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8353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属于淬火装置技术领域。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方的右侧设置有电控室,且基座上方的中部设置有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链轮,所述链轮的外侧套设有链条,所述链条的端部连接有冷却水喷头,所述冷却水喷头的上方活动连接有淬火线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托轮。本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在基座上,使得经过冷却水喷头喷洒的冷却水能够均匀散布在钢管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对钢管内壁的淬火厚度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该装置对钢管内壁的淬火质量,同时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在基座上,使得该装置能够占用较小的占地面积。使得该装置能够占用较小的占地面积。使得该装置能够占用较小的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淬火装置
,更具体地说,涉及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淬火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从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种工艺方法,由于特殊施工要求,需要对钢管的内壁进行淬火处理,以提高钢管内壁的强度和耐磨度。
[0003]目前,专利申请号为201310247981.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管内壁硬化淬火设备,冷却水双层铜杆端部设有感应头,另一端与中高频感应淬火变压器连接,冷却水双层铜杆通过设在淬火车基础的气动支架支撑,所述的淬火车基础上设有淬火车轨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实现了中、大管径钢管的内壁淬火,并保证内壁淬火后淬硬层厚度均匀、硬度均匀、金相组织细密一致;冷却水双层铜杆上设置的万向滚珠支撑体可自动调整钢管,使钢管与冷却水双层铜杆同轴。
[0004]但是上述方案在实施时,由于是将钢管水平放置,然后再对其进行淬火处理,由于在淬火处理时,需要将加热后的钢管用水进行冷却,而由于钢管采用水平放置,使得在对钢管内壁进行冷却时,水会由于重力作用集中在钢管内部的下方,从而导致钢管内部上方的部分得不到很好的冷却,从而使得钢管的不同位置冷却效果不一致,进而影响到整个钢管的淬火质量,基于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使得冷却水喷头喷洒出的冷却水能够均匀的喷洒在淬火线圈加热后的管壁上,并且通过将冷却水喷头和淬火线圈从钢管底部匀速移动到钢管顶部的方式,使得冷却水喷头喷洒出的水不会对未加热的钢管内壁造成影响,同时通过控制淬火线圈匀速上升的方式,使得淬火线圈在上升时能够对钢管发生热传递的温度进行补偿,进而保证整个钢管在加热时的温度一致,保证了钢管的淬火质量。
[0006]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方的右侧设置有电控室,且基座上方的中部设置有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链轮,所述链轮的外侧套设有链条,所述链条的端部连接有冷却水喷头,所述冷却水喷头的上方活动连接有淬火线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托轮,所述托轮上分别套设有电缆和水管,所述电缆与淬火线圈相连接,且水管与冷却水喷头相连接,所述基座的上方位于冷却水喷头的正下方设置有钢管。
[0007]优选地,所述基座上方的左侧设置有轮换组件,所述轮换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基座上的轮换盘,所述轮换盘的上方沿轴线圆周阵列有四个放置座,且轮换盘上方的中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撑环,四个所述支撑环与四个放置座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钢管贯穿支撑环并与其正下方的放置座活动连接,所述轮换盘的外侧设置有驱动
组件。
[0008]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轮换盘相连接的从动齿轮以及设置于轮换盘外侧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
[0009]优选地,所述淬火线圈的上方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四个设置于淬火线圈上方的弹性片,四个所述弹性片沿淬火线圈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形式分布,且四个弹性片的外侧均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导向轮;
[0010]还包括设置于钢管顶部的辅助环,所述辅助环的内壁上开设有矩形槽。优选地,所述冷却水喷头的顶部设置有补偿组价,且冷却水喷头通过补偿组价与淬火线圈相连接,所述补偿组价包括沿淬火线圈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外侧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内腔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有抵接杆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固定套筒并与淬火线圈相抵接,所述抵接杆贯穿固定套筒并向外延伸,且抵接杆位于固定套筒内腔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套筒和连接板相连接。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与连接座同侧的弹性片的内侧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与抵接杆相抵接,且辅助环的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设置于矩形槽的下方并与其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轮换盘为中空设置,且轮换盘位于四个放置座处的顶部以及轮换盘的底部均开设有排水孔,所述基座的内腔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贯穿基座设置且与轮换盘下方的排水孔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电控室分别与第一电机、电缆、以及第二电机电性连接。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5]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轮换组件,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控制第二电机转动90
