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222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库,包括直线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装置和刀座1,刀座成环形结构,且刀座的外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极座,电极座上可放置一个电极。旋转驱动装置和刀座离连接,能驱动刀座沿自身轴线转动。直线驱动装置与旋转驱动装置连接,能驱动旋转驱动装置和刀座同步沿沿直线往复移动。可存放多个电极,通过电极库的移动,将电极精准的输送到电极夹头的位置,进行电极的更换。进行电极的更换。进行电极的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库


[0001]本技术涉及穿孔机
,尤其涉及一种电极库。

技术介绍

[0002]穿孔机一般指电火花穿孔机,电火花穿孔机也称电火花打孔机、电火花细孔放电机,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连续上下垂直运动的中空细金属管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成孔。
[0003]其中电极作为易耗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换。因此在穿孔机上往往设置一个电极库,存放多个电极。但现的电极库的位置往往固定不动,通过电极夹头的移动,让电极夹头前往电极库的位置夹取并更换电极,这就对电极夹头的移动精度和移动形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库,可存放多个电极,通过电极库的移动,将电极精准的输送到电极夹头的位置,进行电极的更换。
[000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极库,包括刀座,所述刀座成环形结构,且刀座的外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极座;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与刀座连接,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刀座沿自身轴线转动;直线驱动装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固定在直线驱动装置上,并能在直线驱动装置驱动下沿直线往复移动。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直线驱动装置驱动刀座在直线方向上靠近或远离电极夹头,当需要更换电极时,直线驱动装置驱动刀座靠近电极夹头,然后旋转驱动装置驱动刀座转动,让电极在转动过程中逐个到达电极夹头正下方,此时电极夹头直接更换到达更换工位的电极。此过程中,无需电极夹头移动,仅仅需要直线驱动装置和旋转驱动装置配合,即可将指定电极送达更换工位,提高了电极移动的精度。
[0007]进一步来说,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能沿内圈转动的外圈,所述内圈与直线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外圈能在旋转驱动件驱动下转动,所述刀座固定在外圈上并与外圈同轴设置。回转支承可以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旋转驱动件动作时,驱动外圈转动,进而带动外圈上的刀座转动,刀座在转动过程中,能将电极逐个输送到电极夹头工作的更换工位。
[0008]进一步来说,所述外圈的周向固定有外齿,所述旋转驱动件的旋转轴固定有与外齿啮合的齿轮。旋转驱动件为电机,电机与内圈固定,两者相对位置不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通过与外齿啮合,驱动与外齿固定的外圈转动,进而实现刀座的转动。
[0009]进一步来说,所述内圈通过支撑立柱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一端与直线驱动装置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内圈固定,所述旋转驱动件固定在支撑立柱上。
[0010]支撑立柱为上下开口的空心柱体,其内可以让旋转驱动件的线缆走线。支撑柱的侧壁开设有与其内腔导通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出线口开设在靠近旋转驱动件的位置,线缆
从进线口处进入支撑柱的内腔,从出线口处穿出与旋转驱动件连接。支撑柱的结构一方面对回转支承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便于走线,有效保护了线缆,提高了现场整洁度。
[0011]进一步来说,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光电码盘,所述光电码盘固定在刀座的上端面且和刀座同步转动,传感器固定在内圈上。传感器固定不动,光电码盘转动,传感器为光电传感器,读取光电码盘上的旋转角度,也就是刀座的旋转角度。
[0012]进一步来说,所述光电码盘上设置有与刀座同轴设置的通孔,所述光电码盘上还开设有与若干间隔且均匀分布的透光孔,所述传感器位于通孔处,且传感器包括位于透光孔上下两端的发射端和接受端。
[0013]进一步来说,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架和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能在直线驱动件驱动下沿固定架做直线运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固定在滑动板上。
[0014]进一步来说,所述直线驱动件为固定在滑动板下端的无杆气缸,所述固定架上固定有滑块,所述滑动板上固定有与滑块匹配的滑轨。滑轨和滑块的配合,提高移动的稳定性。
[0015]进一步来说,所述滑动板沿滑动方向的两端均固定有缓冲器,缓冲器能与固定架抵接。缓冲器一方面起到限位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缓冲作用,有效保护固定架和滑动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旋转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0019]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刀座俯视图。
[0021]图中:
[0022]1、刀座;2、电极座;3、直线驱动装置;31、固定架;32、滑动板;33、直线驱动件;34、滑块;35、滑轨;36、缓冲器;4、旋转驱动装置;41、回转支承;411、内圈;412、外圈;42、旋转驱动件;43、外齿;44、齿轮;5、支撑立柱;6、检测装置;61、传感器;62、光电码盘;621、透光孔;622、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4]参见附图1

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极库,包括直线驱动装置3、旋转驱动装置4和刀座1,刀座1成环形结构,且刀座1的外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极座2,电极座2上可放置一个电极。旋转驱动装置4和刀座1离连接,能驱动刀座1沿自身轴线转动。直线驱动装置3与旋转驱动装置4连接,能驱动旋转驱动装置4和刀座1同步沿沿直线往复移动。
[0025]直线驱动装置3驱动刀座1在等待工位和存放工位之间来回移动,其中等待工位即等待更换电极的位置。当需要更换电极时,直线驱动装置3驱动刀座1移动到等待工位,然后旋转驱动装置4驱动刀座1转动,让电极在转动过程中逐个到达更换工位,更换工位即电极
夹头可之间进行电极更换的位置。当一个电极到达更换工位后,此时电极夹头直接更换到达更换工位的电极。此过程中,无需电极夹头移动,仅仅需要直线驱动装置3和旋转驱动装置4配合,即可将指定电极送达更换工位。
[0026]参见附图2

4所示,所述旋转驱动装置4包括回转支承41,所述回转支承41包括内圈411和能沿内圈411转动的外圈412,外圈412套接在内圈411外,且外圈412和内圈411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内圈411与直线驱动装置3固定连接,所述外圈412能在旋转驱动件42驱动下转动,所述刀座1固定在外圈412上并与外圈412同轴设置。当旋转驱动件42动作时,驱动外圈412转动,进而带动外圈412上的刀座1转动,刀座1在转动过程中,能将电极逐个输送到更换工位。
[0027]参见附图1所示,刀座1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圈412的上端面,两者同步移动。同时电极座2也通过螺栓固定在刀座1上端面。电极做上开设有插槽,电极插接子插槽内。电极夹头可直接从插槽内取放电极。
[0028]所述外圈412的周向固定有外齿43,所述旋转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座,所述刀座成环形结构,且刀座的外环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极座;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与刀座连接,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刀座沿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和能沿内圈转动的外圈,所述内圈与直线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外圈能在旋转驱动件驱动下转动,所述刀座固定在外圈上并与外圈同轴设置,所述外圈的周向固定有外齿,所述旋转驱动件的旋转轴固定有与外齿啮合的齿轮,所述内圈通过支撑立柱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一端与直线驱动装置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内圈固定,所述旋转驱动件固定在支撑立柱上;直线驱动装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固定在直线驱动装置上,并能在直线驱动装置驱动下沿直线往复移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架和滑动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红梅吴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亚马森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