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其涉及教育机器人交互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教育机器人交互设备直接硬性安装在壳体内壁,由于使用群体时儿童,因此容易出现壳体与台面或其余硬性物体的硬接触,产生的振动容易导致交互设备松动或损坏,使用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教育机器人壳体,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部安装孔内卡扣安装有橡胶座,所述橡胶座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第二气囊座,所述第二气囊座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麦克风,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壁上粘连有第一气囊座。达到了能有效的应对儿童使用群体,保证交互设备具备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的效果。互设备具备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的效果。互设备具备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教育机器人交互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其中就涉及到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作为一款教学辅助类电子产品,被广大的儿童所喜爱,通过与教育机器人的对话交流来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整个教育机器人中交互设备是机器人的核心。
[0003]现有的教育机器人交互设备直接硬性安装在壳体内壁,由于使用群体时儿童,因此容易出现壳体与台面或其余硬性物体的硬接触,产生的振动容易导致交互设备松动或损坏,使用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能有效的应对儿童使用群体,保证交互设备具备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包括教育机器人壳体,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部安装孔内卡扣安装有橡胶座,所述橡胶座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第二气囊座,所述第二气囊座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麦克风,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壁上粘连有第一气囊座,所述第一气囊座的一侧面上粘连有扬声器,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相邻四侧外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壁上。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教育机器人壳体撞击外部物品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微处理器、麦克风、扬声器上,整体结构稳定性得到了提升,使用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外表面上的安装槽内卡扣安装有微处理器,所述麦克风和扬声器均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交互设备的稳定工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外表面上的卡扣槽内卡扣安装有激光扫描笔,所述激光扫描笔与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对课本上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图案和公式进行扫描搜索,提高了交互范围。
[0012]进一步地,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电池盒,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外表面上的安装孔内卡扣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电池盒、微处理器串联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开关来进行电路控制,保证了操作的便利性。
[0014]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内部包含有接收模块、语音识别模块、处理模块、无线
网络传输模块、储存模块、语音播放模块、图像捕捉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捕捉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捕捉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储存模块、语音播放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和储存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对识别的信息进行网络搜索或者单机搜索,然后进行语音播放,实现稳定的交互操作。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座呈圆环状。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语音传播的稳定性。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9]1、本技术通过连接弹簧来使得安装座与教育机器人壳体内壁连接,可以在孩子使用的过程中,避免教育机器人壳体与外部物体硬性接触时传导的振动导致安装在安装座上的微处理器损坏,提高了该交互装置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气囊座和第二气囊座的设置,可以为麦克风和扬声器提供良好的滤振操作,进一步的提高了交互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整个教育机器人能更好的适应儿童使用群体;
[0020]2、本技术通过激光扫描笔的设置,可以利用激光扫描笔直接扫面课本上的公式文字,进行联网搜索,使得整个教育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教育性能,同时提高了人机交互范围,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底部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微处理器工作流程图。
[0025]图中:1、教育机器人壳体;2、开关;3、激光扫描笔;4、电池盒;5、连接弹簧;6、安装座;7、微处理器;8、扬声器;9、第一气囊座;10、橡胶座;11、第二气囊座;12、麦克风;13、接收模块;14、语音识别模块;15、处理模块;16、无线网络传输模块;17、储存模块;18、语音播放模块;19、图像捕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参照附图1、图2、图3、图4,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包括教育机器人壳体1,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部安装孔内卡扣安装有橡胶座10,橡胶座10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第二气囊座11,第二气囊座11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麦克风12,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壁上粘连有第一气囊座9,第一气囊座9的一侧面上粘连有扬声器8,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座6,安装座6相邻四侧外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弹簧5,连接弹簧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壁上,第一气囊座9呈圆环状,安装座6外表面上的安装槽内卡扣安装有微处理器7,麦克风12和扬声器8均与微处理器7电性连接,微处理器7的内部包含有接收模块13、语音识别模块14、处理模块15、无线网络传输模
块16、储存模块17、语音播放模块18、图像捕捉模块19,接收模块13的输出端分别与语音识别模块14和图像捕捉模块19的输入端连接,语音识别模块14和图像捕捉模块19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15的输入端连接,处理模块15的输出端分别与无线网络传输模块16、储存模块17、语音播放模块18的输入端连接,无线网络传输模块16和储存模块17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15的输入端连接,其中通过连接弹簧5来使得安装座6与教育机器人壳体1内壁连接,可以在孩子使用的过程中,避免教育机器人壳体1与外部物体硬性接触时传导的振动导致安装在安装座6上的微处理器7损坏,提高了该交互装置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气囊座9和第二气囊座11的设置,可以为麦克风12和扬声器8提供良好的滤振操作,进一步的提高了交互设备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整个教育机器人能更好的适应儿童使用群体,同时无线网络传输模块16和储存模块17的设置,能对识别的信息进行联网搜索,以及能将部分学习资料储存在储存模块17内,便于在断网的情况下进行单机搜索,实用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0028]参照图1,教育机器人壳体1外表面上的卡扣槽内卡扣安装有激光扫描笔3,激光扫描笔3与微处理器7电性连接,其中通过激光扫描笔3的设置,可以利用激光扫描笔3直接扫面课本上的公式文字,进行联网搜索,使得整个教育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教育性能,同时提高了人机交互范围,实用性更强。
[0029]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包括教育机器人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部安装孔内卡扣安装有橡胶座(10),所述橡胶座(10)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第二气囊座(11),所述第二气囊座(11)中轴位置处的通孔内壁上粘连有麦克风(12),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壁上粘连有第一气囊座(9),所述第一气囊座(9)的一侧面上粘连有扬声器(8),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座(6),所述安装座(6)相邻四侧外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弹簧(5),所述连接弹簧(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教育机器人壳体(1)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6)外表面上的安装槽内卡扣安装有微处理器(7),所述麦克风(12)和扬声器(8)均与微处理器(7)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教育机器人的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教育机器人壳体(1)外表面上的卡扣槽内卡扣安装有激光扫描笔(3),所述激光扫描笔(3)与微处理器(7)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培,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紫光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