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炎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01084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抗炎活性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下I所示。所述化合物对LPS诱导鼠巨噬细胞株RAW 264.7生成NO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优秀的抗炎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抗炎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采用化学全合成路线,这一简洁的合成方法可应用于类似结构化合物的化学合成,为快速获得该生物活性分子和结构衍生物提供了前提保障。所述通式I结构如下示:如下示:如下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炎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炎化合物,还涉及所述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炎症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病理过程,抑制炎症反应是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早期治疗手段,研发新型抗炎药物对治疗炎症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氧化氮(NO)是介导炎症反应的关键因子,在内毒素致机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在炎症的各个阶段均有产生。NO是一种胞间信使分子,在炎症初期,可以起保护作用。但是过多的NO产生会加重炎症反应,因此能抑制NO分泌产生的物质具有抗炎的作用。
[0003]补骨脂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这种植物的干种子,在韩国、中国和其他国家被用作传统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症。2015年,由韩国科学家Jongheon Shin从补骨脂类干果中分离得到天然产物Coryaurone A,其是具有苯并呋喃结构的一种含二氢呋喃酮的橙酮,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类黄酮化合物。在以前的报道中发现补骨脂种子的粗提取物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 NO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完成此天然产物的合成,并进行结构衍生化修饰,以期发现具有良好抗炎活性的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抗炎化合物,该化合物对LPS诱导鼠巨噬细胞株RAW 264.7生成 NO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优秀的抗炎活性。
[0005]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结核化合物结构如通式I所述:所述通式I中,R1、R2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烷基、硝基、氯原子、甲氧基、羧基;R3、R4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甲氧基。
[0006]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通式I中,R1代表氢、羟基、甲基、硝基、氯原子、甲氧基、羧基;R2代表氢、羟基、三氟甲基、硝基、氯原子、甲氧基。
[0007]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通式I中,R3代表氢或甲氧基;R4代表羟基。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抗炎化合物可选自如下结构的化合物: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抗炎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0009]所述抗结核化合物含有如通式I所示结构:所述通式I中,R1、R2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烷基、硝基、氯原子、甲氧基、羧基;R3、R4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甲氧基。
[0010]所述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
所述合成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化合物1用3


‑3‑
甲基
‑1‑
丁炔与酚羟基反应,得到化合物2;(2)所述化合物2用钯碳加氢还原反应,得炔基还原化合物3;(3)所述化合物3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克莱森重排,得到化合物4;(4)所述化合物4用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保护酚羟基,得到化合物5;(5)所述化合物5在史氏环氧化条件下反应后,用TBAF脱除保护关环,得到化合物6;(6)所述化合物6与各种取代的苯甲醛7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得到化合物CA。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是保护所述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 NO产生半抑制浓度多小于30 μM,抑制效果最好的两个化合物是CA
11
和CA
12

[001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范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3]实施例1:Coryaurone A(CA1)的合成按照以下步骤合成Coryaurone A(CA1):
(1)化合物2的合成:在0℃下搅拌6

羟基苯并呋喃

3(2H)

酮 1(10g,66.65mmol)的乙腈溶液中加入二异丙基乙基胺(13.22mL,79.98mmol),并0℃下搅拌15min。向该反应混合物中缓慢加入CuCl2(88.56mg,0.667mmol)和3


‑3‑
甲基
‑1‑
丁炔(9 mL,79.98 mmol),并在0℃下搅拌反应8小时。将反应混合物真空浓缩,用二氯甲烷萃取,用盐水洗涤,用无水Na2SO4干燥,并通过硅胶快速柱色谱法纯化(乙酸乙酯 /石油醚= 1/8),得到棕色液体化合物2 (12.11g,产率79%)。其表征信息具体为:1H NMR (500 MHz, Chloroform

d) δ 7.55 (d, J = 10 .0Hz, 1H), 7.05 (d, J = 2.0 Hz, 1H), 6.81 (dd, J = 10.0, 2.5 Hz, 1H), 4.62 (s, 2H), 2.69 (s, 1H), 1.73 (s, 6H);
13
C NMR (125 MHz, CDCl3) δ 198.0, 175.9, 164.7, 124.7, 115.2, 115.0, 102.0, 84.6, 75.6, 75.6, 72.9, 29.8, 29.6。
[0014](2)化合物3的合成:在室温条件下,化合物2(8g, 34.77mmol)溶解在乙酸乙酯(70ml)中,然后加入Pd/BaSO4(400mg, 5%wt)和催化量的喹啉,通过水泵换氢气氛围,在1 atm氢气压力下反应40min,待反应完,过滤后将反应混合物真空浓缩得到加氢的粗产物化合物3。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0015](3)化合物4的合成:将加氢的粗产物在50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DMF 350mL,在N2的氛围中加热到130℃,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加水淬灭反应,乙酸乙酯萃取,食盐水洗涤,合并有机相,用无水Na2SO4干燥,并通过硅胶快速柱色谱法纯化(乙酸乙酯 /石油醚= 1/4),得到白色固体化合物4(6.6g,两步产率87%)。其表征信息如下:1H NMR (500 MHz, DMSO

d6) δ 10.77 (s, 1H), 7.31 (d, J = 10.0 Hz, 1H), 6.64 (d, J = 10 .0Hz, 1H), 5.20 (t, J = 5.0 Hz, 1H), 4.71 (s, 2H), 3.24 (d, J = 10 Hz, 2H), 1.71 (s, 3H), 1.63 (s, 3H); 13
C NMR (126 MHz, DMSO) δ 197.4, 173.4, 163.6, 131.3, 121.9, 121.5, 112.8, 111.3, 111.2, 75.3, 25.4, 21.1, 17.6。
6.81 (s, 1H), 6.65 (d, J = 5.0 Hz, 1H), 4.85 (t, J = 10.0 Hz, 1H), 3.35 (d, J = 10.0 Hz, 2H), 1.41 (s, 3H), 1.30 (s, 3H); 13
C NMR (125 MHz, CDCl3) δ 18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选自如下结构:2.一种抗结核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含有如通式I所述结构:所述通式I中,R1、R2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烷基、硝基、氯原子、甲氧基、羧基;R3、R4彼此独立的代表氢、羟基、甲氧基。所述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
所述合成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化合物1用3


‑3‑
甲基
‑1‑
丁炔与酚羟基反应,得到化合物2;(2)所述化合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天沈彤李昭煜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