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55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针对地下室顶板与地面不位于同一水平面时,需在基坑内设置横向支撑加强支护,降低了施工效率的问题。步骤如下:采用顺作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将中心岛区域土体放坡开挖至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标高下方,浇筑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在压顶梁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之间间隔设置并固接多根斜抛撑;挖除基坑周边区域并浇筑施工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待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达到要求强度后,拆除斜抛撑,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下一层结构及地上各层结构,同步开挖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下方土体并采用逆作法按序施工地下各层结构。结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基坑支护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基坑深度越来越深,支护结构的施工空间也越发有限。顺作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造价低,支撑构架单纯,工期易掌握、工程质量易控制,但对周边环境破坏较大;逆作法是将地下主体结构的梁、板、柱作为挡土墙的横向支撑,能够大幅度缩短工期,减少了土方量,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但地下结构中墙柱的混凝土接搭质量较难控制。
[0003]目前,在顺逆同步施工的建筑工程中,通常将地下室顶板作为首道支撑,地下室顶板以上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上各层结构,地下室顶板以下采用逆作法施工地下各层结构,然而,当地下室顶板与地面并不位于同一水平面时,地下室顶板无法作为围护结构提供支撑,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因悬臂过长导致其变形增大,需通过在基坑内大面积设置横向支撑加强支护,降低了施工效率,且增大了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地下室顶板与地面不位于同一水平面时,需通过在基坑内大面积设置横向支撑加强支护,降低了施工效率,且增大了工程成本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06]S1: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内采用竖向连接的立柱桩和格构桩作为竖向支撑,将地下一层土体划分为中心岛区域及围合于其外侧的周边区域,采用顺作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将中心岛区域土体放坡开挖至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标高下方,浇筑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割除影响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和结构柱施工的部分格构桩,使得格构桩顶部位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底部;
[0007]S2:在压顶梁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之间间隔设置并固接多根斜抛撑,割除影响斜抛撑设置的部分格构桩;
[0008]S3:挖除基坑周边区域预留土坡并继续浇筑施工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待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拆除斜抛撑,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下一层结构及地上各层结构,同步开挖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下方土体并采用逆作法按序施工地下各层结构。
[0009]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首先,将基坑地下一层土体划分为中心岛区域及周边区域,采用顺作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放坡开挖地下一层土体并浇筑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在压顶梁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之间安装斜
抛撑,接着,挖除基坑周边区域预留土坡并完成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浇筑施工,待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拆除斜抛撑并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下一层及其上部各层结构,同步开挖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下方土体并采用逆作法按序施工地下各层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1、与现有逆作法将地下室第一道结构梁板作为首道水平支撑不同,该施工方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并浇筑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中心部分,并在压顶梁和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之间增设斜抛撑,使得围护结构、斜抛撑、格构桩及部分主体结构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完整的支护结构受力体系,以抵抗周边水土压力及施工荷载等,基坑内支撑构架得以简化,不但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避免了常规顺作法施工因搭设及拆除水平支撑所带来的工期长、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而且,斜抛撑后期可拆除回收再利用,有效节约了工程造价,实现了绿色化施工;
[0011]2、由于将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作为逆作法首道水平支撑,即在地面以下就进行顺逆结合上、下同步施工,减少了逆作施工的层数,降低了施工难度,并缩短了等待结构梁板达到设计强度的时间,加快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
[0012]3、现有逆作法以地下室第一道结构梁板作为首道水平支撑,为了满足一柱一桩竖向承载力的要求,格构桩的截面尺寸往往大于地下室结构柱,导致结构柱无法包住格构桩,本技术方案由于将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作为首道支撑,一柱一桩的竖向承载力变小,格构桩的截面尺寸也相应地缩小,便于结构柱包住格构柱实现两者的可靠连接,避免了结构柱无法包住大截面尺寸的格构桩的情况。
[0013]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在地下连续墙所处槽段两侧设置三轴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槽壁加固,并通过大直径高压旋喷桩对地下连续墙接缝处进行止水,在位于外侧的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顶部形成“L”型整浇式的混凝土导墙,混凝土导墙一端设置于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内侧,其另一端位于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顶部,在地下连续墙顶部施工压顶梁并设有预留主筋。
[0014]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基坑地下一层土体的周边区域以放坡平台宽度≥3m,放坡坡度不大于1:1.5的方式开挖,坡面铺设混凝土面板,混凝土面板内设钢筋网,且内设锚筋和插筋进行护坡。
[0015]优选的,所述砼支座固接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中心部分边缘顶部和结构柱之间的交接部位,钢支座铆接于压顶梁侧面,斜抛撑一端焊接在钢支座上,其另一端通过锚板铆接于砼支座。
[0016]优选的,所述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中心部分端部施工缝处设有预留主筋,预留主筋与后期施工的周边区域的第二道结构梁板的结构主筋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一实施例的中心岛区域顺作开挖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一实施例中在地下室第一道结构梁板和压顶梁之间设置斜抛撑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一实施例的顺逆同步施
工的示意图。
[0020]图中标号如下:
[0021]立柱桩1;格构桩2;混凝土面板3;插筋4;锚筋5;地下连续墙11;三轴水泥土搅拌桩12;高压旋喷桩14;混凝土导墙15;压顶梁16;预留主筋17;地下室第一道结构梁板21;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22;结构柱25;砼支座26;钢支座27;斜抛撑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本实施例中,地下室顶板(即地下室第一道结构梁板21)位于整平地面以上,下面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4]S1:如图1所示,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内采用竖向连接的立柱桩1和格构桩2(即一柱一桩)作为竖向支撑,将地下一层土体划分为中心岛区域及围合于其外侧的周边区域,采用顺作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图1中点划线标示区域即为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S1: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内采用竖向连接的立柱桩和格构桩作为竖向支撑,将地下一层土体划分为中心岛区域及围合于其外侧的周边区域,采用顺作法先期施工中心岛区域,将中心岛区域土体放坡开挖至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标高下方,浇筑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割除影响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和结构柱施工的部分格构桩,使得格构桩顶部位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底部;S2:在压顶梁与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的中心部分之间间隔设置并固接多根斜抛撑,割除影响斜抛撑设置的部分格构桩;S3:挖除基坑周边区域预留土坡并继续浇筑施工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待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拆除斜抛撑,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下一层结构及地上各层结构,同步开挖地下室第二道结构梁板下方土体并采用逆作法按序施工地下各层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顺逆同步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在地下连续墙所处槽段两侧设置三轴水泥土搅拌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超钟铮张竹庭林巧颜正红周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