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抛光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84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抛光工具,包括本体、顶抵件、调节件和抛光垫;本体具有延伸方向并设有容置孔,其外壁设有外螺纹;顶抵件装设于容置孔,其靠近本体的第一端设有伸出容置孔的弹性部,弹性部为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实心球冠状;调节件适于自本体的第一端套设于本体外侧,其设有内螺纹,其内壁设有夹紧面,夹紧面的内径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抛光垫包括抛光本体和连接部,连接部夹设于夹紧面和本体之间;抛光本体的内表面适于贴合弹性部的外表面;抛光垫适于在调节件沿远离本体的第一端的方向相对本体转动时张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抛光工具,抛光垫易更换,且去除函数稳定,抛光效率高。抛光效率高。抛光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抛光工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抛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抛光工具。

技术介绍

[0002]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机械零件表面进行精密抛光加工来改善其最终的表面质量。在众多抛光方式中,柔性球头抛光(如气囊抛光和固体橡胶球头抛光等)具有柔性好、去除效率高、精度可控的特点,可通用于高效去除的均匀抛光和面形收敛的修正抛光。然而柔性球头抛光自由曲面时会受到时空双重变化的影响。时变指柔性球头抛光工具会随加工时间累积而产生磨损,空变指自由曲面空间上存在“曲率效应”,不同的空间位置对应有不同的曲率。时变和空变耦合易形成不稳定的材料去除特性,弱化材料去除的确定性,降低抛光效率。
[0003]现有的抛光垫一般都是直接粘接于抛光球头的外表面,而抛光垫磨损后即需要更换新的抛光垫,在更换的过程中,需要将已磨损的旧的抛光垫撕拉掉,再粘接新的抛光垫,费时费力,且极容易对柔性球头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抛光工具,抛光垫易更换,且去除函数稳定,抛光效率高。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技术方案一,一种抛光工具,包括本体,其具有延伸方向并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容置孔,其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本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顶抵件,其装设于所述容置孔,其靠近本体的第一端设有伸出所述容置孔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为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实心球冠状;调节件,其适于自本体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本体外侧,其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其内壁环绕所述容置孔设有夹紧面,所述夹紧面的内径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抛光垫,其包括球冠状的抛光本体和自抛光本体的开口端沿靠近本体第二端的方向向外倾斜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夹设于所述夹紧面和本体之间;所述抛光本体的内表面适于贴合所述弹性部的外表面;所述抛光垫适于在所述调节件沿远离本体的第一端的方向相对本体转动时张紧。
[0007]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所述本体的第一端围绕所述容置孔设有抵接面,所述连接部夹设于所述抵接面和夹紧面之间,所述抵接面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0008]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夹紧面和抵接面均呈锥形,且斜率相等;所述连接部自抛光本体的开口端沿靠近本体第二端的方向向外倾斜延伸。
[0009]基于技术方案二或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四,技术方案四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螺母和调节套,所述调节螺母的内壁远离本体的第二端设有垂直于本体延伸方向的环形支撑面,所述内螺纹形成于所述调节螺母的内壁;所述调节套设有套体和一体成型于套体端部
且适于抵接所述支撑面的环形抵接壁,所述套体适于自本体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本体外侧且其远离本体的第二端的内壁形成所述夹紧面。
[0010]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本体的外壁朝向所述环形抵接壁设有平行于所述环形支撑面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适于抵接所述调节套的环形抵接壁以限制调节螺母向远离本体第一端的方向运动。
[0011]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套体远离本体第二端的外壁还设有衔接面,所述衔接面为倒锥形,所述衔接面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的外径逐渐减小;所述衔接面的斜率小于所述夹紧面的斜率。
[0012]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所述顶抵件的外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容置孔的孔壁的内表面抵接。
[0013]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所述容置孔至少部分为台阶孔状,台阶孔的大孔远离本体的第二端,所述顶抵件设有适于抵接所述台阶孔的孔肩的顶抵面。
