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257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属于承重支柱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承重机构,所述承重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稳定组件,所述承重机构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承重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把手组件,通过设置承重机构,在使用时通过承重机构能够调节承重柱的高度,来适应不同高度的承重需求,适用性广,通过设置稳定组件,在使用时稳定组件能够在承重机构使用时使承重机构更加稳定,提升承重机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在使用时支撑组件能够扩大承重柱的支撑面积,增加支撑效果,通过设置把手组件,在使用时能够更方便的使用承重机构。构。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


[0001]本技术涉及承重支柱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

技术介绍

[0002]承重柱的作用就是来承担整个楼层的重量和稳定,而构造柱的作用就对房屋的构造起到了加固的作用,承重支柱就是用来临时来对房屋进行支撑,防止房屋坍塌,方便对房屋进行再次建造。
[0003]目前公告为: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包括支柱;其特征是还包括设置在支柱上用于加强支柱与混凝土之间连接牢固性的增阻机构;所述支柱包含通过焊接形成十字状的主承重柱以及通过焊接安装在主承重柱四侧的侧板,此技术过十字状主承重柱以及其四侧侧板的设置,增加支柱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同时使混凝土包裹整个支柱的所有面,形成夹击,从而使支柱的安装稳固性更好,使用寿命长;通过增阻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支柱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同时通过若干增阻杆的设置,在浇筑混凝土后,增阻杆相当于穿插在混凝土中,从而使支柱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更好,牢固性更强。
[0004]该专利虽然具备稳固性更好,使用寿命长,使支柱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更好,牢固性更强的效果,但是承重柱的长度相对固定,不具备调节支撑高度的能力,应对较高的房屋时无法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旨在解决承重柱的长度相对固定,不具备调节支撑高度的能力,应对较高的房屋时无法使用的问题。
[0007]2.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承重机构,所述承重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稳定组件,所述承重机构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承重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把手组件,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
[0009]所述承重机构包括固定柱、连接柱、承重柱、第一锥齿轮、固定座和第二锥齿轮,所述固定柱焊接于底座的顶部,所述连接柱转动连接于固定柱的顶部,所述承重柱螺纹连接于连接柱的一端,所述第一锥齿轮焊接于连接柱的一侧,所述固定座焊接于固定柱的顶部,所述第二锥齿轮转动连接于固定座的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
[0010]为了达到提升承重柱的稳定性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稳定组件包括稳定柱和稳定环,多个所述稳定柱的一端焊接于固定柱的顶部且另一端贯穿承重柱的一侧贯穿至承重柱的内部,所述稳定环螺纹连接于稳定柱的一侧。
[0011]为了达到增加承重柱的支撑面积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
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加固条,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承重柱的顶部,多个所述加固条固定连接于支撑板与承重柱之间。
[0012]为了达到更方便的对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插槽、插杆和摇把,所述插槽开设于第二锥齿轮的一侧,所述插杆插接于插槽的内部,所述摇把固定连接于插杆的一侧。
[0013]为了达到提升底座的固定效果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螺纹柱和锥形柱,多个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于底座的一侧,所述锥形柱固定连接于螺纹柱的底部。
[0014]为了达到提升底座的固定效果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板。
[0015]为了达到增加支撑板的固定效果的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垫。
[0016]3.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该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通过设置承重机构,在使用时通过承重机构能够调节承重柱的高度,来适应不同高度的承重需求,适用性广,通过设置稳定组件,在使用时稳定组件能够在承重机构使用时使承重机构更加稳定,提升承重机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在使用时支撑组件能够扩大承重柱的支撑面积,增加支撑效果,通过设置把手组件,在使用时能够更方便的使用承重机构,通过固定组件,在使用时能够提升底座的固定能力,通过设置固定柱、连接柱、承重柱、第一锥齿轮、固定座和第二锥齿轮,在使用时需要调节承重柱的支撑高度时,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连接柱转动,连接柱转动会带动承重柱上移,撑住柱上移会增加承重的高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承重机构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右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图3的A

A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把手组件的示意图。
[0024]图中标号说明:
[0025]1、底座;2、承重机构;3、稳定组件;4、支撑组件;5、把手组件;6、固定组件;201、固定柱;202、连接柱;203、承重柱;204、第一锥齿轮;205、固定座;206、第二锥齿轮;301、稳定柱;302、稳定环;401、支撑板;402、加固条;501、插槽;502、插杆;503、摇把;601、螺纹柱;602、锥形柱;701、固定板;801、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承重机构2,承重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稳定组件3,承重机构2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组件4,承重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把手组件5,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6;
[0029]承重机构2包括固定柱201、连接柱202、承重柱203、第一锥齿轮204、固定座205和第二锥齿轮206,固定柱201焊接于底座1的顶部,连接柱202转动连接于固定柱201的顶部,承重柱203螺纹连接于连接柱202的一端,第一锥齿轮204焊接于连接柱202的一侧,固定座205焊接于固定柱201的顶部,第二锥齿轮206转动连接于固定座205的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204相啮合。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承重机构(2),所述承重机构(2)的内部设置有稳定组件(3),所述承重机构(2)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组件(4),所述承重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把手组件(5),所述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6);所述承重机构(2)包括固定柱(201)、连接柱(202)、承重柱(203)、第一锥齿轮(204)、固定座(205)和第二锥齿轮(206),所述固定柱(201)焊接于底座(1)的顶部,所述连接柱(202)转动连接于固定柱(201)的顶部,所述承重柱(203)螺纹连接于连接柱(202)的一端,所述第一锥齿轮(204)焊接于连接柱(202)的一侧,所述固定座(205)焊接于固定柱(201)的顶部,所述第二锥齿轮(206)转动连接于固定座(205)的一侧并与第一锥齿轮(204)相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用钢结构承重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组件(3)包括稳定柱(301)和稳定环(302),多个所述稳定柱(301)的一端焊接于固定柱(201)的顶部且另一端贯穿承重柱(203)的一侧贯穿至承重柱(203)的内部,所述稳定环(302)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宗庆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中润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