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580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导管为倒钩状;包括设于同一平面的自靠近操作者一端开始依次设有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第二直线段、第二弧线段、第三直线段、第三弧线段和直线形头段,直线形头段朝向导管起始端;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专用导管增加了导管弯度,使插管至靶血管后导管的稳定性更佳;具有更好的扭矩传导能力,具有良好的操控性,更容易进入血管内的目标位置,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的成功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经动脉穿刺置管是绝大多数心脏、神经、肿瘤及血管介入手术的主要手术入路,介入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创、损伤小、恢复快、患者舒适度高。动脉穿刺入路最常用的穿刺路径为股动脉,穿刺动脉成功后,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引入各种导管、导丝及其它器械进行操作,最终达到治病目的。
[0003]以桡动脉穿刺入路的介入手术,首先在心脏冠脉介入中逐渐开展与推广。桡动脉是位于前臂桡侧供应手血供的动脉血管,其位置浅表,易触及,周围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伴行。桡动脉的解剖位置使其穿刺置管相对容易,术后压迫止血方便,易于观察,且并发症少。由于手为桡动脉、尺动脉双循环供应,即使术后桡动脉发生闭塞,多不会对手血供有明显影响。目前,桡动脉入路已广泛的应用在心脏、神经、肿瘤及内脏血管介入的各个方向。
[0004]经桡动脉入路行外周介入治疗有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安全性、降低穿刺点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近五年来随着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目前大部分的外周介入手术,均可采用桡动脉入路来完成。但目前还没有经桡动脉入路的专用导管。目前经桡动脉入路手术多采用传统的MPA或者Cobra导管来进行操作。这样操作的缺陷在于:目前所用导管的形态不能很好的实现靶血管的插管,尤其对于主动脉弓扭曲者过弓困难、插管至靶血管的稳定性差;存在对于自足侧向头侧发出的血管难以进行插管等的缺点;这些缺陷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医患辐射剂量。另外,目前所用的导管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本
亟需一种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插管的专用导管,使手术操作的过弓更顺利、更容易插管至靶血管(腹腔动脉、胃左动脉或膈动脉)、插管后可以稳定性更好;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的辐射剂量,实现更快速、安全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如何获得一种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插管的专用导管,使手术过弓更顺利、更容易插管至靶血管、插管后可以稳定性更好;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的辐射剂量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所述导管为倒钩状;包括设于同一平面的连续的自靠近操作者一端开始依次设有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第二直线段、第二弧线段、第三直线段、第三弧线段和直线形头段;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弧线段的交点设为始点一,第二直线段与第二弧线段的交点设为终点一,第三直线段与第三弧线段的交点为始点二;在所述平面上设一虚拟的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以第一直线段的开始端为原点,由原点向第一弧线段方向设Y轴,第一直线段与Y轴的夹角为α,α角度为10℃;X轴垂直于Y轴,导管设于第二象限,第二直线段与X轴平行;直线形头段朝向原点;始点一与终点一在X轴上投影的距离为L,L为40mm

50mm;
始点一与终点一在Y轴上投影的距离为H0,H0为25mm;终点一与始点二在X轴上投影的距离为L1,L1为10mm;第二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的夹角为β,β角度为120℃;所述第三弧线段和直线形头段的长度小于等于10mm。
[0007]优选地,所述终点一与始点二在Y轴上投影的距离小于H0。
[0008]优选地,所述L为40mm或50mm。
[0009]优选地,所述通用导管长度为80cm、125cm、130cm、150cm。
[0010]优选地,所述通用导管的导管直径为4Fr或5Fr。
[0011]优选地,所述通用导管的材质包括嵌段聚醚酰胺、聚氨酯弹性体和304不锈钢。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专用导管具有易过弓、容易贴壁、能轻松插管至靶血管分支的优点;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专用导管增加了导管弯度,使插管至靶血管后导管的稳定性更佳;具有更好的扭矩传导能力,具有更好的操控性,更容易进入血管内的目标位置,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主动脉弓常见解剖分型I

III型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与MPA导管在过主动脉弓部位形态图。
[0018]其中A图中为MPA导管,B图中为本专利技术导管。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导管在膈动脉、胃左动脉、腹腔干动脉的超选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第一直线段;2.第一弧线段;3.第二直线段;4.第二弧线段;5.第三直线段;6.第三弧线段;7.头段;8.始点一;9.终点一;10.始点二;11.开始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导管为倒钩状;包括设于同一平面的连续的自靠近操作者一端开始依次设有的第一直线段1、第一弧线段2、第二直线段3、第二弧线段4、第三直线段5、第三弧线段6和直线形头7段;第一直线段1与第一弧线段2的交点设为始点一8,第二直线段3与第二弧线段4的交点设为终点一9,第三直线段5与第三弧线段的交点为始点二10;在平面上设一虚拟的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以第一直线段1的开始端11为原点,由原点向第一弧线段2方向设Y轴,第一直线段1与Y轴的夹角为α,α角度为10℃;X轴垂直于Y轴,导管设于第二象限,第二直线段3与X轴平行;直线形头段7朝向原点;始点一8与终点一9在X轴上投影的距离为L,L为40mm

50mm;始点一8与终点一9在Y轴上投影的距离为H0,H0为25mm;终点一9与始点二10在X轴上投影的距离为L1,L1为10mm;第二直线段3与第三直线段5的夹角为β,β角度为120℃;第三弧线段6和直线形头段7的长度小于等于10mm。终点一9与始点二10在Y轴上投影的距离小于H0。
[0023]可选的,L为40mm或50mm。
[0024]通用导管长度为80cm、125cm、130cm、150cm。通用导管的导管直径为4Fr和5Fr。通用导管的材质包括嵌段聚醚酰胺、聚氨酯弹性体和304不锈钢。
[0025]实施例
[0026]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造影导管的主体材质为pebax嵌段聚醚酰胺、聚氨酯弹性体和304不锈钢。造影导管包括远离操作者一端的头部(即第三直线段5、第三弧线段6和直线形头段7)、中间部(即第一弧线段2、第二直线段3、第二弧线段4)和尾部(即第一直线段1),头部和中间部采用弧形结构,尾部采用线性结构,头部的弧形结构和中间部的弧形结构成一定的角度β,头部的近端部以及中间部的长度可以基于目标血管开口位置与降主动脉位置之间的相对程度进行调整,尾部的线性结构与垂直方向成一定的角度α。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扭矩传导能力,具有良好的操控性,更容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为倒钩状;包括设于同一平面的连续的自靠近操作者一端开始依次设有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第二直线段、第二弧线段、第三直线段、第三弧线段和直线形头段;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弧线段的交点设为始点一,第二直线段与第二弧线段的交点设为终点一,第三直线段与第三弧线段的交点为始点二;在所述平面上设一虚拟的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以第一直线段的开始端为原点,由原点向第一弧线段方向设Y轴,第一直线段与Y轴的夹角为α,X轴垂直于Y轴,导管设于第二象限,第二直线段与X轴平行;第二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的夹角为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桡动脉入路内脏动脉的通用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α角度为10℃;直线形头段朝向原点;始点一与终点一在X轴上投影的距离为L,L为40mm

50mm;始点一与终点一在Y轴上投影的距离为H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志平张雯马婧嶔杨敏捷张子寒余佳泽周馨杜楠魏达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