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914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8
本申请公开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包括墙主体、锚杆、外套部和填充介质。墙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空腔薄壁,相邻空腔薄壁之间形成空腔,空腔薄壁开设有贯通口。锚杆沿墙主体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设置,锚杆贯穿空腔薄壁的贯通口,外套部套设于锚杆。填充介质填充于外套部和锚杆之间,以在相邻的空腔薄壁之间的空腔内形成藕节体,藕节体横截面面积大于贯通口的横截面积。本实申请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通过锚杆将空心/斗墙之间的空腔薄壁进行连接加固,使用填充介质对在锚杆和外套部之间进行填充形成藕节结构,使用简便快捷的方法保证插进的锚杆在墙体内设置稳定,保证墙主体的稳固。的稳固。的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空心/斗墙加固
,特别涉及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空心/斗墙常用于宿舍、住宅、食堂、办公楼、车间的外墙及仓库等,与同厚度的实心砖墙相比,空心/斗墙自重较轻、节省材料,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抗剪及抗压能力较差,且整体性较弱、抗侧刚度较低,造成抗震性能较差,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固。另外文物建筑中,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开裂,内部存在较大的裂隙或空腔,墙体整体性大大削弱,也需要进行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加固。
[0003]普通砌体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灌浆法、外加圈梁

构造柱法、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钢绞线

聚合物砂浆加固、粘贴碳纤维布加固。
[0004]由于空心的存在,普通砌体结构的加固方式不适用空心/斗墙。如,灌浆法是将高流态胶结材料注入墙体空腔内,通过填补原有空斗的方式,提高墙体的抗剪承载力,改善结构抗震性能。常见的灌浆法有重力灌浆法和压力灌浆法。重力灌浆法是利用配置好的高流态浆液自重渗入到空腔中;压力灌浆法则是用外加设备把浆液压入墙体空腔内。但是空心/斗墙内部空腔较大的情况,需要注入的浆体体积较大,加固量较大,结构自重增加较大,导致地震作用增加,并可能引起基础加固。同时灌注过程中压力控制不当容易引起立砌的砖块外鼓。
[0005]外加圈梁

构造柱法是在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设置外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各层楼板标高处沿外墙设置封闭圈梁,沿内横墙设置钢拉杆,是一种需要局部入户的增加整体性的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方法。该方法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但对于空心/斗墙加固设置内墙拉杆时,由于空腔的存在,拉杆无法可靠锚固,且不能阻止墙体的开裂。
[0006]钢筋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是将需要加固的砌体墙表面的抹灰层除去,钻孔植筋或设置拉结筋,在墙体单面或双面挂钢筋网片,在墙体分层涂抹水泥砂浆(聚合物砂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延性和刚度。但是在空心/斗墙两侧钻孔设置锚筋或拉结筋,挂钢筋网,然后喷射钢筋混凝土或抹砂浆,需要入户加固,施工时需要考虑周转搬迁,且涉及湿作业较多,工期较长,后期装修恢复,造价较高;单面板墙或砂浆面层加固时,由于空腔的存在,墙面结构胶植筋无法可靠锚固。
[0007]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是采用在墙体表面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对墙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粘贴碳纤维加固空心砖墙,仅仅提高墙体平面内的抗剪性能,并不能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当空心砖墙的两页发生劈裂或剥离时,则失去加固作用。
[0008]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0010]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包括:墙主体,所述墙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空腔薄壁,相邻空腔薄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薄壁开设有贯通口;锚杆,所述锚杆沿所述墙主体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设置,所述锚杆贯穿所述空腔薄壁的贯通口;外套部,所述外套部套设于所述锚杆;填充介质,所述填充介质填充于所述外套部和锚杆之间,以在相邻的空腔薄壁之间的空腔内形成藕节体,所述藕节体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贯通口的横截面积。
[0011]可选地,所述外套部为纤维织物布,所述填充介质包括高流态胶结浆体,部分高流态胶结浆体渗出所述纤维织物布和所述空腔薄壁粘接固定。
[0012]可选地,还包括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设置于所述锚杆和所述外套部之间;所述支撑系统具有合拢状态和撑开所述外套部的撑开状态。
[0013]可选地,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伞状支架,各所述伞状支架沿所述锚杆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锚杆;各所述伞状支架均具有撑开状态和合拢状态。
[0014]可选地,各所述伞状支架位于相邻两个空腔薄壁之间的空腔内。
[0015]可选地,所述伞状支架包括内环体和外环体,所述内环体套设于所述锚杆,所述外环体为柔性结构,所述内环体和所述外环体之间设置有多个活动撑杆;在伞状支架完全撑开的状态下,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位于同一平面内。
[0016]可选地,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拉索,所述拉索分别连接各伞状支架的活动撑杆,以驱动各所述伞状支架切换至撑开状态或合拢状态。
[0017]本申请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所述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确定锚杆设置位置,在墙主体上开设孔道以在各空腔薄壁上形成贯通口;步骤S2、清理好孔道杂物后,将穿套有外套部的锚杆插入于孔道内;步骤S3、撑开外套部,使得外套部在相邻空腔薄壁之间呈藕节状;步骤S4、用压力泵向外套部内注入高流态胶结浆体,等待高流态胶结浆体凝固。
[0018]可选地,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具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拉索和多个伞状支架;步骤S2中还包括将各伞状支架安装于锚杆的步骤;步骤S3包括拉动拉索,使得各伞状支架撑开所述外套部的步骤。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实申请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通过锚杆将空心/斗墙体之间的空腔薄壁进行连接加固,使用填充介质对在锚杆和外套部之间进行填充形成藕节结构,可简便、快捷的保证插进的锚杆在墙体内设置稳定,保证墙主体的稳固,提高墙主体的整体性和抗剪、抗压及抗震能力。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21]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空斗墙锚杆加固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空斗墙锚杆加固结构支撑系统处于合拢状态且未填充介质时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空斗墙锚杆加固结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墙主体1、空斗间丁砖11、贯通口111、锚杆2、外套部3、填充介质4、伞状支架51、内环体511、外环体512、活动撑杆513、拉索52。
[002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
上”、“下”、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主体,墙主体具有沿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空腔薄壁,相邻空腔薄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薄壁开设有贯通口;锚杆,所述锚杆沿所述墙主体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设置,所述锚杆贯穿所述空腔薄壁的贯通口;外套部,所述外套部套设于所述锚杆;填充介质,所述填充介质填充于所述外套部和锚杆之间,以在相邻的空腔薄壁之间的空腔内形成藕节体,所述藕节体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贯通口的横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部为纤维织物布,所述填充介质包括高流态胶结浆体,部分高流态胶结浆体渗出所述纤维织物布和所述空腔薄壁粘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设置于所述锚杆和所述外套部之间;所述支撑系统具有合拢状态和撑开所述外套部的撑开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心/斗墙锚杆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伞状支架,各所述伞状支架沿所述锚杆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保江程绍革丁相宜杜媛媛宗立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