平行且对齐的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划分成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和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处在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尾气通道正对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与燃烧室连通;尾气通道与热电模块的热端进行热传导;在热电模块的冷端设有水冷装置。该微型热电发电装置的与现有的热电发电装置相比,体积小、转换效率高、性能大幅提升,值得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率需求在几瓦量级的微型热电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电源功率需求在几瓦到几十瓦电源机电产品广泛用于军事、医疗、科研和日常生活电子产品中,目前供能系统主要是电池产品,但电池产品普遍存在能 量密度低、稳定供能持续时间短、续能不方便等缺点,新型电池如微型燃料电 池系统也正处于研究开发中。基于燃料燃烧的微动力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如在10%的化学能一电能转换效率下,基于燃烧的微动力系统单位质量或体积输出功率远大于现有的供能系统,而且基于燃烧的微供能系统能够提供持续、稳 定的输出,具有续能方便的优点。现已开发的基于燃烧的微发电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采用热机进行化学能一一机械能一一电能转换;其二为采用功能材料转换模块实现热能一一电 能的直接转换。前者如微型燃气透平、微型三角转子发动机和微型活塞式内燃 机等,通过微型热机与微型发电机连接产生电能;后者如热光伏和温差热电直 接转换等产生电能。与微型热机供能系统比较,热电直接转换没有任何移动部 件,系统可靠性高,是容易实现和有潜力的微发电系统。但现有的热电直接转换系统中,由于热电模块受高温限制,必须维持其壁面温度处于较低的范围(20(T300°C)。而微尺度下,热电模块的壁面温度与燃 烧器内火焰温度非常接近,当降低热电模块壁面温度时,火焰温度显著降低, 导致燃烧反应不稳定甚至熄火。因此,目前微热电直接转换系统燃烧器基本采 用催化燃烧,燃料采用氢气、甲烷等。但是, 一方面催化反应整体温度还是要维持在500—600°C,仍高于热电模块的高温限制,另一方面催化燃烧反应速度低 于气相反应,因此微尺度下催化燃烧器的有效热负荷和能量密度会降低。此外, 微燃烧器内的催化剂是否能够长期稳定、有效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型温差热电直接转换发电系统,其燃烧稳定 性、燃烧效率和热电效率均优于现有的微发电系统的微型热电发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微型热电发电装置,包括燃烧器和热电模块,特别地,所述燃烧器的内腔 被平行且对齐的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划分成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和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处在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尾气通道正对 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与燃烧室连通;尾气通道与热 电模块的热端进行热传导;在热电模块的冷端设有水冷装置。本专利技术微型热电发电装置优选以二甲醚作为燃料。二甲醚沸点低,低压下 可以液化,因此储存和运输比氢气和碳氢燃料方便、安全。同时二甲醚燃料含 有氧元素,其点火和燃烧容易控制,非常适合燃烧型的微发电系统。也可以选用其他燃料,如氢气、甲烷等碳氢燃料。本专利技术燃烧器采用独特的低热损失平面火焰燃烧技术,其燃烧室由两块平 行的烧结多孔平板之间的狭缝空间组成,燃料和空气混合气穿过多孔平板均句 进入燃烧室,由燃烧器内的点火装置点火,形成贴近多孔壁面表面的平面火焰。 火焰的形成方式能有效避免壁面与火焰直接接触,可以维持燃烧器的多孔平板 温度远低于火焰温度;与此同时,混合气穿过多孔平板时能被有效预热,可以 实现贫燃料工况下稳定燃烧,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燃烧器壳体的温度和热损失。以上所述尾气通道优选平板状通道,这样能使得燃烧后的尾气的热量迅速 且均匀地传递至热电模块的热端,增强热量的利用效率。还可考虑在尾气通道 与热电模块的热端之间设置导热片,以增强导热效果。