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8518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涉及溢洪道加固技术领域。该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包括挡坝,所述挡坝的一侧中下部设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内侧中部设置有蓄水腔,所述蓄水池远离挡坝的一侧中上部设置有出水槽,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内部一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柱形腔,所述柱形腔的底端均设置有溢流坑。通过根据溢洪道内水的水位高度变化进行贯通不同流道进行排水,从而通过蓄水池内的水和挡坝外侧的水同时向挡坝进行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对大坝溢洪道挡坝的加固效果,该种加固方式可以降低坝体对地下土壤结构的需求,从而使得其在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的土壤结构情况下均可使用,适用性强,稳固性高。稳固性高。稳固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溢洪道加固
,具体为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和泄水建筑物,多筑在水坝的一侧,溢洪道一般不经常工作,但却是水库枢纽中的重要建筑物,溢洪道像一个大槽,用于宣泄规划库容所不能容纳的洪水,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所以溢洪道对大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0003]随着大坝内部蓄水量的增加,坝内多余的蓄水则会进入到泄洪道之中,并且随着溢洪道内水量的增加,其对溢洪道挡坝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有的挡坝加固技术基本都是通过土钉技术增加坝体和地面的接触力,但是该种加固技术对地下土壤的结构要求较高,所以山区或者土壤岩层较多的地方并不适用,而且在溢洪道挡坝进行排水的时候也会对溢洪道坝体后侧底部产生水流冲击,长时间的水流冲击也会影响溢洪道挡坝基础位置的稳定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用来解决上述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解决了现有溢洪道挡坝采用土钉技术加固时适用性差且长时间的水流冲击影响溢洪道挡坝基部稳定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包括挡坝,所述挡坝的一侧中下部设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内侧中部设置有蓄水腔,所述蓄水池远离挡坝的一侧中上部设置有出水槽,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内部一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柱形腔,所述柱形腔的底端均设置有溢流坑,所述柱形腔的内侧顶端均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端中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绳,同侧所述连接绳上均等距设置有三个漂浮堵块,所述柱形腔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对应安装柱的一端,所述安装柱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安装板和漂浮堵块后并与对应溢流坑的底端中部固定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壁,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一侧中下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底流道,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一侧中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中流道,所述挡坝远离蓄水池的一侧中上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顶流道,所述底流道、中流道和顶流道的内部分别与对应的柱形腔的内部连通,所述挡坝远离弧形壁的一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排水道,且所述排水道分别与同侧柱形腔的内部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底流道、中流道和顶流道的内壁两侧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缓冲板,所述排水道远离柱形腔的中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中部设置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的外壁固定连接在对应水轮座的内壁上,所述水轮座的外侧中部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轮腔。
[0008]优选的,所述挡坝远离弧形壁的一侧中上部固定连接在导流板的一端,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蓄水池靠近出水槽的顶端一侧处,所述蓄水池远离挡坝的一侧设置有导流座。
[0009]优选的,所述挡坝的顶端中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挡板。
[0010]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两侧中下部均设置有排水管,且所述排水管的内部均与蓄水腔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漂浮堵块材料采用的是木质材料或者硅胶材料,所述缓冲板呈间隔分布设置,且缓冲板的横截面均呈弧形。
