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3708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压氦循环风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包括通流蜗壳部分及承压外壳部分;通流蜗壳部分包括离心叶轮、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安装基座;承压外壳部分包括承压壳I、承压壳II。该结构结合具有顺畅流道的通流蜗壳与承受高压的外壳,通过合理的密封,可保证高压气流安全、无泄漏地按照通流蜗壳的流道流动。相较于传统压缩机蜗壳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不仅能够与整机其他部分壳体相连接,将蜗壳的通流能力与承压能力分解到独立的结构,避免了在通流蜗壳上添加密封、耐压设计,降低了蜗壳的设计、加工、安装难度,提高了高压氦循环风机的运行安全性。环风机的运行安全性。环风机的运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压氦循环风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压氦循环风机是核聚变实验系统氦气实验回路和高温气冷堆回路系统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功能为驱动氦气在实验回路内循环以完成热工实验、驱动反应堆冷却氦气循环并传递热量。由于氦气回路内的氦气工质处于高压状态,因此高压氦循环风机需要特别的承压结构及密封以满足工况要求及安全性。在高压氦循环风机中,与叶轮对应通流蜗壳部分的承压设计较为复杂,既要保证氦气工质流动顺畅又要具有承压和密封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以解决现有高压氦循环风机中通流蜗壳部分的承压设计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包括通流蜗壳部分及承压外壳部分;通流蜗壳部分包括离心叶轮、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安装基座;承压外壳部分包括承压壳I、承压壳II;
[0005]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与安装基座连接,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了高压通流工质的弯曲流道,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了后部流道;离心叶轮与风机主轴连接,两者之间安装有间隙调节垫片;
[0006]承压外壳部分将通流蜗壳部分与常压环境隔离,承压壳II的流道与蜗壳后段的流道连通。
[0007]进一步地,间隙调节垫片的数量及厚度可调,通过调节间隙调节垫片的数量和厚度控制离心叶轮与蜗壳前段、与蜗壳导流盘之间的间隙大小。
[0008]进一步地,离心叶轮与间隙调节垫片通过安装螺栓紧固于风机主轴上。
[0009]进一步地,蜗壳导流盘包括背板、支撑筋、基座,支撑筋的数量为多个,沿周向均匀布置;背板通过多个支撑筋与基座连接,相邻的支撑筋之间为高压通流工质流道。
[0010]进一步地,背板靠近离心叶轮一侧布置有用于为离心叶轮安装螺栓头部提供容纳空间的螺栓安装槽。
[0011]进一步地,安装基座为风机电机外壳的一部分。
[0012]进一步地,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的高压通流工质的弯曲流道改变从离心叶轮流出的高压通流工质的流向,圆弧形的流道形状降低气体流向改变所导致的气体能量损失。
[0013]进一步地,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的后部流道将高压通流工质的流向由径向改为轴向,流道的弯曲形状降低气体流向改变所导致的气体能量损失。
[0014]进一步地,承压外壳部分还包括密封槽,承压壳I、承压壳II、密封槽构成的承压外
壳将通流蜗壳部分与常压环境隔离;其中密封槽用于安装密封丝/圈,优选为金属密封丝/圈。
[0015]进一步地,承压壳II的流道与蜗壳后段的流道连通后,将高压通流工质顺利引出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该结构具有确保高压工质顺畅流动的通流蜗壳,以及承受高压的外壳,承压外壳具有密封能力,以防止泄露危险。相较于传统压缩机蜗壳结构,本专利技术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不仅能够与整机其他部分壳体相连接,同时能够将通流蜗壳部分与外界隔离,避免了在通流蜗壳上添加密封、耐压设计,降低了蜗壳的设计、加工、安装难度,提高了高压氦循环风机的运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剖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叶轮

主轴

间隙调节垫片安装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蜗壳导流盘局部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蜗壳前段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蜗壳后段示意图;
[0023]图中附图标记为:1

离心叶轮;2

蜗壳前段;3

蜗壳导流盘;3

1背板;3

2支撑筋;3

3基座;3

4螺栓安装槽;4

蜗壳后段;5

安装基座;6

承压壳I;7

承压壳II;8

密封槽;9

间隙调节垫片;10

风机主轴;11

安装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6]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含密封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该结构具有确保高压工质顺畅流动的通流蜗壳,以及承受高压的外壳,承压外壳具有密封能力,以防止泄露危险。相较于传统压缩机蜗壳结构,本专利技术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不仅能够与整机其他部分壳体相连接,同时能够将通流蜗壳部分与外界隔离,避
免了在通流蜗壳上添加密封、耐压设计,降低了蜗壳的设计、加工、安装难度,提高了高压氦循环风机的运行安全性。
[0027]下面以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8]如图1

5所示,通流蜗壳部分由离心叶轮1、蜗壳前段2、蜗壳导流盘3、蜗壳后段4、安装基座5组成;承压外壳部分由承压壳I 6、承压壳II 7、密封槽8组成。
[0029]如图2所示,离心叶轮1与风机主轴10相连接,在两者之间安装有间隙调节垫片9,离心叶轮1与间隙调节垫片9通过安装螺栓11紧固于风机主轴10,通过调节间隙调节垫片9的数量和厚度可控制离心叶轮1与蜗壳前段2和蜗壳导流盘3之间的间隙大小,防止叶轮1与蜗壳前段2及蜗壳导流盘3出现接触剐蹭。
[0030]如图3所示,蜗壳导流盘3由背板3

1、支撑筋3

2、基座3

3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流蜗壳部分及承压外壳部分;所述通流蜗壳部分包括离心叶轮、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安装基座;所述承压外壳部分包括承压壳I、承压壳II;所述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与所述安装基座连接,所述蜗壳前段、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了高压通流工质的弯曲流道,所述蜗壳导流盘、蜗壳后段构成了后部流道;所述离心叶轮与所述风机主轴连接,两者之间安装有间隙调节垫片;所述承压外壳部分将所述通流蜗壳部分与常压环境隔离,所述承压壳II的流道与所述蜗壳后段的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1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调节垫片的数量及厚度可调,通过所述调节间隙调节垫片的数量和厚度控制所述离心叶轮与所述蜗壳前段、与所述蜗壳导流盘之间的间隙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所述1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叶轮与所述间隙调节垫片通过安装螺栓紧固于所述风机主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1的通流蜗壳及承压外壳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导流盘包括背板、支撑筋、基座,所述支撑筋的数量为多个,沿周向均匀布置;所述背板通过多个所述支撑筋与所述基座连接,相邻的所述支撑筋之间为高压通流工质流道。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继浩刘思昊苏和商晋王金阵龚领会王倩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