°
,从而使得淬火完成的钢管在转动到基座的正面时,下一个钢管能够同时准备淬火处理,避免在将淬火完成的钢管从放置座中取出时,还需要将下一个钢管重新放置在放置座中,从而提高了该装置在对多个钢管进行淬火时的工作效率。
[0016]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排水沟,使得能够将冷却水喷头喷洒出的水处理后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了冷却水的利用率,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
[0017]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导向组件,使得该装置能够通过四个弹性片将淬火线圈和钢管的轴线控制在一条直线上,从而提高了该装置在对钢管的淬火质量,同时通过在钢管的顶部设置辅助环,当淬火完成之后,导向轮就会到达矩形槽处,从而通过矩形槽将辅助环提起,以便将辅助环放置在下一个钢管的顶部。
[0018]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补偿组价,使得该装置在对钢管进行加热时,能够保证钢管内壁上各个部位的加热温度始终保持一致,从而使得整个钢管内壁的淬火效果一致,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对于钢管的淬火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精准性。
[0019]5)、综上所述,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在基座上,使得经过冷却水喷头喷洒的冷却水能够均匀散布在钢管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对钢管内壁的淬火厚度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该装置对钢管内壁的淬火质量,同时通过将钢管垂直放置在基座上,使得该装置能够占用较小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局部剖视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钢管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补偿组价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6中C处结构放大图;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套筒结构剖视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辅助环结构剖视图。
[0029]图中标号说明:1、基座;2、电控室;3、机架;4、第一电机;5、链轮;6、链条;7、冷却水喷头;8、淬火线圈;9、导向组件;91、弹性片;92、安装件;93、导向轮;94、辅助环;95、矩形槽;10、补偿组价;101、连接座;102、安装环;103、固定套筒;104、连接板;105、连接杆;10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方的右侧设置有电控室(2),且基座(1)上方的中部设置有机架(3),所述机架(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链轮(5),所述链轮(5)的外侧套设有链条(6),所述链条(6)的端部连接有冷却水喷头(7),所述冷却水喷头(7)的上方活动连接有淬火线圈(8),所述机架(3)上设置有托轮(11),所述托轮(11)上分别套设有电缆(12)和水管(13),所述电缆(12)与淬火线圈(8)相连接,且水管(13)与冷却水喷头(7)相连接,所述基座(1)的上方位于冷却水喷头(7)的正下方设置有钢管(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方的左侧设置有轮换组件(14),所述轮换组件(14)包括转动连接于基座(1)上的轮换盘(141),所述轮换盘(141)的上方沿轴线圆周阵列有四个放置座(142),且轮换盘(141)上方的中部设置有立柱(143),所述立柱(143)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撑环(144),四个所述支撑环(144)与四个放置座(14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钢管(15)贯穿支撑环(144)并与其正下方的放置座(142)活动连接,所述轮换盘(141)的外侧设置有驱动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轮换盘(141)相连接的从动齿轮(145)以及设置于轮换盘(141)外侧的第二电机(146),所述第二电机(146)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动齿轮(147),所述主动齿轮(147)与从动齿轮(145)相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内壁垂直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线圈(8)的上方设置有导向组件(9),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四个设置于淬火线圈(8)上方的弹性片(91),四个所述弹性片(91)沿淬火线圈(8)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形式分布,且四个弹性片(91)的外侧均设置有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本富刘继清聂新林周学怡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平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