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ini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39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若干芯片和光学层;若干芯片和光学层固设在电路板上方,光学层覆盖芯片,若干芯片与光学层构成独立的发光单元;光学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学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


[0001]本技术属于LED
,具体涉及一种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LED背光源动态调光技术具有高对比度、优异的显示效果,逐渐成为LED背光产品市场的热点。动态调光技术是通过多个分区控制多颗光源实现,同时需要用到整面的印刷电路板,成本昂贵,因此,如何快速的降低成本,也成为目前重要的研发方向。
[0003]现有的LED背光源动态调光技术是通过将LED尺寸降至300um(Mini LED),同时将点光源LED的角度增加,这样可以减少LED的颗数,有效的降低成本。一次光学层可以有效的将LED发出的点光源,往周围折射,增加角度。但是,一次光学层对成型性的要求比较高,利用光学层的高触变性可得到光学效果较好的方案,但是高触变性使得气泡问题较为严重。另外,当前光学层角度变大后,容易导致暗条的问题,也会遇到光色均匀性的问题。
[0004]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旨在解决增加发光角度时,导致出现暗条和光色不均匀的问题。
[0006]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Mini LED背光源,包括电路板、若干芯片和光学层;
[0008]所述若干芯片和光学层固设在所述电路板上方,所述光学层覆盖所述芯片,所述若干芯片与所述光学层构成独立的发光单元;r/>[0009]所述光学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所述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内均设有填充粒子;
[0010]所述光学层设有连续的第一折光部、第二折光部和第三折光部,所述第一折光部位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光学层连接处;
[0011]所述第一折光部包括第一起点和第一末点,所述第一起点到所述第一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一曲线段,所述第一曲线段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1;
[0012]所述第二折光部包括第二起点和第二末点,所述第二起点到所述第二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二曲线段,所述第一末点与所述第二起点重合,所述第二曲线段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2;
[0013]所述第三折光部包括第三起点和第三末点,所述第三起点到所述第三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三曲线段,所述第二末点与所述第三起点重合,所述第三末点为光学层的中心顶点,所述第三曲线段中的所述第三起点的外切线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3;
[0014]所述夹角θ1、所述夹角θ2以及所述夹角θ3的大小关系如下:
[0015]θ3>θ2>θ1。
[0016]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曲线段和第二曲线段均为接近线性的曲线段,所述第三曲线段为圆弧状的曲线段。
[001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末点到电路板的距离H与所述第一起点到第三末点的垂足的距离R的比值为0.4

1.0。
[001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层材料由硅橡胶、硅树脂、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001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n光学层的填充粒子浓度>
……
>第一光学层的填充粒子浓度,所述第n光学层触变性>
……
>第一光学层触变性,所述填充粒子浓度决定光学层的触变性。
[002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粒子为半透明状的粒子。
[002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还包括连接层,所述连接层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若干芯片在所述电路板上呈阵列式排列;
[0022]所述连接层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0023]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适用于上述的Mini LED背光源、围设所述Mini LED背光源的腔体和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位于所述腔体远离所述Mini LED背光源的一端覆盖所述腔体。
[0024]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腔体内包括反射膜和驱动件,所述反射膜铺设在所述发光单元的间隙之间,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发光单元电性连接。
[0025]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光口处由内到外设有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板、光转换层和光学膜片。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7]本技术提出的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通过在发光单元处设置光学层以增加其发光角度,设置多层光学层改善了光学层由于触变性导致的气泡问题;在多层光学层内填充粒子,借用填充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通过光学层设置连续的第一折光部、第二折光部和第三折光部,满足第三折光部中第三起点的外切线与电路板的夹角θ3>第二折光部与电路板的夹角θ2>第一折光部与电路板的夹角θ1,通过填充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第一折光部、第二折光部和第三折光部对光的折射作用有效改善了模组暗条的问题,实现背光源的均匀出光。本Mini LED背光源及其背光模组,增加发光角度时,不会出现暗条且光色均匀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29]图1是Mini LED背光源中单层光学层的主视图;
[0030]图2是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
[0031]图3是Mini LED背光源中双层光学层的主视图;
[0032]图4是Mini LED背光源中双层光学层的主视图;
[0033]图5是Mini LED背光源中三层光学层的主视图;
[0034]图6是Mini LED背光源的俯视图;
[0035]图7是Mini LED背光源的主视图;
[0036]图8是Mini LED背光模组的主视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电路板;
[0039]2、芯片;21、连接层;211、正电极;212、负电极;23、透光层;24、反射层;
[0040]3、光学层;31、第一光学层;32、第二光学层;33、第三光学层;34、第一折光部;341、第一起点;342、第一末点;35、第二折光部;351、第二起点;352、第二末点;36、第三折光部;361、第三起点;362、第三末点;
[0041]4、腔体;41、反射膜;42、驱动件;
[0042]5、出光口;51、扩散板;52、光转换层;53、光学膜片层;
[0043]6、发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ini LE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若干芯片和光学层;所述若干芯片和光学层固设在所述电路板上方,所述光学层覆盖所述芯片,所述若干芯片与所述光学层构成独立的发光单元;所述光学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所述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层
……
第n光学层内均设有填充粒子;所述光学层设有连续的第一折光部、第二折光部和第三折光部,所述第一折光部位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光学层连接处;所述第一折光部包括第一起点和第一末点,所述第一起点到所述第一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一曲线段,所述第一曲线段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1;所述第二折光部包括第二起点和第二末点,所述第二起点到所述第二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二曲线段,所述第一末点与所述第二起点重合,所述第二曲线段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2;所述第三折光部包括第三起点和第三末点,所述第三起点到所述第三末点的连线形成第三曲线段,所述第二末点与所述第三起点重合,所述第三末点为光学层的中心顶点,所述第三曲线段中的所述第三起点的外切线与所述电路板的夹角为θ3;所述θ1、所述θ2以及所述θ3的大小关系如下:θ3>θ2>θ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线段和第二曲线段均为接近线性的曲线段,所述第三曲线段为圆弧状的曲线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末点到电路板的距离H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述光曾照明区伟能于智松龙小凤姜志荣万垂铭肖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