[0012]工作原理:随着大坝内蓄水量的增加,大坝内多余的水进入到溢洪道之内后由挡坝进行阻挡,当溢洪道内水量较少时,水通过底流道进入到柱形腔底部的溢流坑之内,溢流坑内的水将最底部的漂浮堵块进行浮起后,底部漂浮堵块同步在安装柱上进行滑动,使得底流道完全贯通,水通过排水道后排入蓄水池的蓄水腔之内,当水将蓄水腔逐渐注满之后,蓄水腔内的水则会通过出水槽进行排出;当溢洪道内的水量逐渐增加之后,柱形腔内的水位也随着逐渐增加,柱形腔内的水将底部的漂浮堵块进行浮起,底部漂浮堵块浮动在安装柱上进行滑动的同时顶推中部的漂浮堵块,从而使得底流道和中流道完全贯通,此时底流道和中流道内的水注入到蓄水池的蓄水腔之内;当溢洪道内的水量达到最高水位的时候,同理,柱形腔内底部的漂浮堵块受水浮力在安装柱上向上滑动,底部的漂浮堵块上移的同时顶推中部的漂浮堵块同步向上移动,中部的漂浮堵块同时也推动顶部的漂浮堵块向上移动,此时柱形腔内的漂浮堵块全部进入到柱形腔的中上部,底流道、中流道以及顶流道全部贯通,底流道和中流道内的水排入到蓄水池内的蓄水腔内,之后通过出水槽后经过导流座导流排出,顶流道内的水则通过导流板导流到达导流座上随着出水槽内的水一起排出;在溢洪道内的水达到挡坝的时候,首先通过挡坝的前侧的弧形壁初步缓冲水流的冲击,初步缓冲完毕之后的水流进入到底流道、中流道以及顶流道内之后,再次通过其内部的缓冲板进行再次缓冲,再次缓冲完毕之后的水流进入到排水道之内后进入到水轮座的轮腔之内,并同步带动水轮座以及轴承套在安装柱上进行转动,缓冲水流冲击力的同时将水排出到蓄水池的蓄水腔之内,蓄水腔内的水通过出水槽排出时通过导流座进行导流再次降低水流的冲击力,顶流道内的水通过排水道排出时通过导流板进行导流缓冲水流冲击力之后与导流座上的水一起排出。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根据溢洪道内水的水位高度变化进行贯通不同流道进行排水,使得蓄水池内水的液位和挡坝外侧水的液位接近,从而通过蓄水池内的水和挡坝外侧的水同时向挡坝进行施加压力,增加了挡坝在使用时的稳固性,从而实现对大坝溢洪道挡坝的加固效果,该种加固方式可以降低坝体对地下土壤结构的需求,从而使得其在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的土壤结构情况下均可使用,适用性强,稳固性高。
[0015]2、本专利技术溢洪道的水在通过挡坝进行排出时,通过多重的缓冲设施以及配合相应的导流设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水在排放时产生的水流冲击力,降低溢洪道排水时水流冲击力对坝体基部的冲蚀程度,从而提高整体溢洪道挡坝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增加溢洪道挡坝的使用寿命。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蓄水池的蓄水腔对溢洪道排出的水进行存储,降低溢洪道挡坝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排水管将蓄水腔内的水进行引出,从而方便周围农田的灌溉以及其他用水项目。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设备前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设备后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挡坝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蓄水池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其中,1、挡坝;2、弧形壁;3、底流道;4、中流道;5、顶流道;6、缓冲板;7、挡板;8、安装座;9、导流板;10、蓄水池;11、导流座;12、排水管;13、蓄水腔;14、水轮座;15、出水槽;16、轴承套;17、排水道;18、安装板;19、柱形腔;20、漂浮堵块;21、连接绳;22、溢流坑;23、轮腔;24、连接轴;25、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包括挡坝(1),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坝(1)的一侧中下部设置有蓄水池(10),所述蓄水池(10)的内侧中部设置有蓄水腔(13),所述蓄水池(10)远离挡坝(1)的一侧中上部设置有出水槽(15),所述挡坝(1)远离蓄水池(10)的内部一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柱形腔(19),所述柱形腔(19)的底端均设置有溢流坑(22),所述柱形腔(19)的内侧顶端均设置有安装板(18),所述安装板(18)的底端中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绳(21),同侧所述连接绳(21)上均等距设置有三个漂浮堵块(20),所述柱形腔(19)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对应安装柱(25)的一端,所述安装柱(25)的另一端依次贯穿安装板(18)和漂浮堵块(20)后并与对应溢流坑(22)的底端中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坝(1)远离蓄水池(10)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壁(2),所述挡坝(1)远离蓄水池(10)的一侧中下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底流道(3),所述挡坝(1)远离蓄水池(10)的一侧中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中流道(4),所述挡坝(1)远离蓄水池(10)的一侧中上部等距设置有若干个顶流道(5),所述底流道(3)、中流道(4)和顶流道(5)的内部分别与对应的柱形腔(19)的内部连通,所述挡坝(1)远离弧形壁(2)的一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排水道(17),且所述排水道(17)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风彩罗帅领王克俭张滕飞郭宗超王振营王娟张静媛焦胜利杜新亮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