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05063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系统,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用于避免光伏组件出现“热斑效应”,同时,规避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出现漏水的现象。光伏组件阵列包括连接机构以及多个光伏组件,沿光伏组件的第一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连接机构搭接,沿光伏组件的第二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间隔布置。边缘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中,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距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受光面的距离为H,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边沿距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边沿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H的一倍。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密封设置,使得光伏组件阵列整体密封。光伏系统包括建筑物和光伏组件阵列。件阵列。件阵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连接机构与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连接,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光伏组件的边缘与相邻的光伏组件的边缘相互搭接,从而实现多个光伏组件按照鳞片状阵列层叠的光伏系统。
[0003]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在搭接时,处于下方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会受到与其搭接的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形成的局部阴影的影响,可能会因局部过热而出现“热斑效应”。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在搭接时存在密封不严导致光伏系统漏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系统,用于避免光伏组件出现“热斑效应”,同时,规避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出现漏水的现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包括连接机构以及多个光伏组件,沿光伏组件的第一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连接机构搭接,沿光伏组件的第二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间隔布置。其中,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上一层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与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搭接,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与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搭接。其中,边缘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中,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距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受光面的距离为H,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边沿距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边沿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H的一倍。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密封设置,使得光伏组件阵列整体密封。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阵列包括连接机构以及多个光伏组件,沿光伏组件的第一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连接机构搭接,并且,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上一层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与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搭接,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与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搭接,从而使得多个光伏组件形成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光伏组件阵列。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上一层光伏组件会造成对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遮挡,同时,位于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会造成对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光伏组件的遮挡,鉴于此,在本技术中,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边沿距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边沿之间具有距离D1。如此,能够减少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被上方的光伏组件遮挡的面积,一方面,增大了电池片层的能够接收太阳光照的面积,提升电池片层的有效发电面积,增大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局部过热而出现“热斑效应”,提升光伏组件阵列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提
升光伏组件阵列的发电效率,延长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另外,当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距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受光面的距离为H时,D1大于或等于H的一倍,如此,以确保在太阳光的辐射强度较大的时间段内,尽量减少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被遮挡的面积的情况下,减少光伏组件的有效发电面积的浪费,提升光伏组件的有效发电面积。不仅如此,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密封设置,使得光伏组件阵列整体密封,防止雨水和灰尘渗入光伏组件之间,规避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出现漏水的现象,增强光伏组件阵列的防水性能。
[000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机构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与支撑部转动连接。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在安装时,可以将多个连接机构的连接部相对于与其转动连接的支撑部转动不同角度,或将多个连接机构的连接部相对于支撑部向不同方向转动,从而带动与连接部连接的光伏组件转动,使得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倾角,使得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光伏组件阵列能够适应曲面建筑环境,安装便利,且整体鳞片状比较美观,搭建后不仅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整体美感,而且能够提升原有建筑物的视觉效果。
[000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和支撑部通过球铰转动连接。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能够实现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多方向角度的调节,利于根据建筑物的曲面的切线方向调整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使得光伏组件阵列适应较大范围的曲面建筑物。
[00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角部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部与连接孔连接。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便于连接部与光伏组件连接,利于实现沿光伏组件的第一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
[00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包括固定套和固定托盘,固定套的一端具有压盖,另一端具有相互配合的套管和螺杆中的一种,压盖盖设于上一层光伏组件的表面。固定托盘具有用于承托位于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光伏组件承托面,固定托盘的靠近承托面的一端具有套管和螺杆中的另一种,套管套设于角部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孔中。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套管套设于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孔中,套管与螺杆配合,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夹设于压盖与固定托盘的一端之间,从而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
[00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阵列还包括密封垫,密封垫开设有通孔,密封垫设置于角部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之间,通孔的位置对应连接孔的位置,连接部密封穿过通孔。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当连接部与连接孔连接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时,密封垫设置于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之间,而且连接部密封穿过通孔,从而可规避雨水和灰尘从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之间以及从连接孔渗入光伏组件阵列的下方,以增强光伏组件阵列的防水性能。
[00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部的高度可调。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连接机构的支撑部的高度,使得相搭接的角部距建筑物的表面的距离不同,使得光伏组件之间具有倾角,使鳞片状的层叠结构的
光伏组件阵列能够适应曲面建筑环境。
[001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阵列还包括胶条,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的相互搭接的边缘处,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通过胶条密封设置。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胶条设置于光伏组件的相互搭接的边缘处,不仅避免两个光伏组件硬接触,减少光伏组件之间的碰撞和磨损,而且,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通过胶条密封设置,以防止雨水和灰尘渗入光伏组件阵列的下方,增强光伏组件阵列的防水性能。另外,胶条具有弹性,在搭接的光伏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起到缓冲作用。再者,胶条能够被压缩,在胶条的可压缩范围内能够调节光伏组件之间搭接的角度,便于光伏组件搭接后实现鳞片状层叠结构,适应曲面建筑物,并且,在胶条被压缩后,由于胶条自身的伸缩性,胶条能够紧密贴合于光伏组件,使得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密封防水。
[002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建筑物和至少一个如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机构以及多个光伏组件;沿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一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所述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搭接;沿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二对角线方向排列的相邻所述光伏组件间隔布置;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上一层所述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与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所述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搭接;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所述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边缘与位于所述第二对角线方向上的所述光伏组件的背光面边缘搭接;其中,边缘相互搭接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的受光面距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受光面的距离为H,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层的边沿距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沿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所述H的一倍;所述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区域密封设置,使得所述光伏组件阵列整体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所述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支撑部通过球铰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相互搭接的所述角部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端具有压盖,另一端具有相互配合的套管和螺杆中的一种,所述压盖盖设于上一层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固定托盘,具有用于承托位于所述第一对角线方向上的下一层所述光伏组件的承托面,所述固定托盘的靠近所述承托面的一端具有所述套管和所述螺杆中的另一种,所述套管套设于角部相互搭接的两个所述光伏组件的连接孔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阵列,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丰溢张松冯春暖吕俊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