以上所述水冷装置可以是冷却水套,可以与热电模块的冷端直接接触。其 中,冷却水套优选开式循环型。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燃烧器通过燃料的燃烧,利用其高温尾气加热热电模块的热端,使热电模块的热端和热电模块的冷端之间产生温度差,从而将该温 度差转换成电能输出。本专利技术利用平行且对齐的多孔平板作为燃料的通透装置, 令燃料能充分地燃烧并释放热量,达到充分利用燃料的目的,还能充分利用燃 烧器内的有限空间组织燃烧,以提高燃烧效率,在确保热电模块的热端温度不 高于温度上限.的前提下,进行稳定的燃烧,使热电模块处在最优的工作温度范 围内。另外,尾气通道可同时收集两个多孔平板上的高温尾气,使得燃烧器的 外壳温度降低,热量散失减少,并把热量充分转移至热电模块的热端,在燃料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髙热电模块的热电转换量。而制成平板状的尾气通道更能 迅速且均匀地把热量传递至热电模块的热端。由于热电模块的发电量是由热端 和冷端之间的温差决定,因而热电模块的冷端釆用水冷的方式,能有效提髙热 电模块的发电量。本专利技术为微发电系统,其中燃烧器在火焰形成,平面火焰结构特性,燃烧 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降低热损失、提高热效率和系统发电效率优势突出。该 微型热电发电装置专门针对微燃烧技术设计,输出功率为几瓦量级,燃烧效率 和热效率高,与现有的热电发电装置相比,体积小、热电转换效率高、性能大 幅提升,可用于发展微发电系统。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燃烧器;2-热电模块;3-壳体;4-第一多孔平板;5-第二 多孔平板;6-电子点火器;7-第一燃料入口; 8-第二燃料入口; 9-尾气通道; IO-第一进气腔;ll-第二进气腔;12-燃烧室;13-导热片;14-冷却水套;15-进水口; 16-出水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微型热电发电装置由燃烧器1和热电模块2组成。燃烧器1由壳体3、第一多孔平板4、第二多孔平板5、电子点火器6组成。在壳体3上 设有第一燃料入口 7、第二燃料入口 8和尾气通道9。本实施例中,燃烧器1的大小为llmmx "腿x ll隱(长x宽x高),其壳 体3的厚度为1—1.5鹏。第一多孔平板4和第二多孔平板5为矩形的多孔平板,规格为7mmx20nim xl,(长x宽x高),它们互相平行且对齐,将壳体3内的空腔分隔为平面状 的第一进气腔IO、第二进气腔11和燃烧室12。其中,第一进气腔10的高度为 lmm;第二进气腔11的髙度为lrrn;燃烧室12的高度为4mm。第一燃料入口 7正对第一多孔平板4的中央,与第一进气腔10相通;第二 燃料入口 8正对第二多孔平板5的中央,与第二进气腔ll相通。电子点火器6安装在壳体3上,其起弧端正对第一多孔平板4和第二多孔 平板5之间的中央位置。这样,电子点火器6的点火电极与燃烧室壁面之间可 以保证合适的放电间距,容易产生点火电火花,从而增加点火的可靠性。尾气通道9正对第一多孔平板4和第二多孔平板5之间的中央位置,与燃 烧室12连通。尾气通道9为平板状通道,高2mra,宽30mm,长30mm,以适应热 电模块2的热端的尺寸,提高壁面热源利用率,通道壁面厚度Q.5醒,通道高度 lrnm。本实施例中,尾气通道9的两面分别设有一个导热片13和一个热电模块2, 导热片尺寸为长32mm,宽30讓,高0. 5誦,由高导热率的黄铜材料制造。热电 模块2的热端紧贴在导热片13上,热电模块材料为锑化铋(Bi2Te3),热端连续 工作耐温极限260。C,冷端1卯。C,热电模块尺寸为长30mm,宽30mm,高hm。由于热电模块2本身也有热传导的效果,使得其冷端变热,导致热电模块2 的热端和冷端之间的温差变小,特别是微小尺度下,热电模块冷端温度容易接 近热端温度,使得发电效率明显降低。于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微型热电发电装置,包括燃烧器和热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内腔被平行且对齐的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划分成第一进气腔、第二进气腔和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处在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尾气通道正对第一多孔平板和第二多孔平板之间的中央位置,与燃烧室连通;尾气通道与热电模块的热端进行热传导;在热电模块的冷端设置水冷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利桥赵黛青汪小憨杨卫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