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692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组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充电桩,机器人本体的底盘上设置有定位槽和导向槽,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正极触点和第一负极触点,充电桩上设置有可选择地与定位槽配合的触点座,触点座上设置有第二正极触点和第二负极触点,其中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大于定位槽的横截面积,触点座在导向槽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到定位槽以使第一正极触点与第二正极触点接触、第一负极触点和第二负极触点接触。通过在底盘上设置横截面积较大的导向槽,导向槽可将触点座导入定位槽内,从而提升触点座进入到定位槽的概率,提升机器人本体充电姿态的容错率,机器人本体的充电成功率高,从而不必额外设置的辅助定位装置,降低机器人组件的生产制造成本。制造成本。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组件


[0001]本申请涉及机器人充电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器人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可通过导航自动寻路进行充电,但是机器人的充电触点都较小,并且机器人的充电姿态不能保证完全准确,用于寻路的导航无法使机器人和充电桩精准贴合,机器人的充电失败率较高,因此目前的充电方案都需要额外的辅助定位措施,来帮助机器人与充电桩的触点接触,导致机器人制造成本增加。
[0003]申请内容
[0004]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器人组件,其可提升机器人自动充电的成功率,并且无需额外增设辅助定位措施,制造成本低。
[000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盘上设置有定位槽和导向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第一正极触点和第一负极触点;充电桩,所述充电桩上设置有可选择地与所述定位槽配合的触点座,所述触点座上设置有第二正极触点和第二负极触点;其中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定位槽的横截面积,所述触点座在所述导向槽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到所述定位槽以使所述第一正极触点与所述第二正极触点接触、所述第一负极触点和所述第二负极触点接触。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通过在底盘上设置横截面积较大的导向槽,导向槽可将进入到导向槽内的触点座导入定位槽内,从而提升触点座进入到定位槽的概率,提升机器人本体充电姿态的容错率,机器人本体的充电成功率高,从而不必设置额外的辅助充电定位措施,降低机器人组件的生产制造成本。
[0007]可选地,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在所述触点座进入到所述定位槽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包括:彼此正对的第一导向壁和第二导向壁,所述第一导向壁和所述第二导向壁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触点座进入到所述定位槽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0009]具体地,在所述触点座进入到所述定位槽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壁与所述定位槽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向壁与所述定位槽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充电桩本体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桩本体之间、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触点座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地相连。
[0011]具体地,所述连杆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充电桩本体铰接,所述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触点座铰接。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的所述一端与所述触点座之间设置有使所述触点座复位至初始位置的第一复位件,所述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桩本体之间设置有使所述连杆复位至初始位置的第二复位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触点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桩本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缓冲件。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点座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定位槽或所述导向槽的深度,所述连杆的所述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触点座的远离所述定位槽或所述导向槽的底壁的侧面上。
[0015]可选地,所述触点座的顶端构造为圆弧形结构。
[0016]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的第一充电位置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的第二充电位置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的第三充电位置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二部分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机器人组件100、
[0026]机器人本体1、底盘11、
[0027]定位槽2、第一正极触点21、第一负极触点22、
[0028]导向槽3、第一导向壁31、第二导向壁32、
[0029]充电桩4、充电桩本体40、
[0030]触点座5、第二正极触点51、第二负极触点52、
[0031]连杆6、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缓冲件63、位置传感器64、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4]下面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100。
[003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100,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充电桩4,机器人本体1
的底盘11上设置有定位槽2和导向槽3,定位槽2内设置有第一正极触点21和第一负极触点22,充电桩4上设置有可选择地与定位槽2配合的触点座5,触点座5上设置有第二正极触点51和第二负极触点52,其中导向槽3的横截面积大于定位槽2的横截面积,触点座5在导向槽3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到定位槽2以使第一正极触点21与第二正极触点51接触、第一负极触点22和第二负极触点52接触。
[0036]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组件100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为机器人本体1充电的充电桩4,可以理解的是,充电桩4直接与总电源连接,并且在安装布置后位置一般不会改变,而机器人本体1会在电量充足时进行工作、移动,在电量降低到设定值后与充电桩4连接充电,在电量充足后继续工作。如附图4所示为机器人本体1的底盘11结构,是以机器人本体1正常工作时的方向为参考系,机器人本体1的从下向上方的视图,在机器人本体1的底盘11上设置有用于与充电桩4连接的充电处。而通过将充电处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的底盘11上,机器人在与充电桩4连接充电时,机器人本体1会将充电处遮挡,周围人不易接触到带电元件,一些污染比如灰尘和水等也不易污染到充电处,可提升机器人本体1的安全性。
[0037]在机器人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正极触点21和第一负极触点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本体(1),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底盘(11)上设置有定位槽(2)和导向槽(3),所述定位槽(2)内设置有第一正极触点(21)和第一负极触点(22);充电桩(4),所述充电桩(4)上设置有可选择地与所述定位槽(2)配合的触点座(5),所述触点座(5)上设置有第二正极触点(51)和第二负极触点(52);其中所述导向槽(3)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定位槽(2)的横截面积,所述触点座(5)在所述导向槽(3)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到所述定位槽(2)以使所述第一正极触点(21)与所述第二正极触点(51)接触、所述第一负极触点(22)和所述第二负极触点(52)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3)的横截面积在所述触点座(5)进入到所述定位槽(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3)包括:彼此正对的第一导向壁(31)和第二导向壁(32),所述第一导向壁(31)和所述第二导向壁(3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触点座(5)进入到所述定位槽(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点座(5)进入到所述定位槽(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壁(31)与所述定位槽(2)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向壁(32)与所述定位槽(2)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组件(100),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云飞孙华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