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5483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包括收集土地数据,建立从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计算;基于确定权重数值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基于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进行土地空间协调阶段分类协调。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优化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更能准确探究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交互作用机制,解决了现有技术协调度模型中分析维度较为单一的问题。单一的问题。单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间耦合协调度
,特别是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土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国情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21世纪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土地开发度被视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其累积承载密度的综合反映,开发条件与技术、开发强度、开发效益、资源反馈效应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土地开发强度单元评价的主要内容。目前国内外与土地开发度相关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土地承载力、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开发调控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等方面。建设用地扩张的特征和模式决定着土地开发的基本形态,扩张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则引导着土地开发的方向。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把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适宜性、经济目标进行合理匹配,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而这正是土地开发度的研究目的。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中考虑的影响因素日益全面,从只涉及土地的自然本底因素,逐渐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对土地开发度的理解。因此,开展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与耦合协调程度评价,有利于推进区域间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土地开发功能区,对土地规划、经济战略和产业调整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0003]已有技术(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风水复合侵蚀风险评价方法(申请号202210384488.7)一种基于耦合模型确定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及系统(202111624820.4))中采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仅仅涉及时间变化的特征,未能将系统变化在空间维度上的演变特征予以体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优化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更能准确探究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交互作用机制,解决了现有技术协调度模型中分析维度较为单一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包括,
[0008]收集土地数据,建立从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0009]进行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计算;
[0010]基于确定权重数值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总体耦合态势模型;
[0011]基于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进行土地空间协调阶段分类协调。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划、与资源禀赋客观现实,规避以往侧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现象,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维度选取1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权重计算是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计算,本专利技术所测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变异系数法来计算得到,具体公式如下:
[0014][0015][0016]式中i=1,2,

,n,V
i
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
i
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W
i
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总体耦合态势模型的建立方式是
[0018]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在空间分布上是分离的,两者的分布高频区不相交叉,因此,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及其变动轨迹的一致性为指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整体耦合态势,土地开发度和利用效益的重心模型分别为:
[0019][0020][0021]GD和GB分别为土地开发度和利用效益重心;Di和Bi分别为第i个单元的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Qi为各评价单元的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空间重叠性是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重心的空间重叠性用两者间的距离S来表示,距离越近则重叠性越高。计算公式为:
[0023][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变动一致性是用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两者重心较上一时间点产生位移
的矢量交角θ来体现,θ越小表示变动越一致,由于θ取值为0
°
~180
°
,可用其余弦值作为变动一致性指数(H),指数越大其变动越一致,H取值为[

1,1],H=1则完全同向,H=

1则完全反向,根据余弦定理:
[0025][0026]其中重心较上一时间点经度与纬度变化量分别为Δx和Δy。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耦合度的定义方式是
[0028][0029]F1(x)和F2(y)表示度量两个系统发展水平的函数,分别为土地开发度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益指数,x,y分别为LDD和LUB的特征向量,k为区别系数,k≥2。
[003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单纯依靠耦合度C判别有可能产生误导,因为每个地区的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都有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假设F1(x)和F2(y)得分都很低,但是却能得出其协调度高于两者一高一低时的结论,因此,为真实的反映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之间的实际情况,准确评价耦合协调水平,构建模型,定义其指标为A:
[0031]T=αF1(x)+βF2(y)
[0032]A=(C*T)
γ
[0033]T为发展度,代表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协调指数,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γ,α,β为待定参数,一般取γ=0.5,α和β的取值取决于土地开发度和利用效益的相对重要程度,在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耦合过程中,土地开发度的提高能够带动利用效益增长,利用效益亦能促进土地开发度的提高,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借鉴通行的做法,赋予α=0.5,β=0.5。
[0034]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土地数据,建立从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计算;基于确定权重数值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基于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进行土地空间协调阶段分类协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划、与资源禀赋客观现实,规避以往侧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现象,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维度选取1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计算是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计算,本发明所测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变异系数法来计算得到,具体公式如下:具体公式如下:式中i=1,2,

,n,V
i
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
i
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x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W
i
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耦合态势模型的建立方式是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在空间分布上是分离的,两者的分布高频区不相交叉,因此,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及其变动轨迹的一致性为指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区域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整体耦合态势,土地开发度和利用效益的重心模型分别为:的重心模型分别为:GD和GB分别为土地开发度和利用效益重心;Di和Bi分别为第i个单元的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Qi为各评价单元的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5.如权利要求1、2和4任一所述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空间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空间重叠性是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重心的空间重叠性用两者间的距离S来表示,距离越近则重叠性越高。计算公式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清可王磊吕立刚李颖范业婷朱高立丁琳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财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