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06629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均设置于矿渣堆体中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之外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区域地下水下游,将传统的一道可渗透反应墙分为以一定的间距、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不仅能减少一次性开挖量及开挖难度,还能实现多阶段、分步处理污染的地下水,同时也减少了传统仅设置一道可渗透反应墙的处理压力,增加了工程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的运营维护。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的运营维护。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的运营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粗放式的矿山开采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矿山由于不满足环保要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遗留下大量的废弃矿渣却在不断增加区域环境污染压力,对区域水土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矿、冶炼遗留下的矿渣、废石、废渣以无序、裸露地堆放在矿区,且大多数废弃矿区位于山区,矿渣、废石无序堆放在沟谷、边坡之上,经过长年累月的浸泡,其内部的重金属、硫及其他污染因子在细菌作用下逐渐释放入水体,形成的酸性废水对区域水环境破坏严重,会对地方饮用水、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产生影响,严重的可能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0003]废弃多年的矿区所遗留的矿渣、废石、渣土等在长时间的自然混合堆积下多为有污染的Ⅱ类固废,因此在进行废弃矿区进行治理时,对矿渣堆体进行防渗是减少酸性废水的有效处理措施,但浅层地下水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而酸性废水治理行业目前现有的治理技术多需要后续大规模的维护运行,因此在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方面亟待开发符合环保要求且低维护运行的治理技术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不仅可规模化、后期少运行维护,而且能实现多阶段、分步处理污染的地下水。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均设置于矿渣堆体中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之外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0006]进一步地,各级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底部均位于矿渣堆体下伏基岩的弱风化层以下至少2m。
[0007]进一步地,各级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均包括可渗透墙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可渗透墙体内的药剂填料。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药剂填料呈多层设置,每一层均填充有石灰石颗粒。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石灰石颗粒的间隙中填充有石英砂颗粒。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石灰石颗粒的粒径为2

5mm。
[0011]进一步地,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坡度较缓的位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区域,将传统的一道可渗透反应墙分
为以一定的间距、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并将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中,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之外,不仅可以减少一次性开挖量及开挖难度,还能实现多阶段、分步处理污染的地下水,将产生的酸性废水进行充分中和处理,同时也减少了传统仅设置一道可渗透反应墙的处理压力,增加了工程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的运营维护;
[0014](2)本技术的各级可渗透反应墙的底部均位于矿渣堆体下伏基岩的弱风化层以下至少2m,保证受污染的地下水尽可能的被充分处理以及各级可渗透反应墙的稳定性;
[0015](3)本技术的各级可渗透反应墙中药剂填料呈多层设置,每一层均填充有石灰石颗粒,能够有效地中和产生的废水为酸性,且石灰石颗粒的间隙中填充有石英砂颗粒,保证药剂填料的渗透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断面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俯视图;
[0019]图中:1、矿渣堆体;2、强/中风化层;3、弱风化层;4、地下水水位线;5、地下水流向;6、一级可渗透反应墙;7、二级可渗透反应墙;8、三级可渗透反应墙;9、矿渣堆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均设置于矿渣堆体1中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1之外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0023]本实施例针对位于山区的废弃酸性矿山地下水污染的特征以及污染地下水迁移的途径,并结合山区矿渣堆体1的堆积和分布形式及场地的地形高差特征,在区域地下水下
游区域,将传统的一道可渗透反应墙分为以一定的间距、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并将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1中,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1之外,不仅可以减少一次性开挖量及开挖难度,还能实现多阶段、分步处理污染的地下水,将产生的酸性废水进行充分中和处理,同时也减少了传统仅设置一道可渗透反应墙的处理压力,增加了工程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的运营维护。
[002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可渗透反应墙有三级,分别为呈梯级形式设置的一级可渗透反应墙6、二级可渗透反应墙7和三级可渗透反应墙8,且均设置于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其中,一级可渗透反应墙6和二级可渗透反应墙7均设置于矿渣堆体1中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三级可渗透反应墙8设置于矿渣堆体1之外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0025]本实施例中各级可渗透反应墙的总厚度可根据《地下水污染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指南》(试行)进行计算,具体与矿山堆体、区域水量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等因素有关,可渗透反应墙的级数需根据场地和坡度条件来具体确定。在对单级可渗透反应墙的厚度进行设计时,可根据场地条件,来灵活调整各分级可渗透反应墙的厚度,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各分级可渗透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矿渣堆体区域地下水下游呈梯级形式设置的若干级可渗透反应墙,第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至倒数第二级可渗透反应墙均设置于矿渣堆体中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最后一级可渗透反应墙设置于矿渣堆体之外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级所述可渗透反应墙的底部均位于矿渣堆体下伏基岩的弱风化层以下至少2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废弃酸性矿山的梯级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级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均包括可渗透墙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可渗透墙体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振亚张安鹏董仁君田靓张亭亭赵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