[0014]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适于驱动顶抵件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移动设定的距离。
[0015]基于技术方案九,还设有技术方案十,技术方案十中,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驱动件为压电促动器,所述压电促动器的输出端抵接所述顶抵件,所述压电促动器适于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驱动顶抵件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移动设定距离;所述抛光本体沿周向布设有若干开孔。
[0016]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技术方案一中,弹性部为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实心球冠状,以实体橡胶替换气囊作为抛光头,相比于气囊的安装更为便捷,且气囊抛光需要控制气囊内气压变化,整体结构更为复杂,且安装步骤繁琐,占用空间较大;此外使得本技术方案在保留气囊斜抛优势的基础上,可以避免气囊抛光工具在高界面压力下的内凹形变及内凹型压力分布,避免形成不稳的去除函数;抛光垫的连接部夹设于夹紧面和本体之间,即抛光垫采用机械的方式与弹性部贴合,需要更换抛光垫时,旋转调节件使得调节件从本体的第一端拆卸,随后将旧的抛光垫取出,将新的抛光垫放入调节件的夹紧面,再将调节件自本体的第一端套入,通过旋转调节件即可使得调节件与本体螺纹固接,抛光垫的连接部即夹设于调节件和本体之间,由于夹紧面的内径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抛光垫在调节件沿远离本体的第一端的方向相对本体转动时张紧,即抛光垫也可沿着本体的延伸方向向本体的第二端运动,从而使得抛光垫的抛光本体紧密贴合于弹性部的外表面,安装即完成;可知,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实心的弹性部,不仅结构简单,抛光效果好,且为抛光垫的安装提供了便利使得抛光垫的拆换便捷,且抛光本体与弹性部外表面之间的张紧力可调节,保证了抛光本体与弹性部外表面之间的紧密贴合,从而使得抛光工具用于工件抛光时,可避免材料磨损导致的去除函数不稳定以及较低的抛光效率。
[0018]2、技术方案二中,连接部夹设于抵接面和夹紧面之间,抵接面沿远离本体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连接部结构更为简单,加工更为简单;此外,使得连接部与本体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还使得连接部受到抵接面沿本体延伸方向的作用力,连接结构更为稳固。
[0019]3、技术方案三中,夹紧面和抵接面均呈锥形,且斜率相等,连接部自抛光本体的开
口端沿靠近本体第二端的方向向外倾斜延伸,即连接部也为锥形,抛光垫整体的加工更为简单。
[0020]4、技术方案四中,调节件包括调节螺母和调节套,结构简单易加工。
[0021]5、技术方案五中,限位面的设置可在调节件的安装过程中起到提示功能,且使得环形抵接壁可被夹设于环形支撑面和限位面之间,进一步保证了套体和本体的相对固定。
[0022]6、技术方案六中,衔接面的设置使得抛光工具靠近本体第二端整体更为顺畅,从而更为美观。
[0023]7、技术方案七中,顶抵件的外壁至少部分与容置孔的孔壁的内表面抵接,即使得顶抵件与容置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摩擦力,当抛光工具用于给工件抛光时,顶抵件受到本体的摩擦力,同时受到工件通过抛光垫传递至顶抵件的顶持力,结构稳定,不易晃动。
[0024]8、技术方案八中,顶抵件设有适于抵接台阶孔的孔肩的顶抵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光工具,其特征是,包括本体(10),其具有延伸方向并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容置孔(11),其外壁设有外螺纹(12),所述本体(1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顶抵件(20),其装设于所述容置孔(11),其靠近本体(10)的第一端设有伸出所述容置孔(11)的弹性部(22),所述弹性部(22)为弹性材料制成并呈实心球冠状;调节件(30),其适于自本体(10)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本体(10)外侧,其设有与所述外螺纹(12)相适配的内螺纹(311),其内壁环绕所述容置孔(11)设有夹紧面(3211),所述夹紧面(3211)的内径沿远离本体(10)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抛光垫(40),其包括球冠状的抛光本体(41)和自抛光本体(41)的开口端沿靠近本体(10)第二端的方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42),所述连接部(42)夹设于所述夹紧面(3211)和本体(10)之间;所述抛光本体(41)的内表面适于贴合所述弹性部(22)的外表面;所述抛光垫(40)适于在所述调节件(30)沿远离本体(10)的第一端的方向相对本体(10)转动时张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光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本体(10)的第一端围绕所述容置孔(11)设有抵接面(13),所述连接部(42)夹设于所述抵接面(13)和夹紧面(3211)之间,所述抵接面(13)沿远离本体(10)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抛光工具,其特征是,所述夹紧面(3211)和抵接面(13)均呈锥形,且斜率相等;所述连接部(42)自抛光本体(41)的开口端沿靠近本体(10)第二端的方向向外倾斜延伸。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抛光工具,其特征是,所述调节件(30)包括调节螺母(31)和调节套(32),所述调节螺母(31)的内壁远离本体(10)的第二端设有垂直于本体(10)延伸方向的环形支撑面(312),所述内螺纹(311)形成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晨淳张小康于爱兵李锦棒汤维冬李双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