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注浆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248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注浆施工方法,包括:承托件、支撑件和固定件,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若干个第二支撑部;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承托件、支撑件与固定件均包括空心的壳体,壳体内预装配有加强钢筋,承托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与固定件之间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通孔,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的顶部均设置有注浆孔。简化了基坑支护的整体结构,在工厂内预制成型时可直接由加强钢筋形成钢筋笼,避免了人工绑扎钢筋笼的过程,同时承托件、支撑件和固定件为空心结构,将注浆过程预留在现场施工,减小了工厂内预制件的质量,减小了制作、运输的成本,实现了轻量化制作。作。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注浆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注浆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基坑内支撑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新形式,将传统工法施工的钢筋、混凝土集中在工厂内流水化生产成预制构件,主体结构最终在施工现场拼装完成。装配式建筑使建筑结构的施工生产实现工厂化。与传统现浇内支撑结构相比装配式基坑内支撑具有工效高、质量可控、节能环保等优点。
[0003]由于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由多块混凝土管片拼装而成,出于工程需要,现有装配式基坑内支撑普遍要求提供更大的支撑能力,预制件过大过重对装配式构件制作、运输、拼装提出了新的挑战,给现场施工带来了很大难题。因此,研究装配式构件轻量化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以满足装配式构建轻量化的需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注浆施工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包括:
[0006]承托件,所述承托件用于支撑在基坑的底部;
[0007]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在所述承托件上的第一支撑部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的若干个第二支撑部,各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对基坑的侧壁侧向支撑;
[0008]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支撑部布置在所述固定件与基坑的侧壁之间,所述固定件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侧的第一固定部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侧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均用于与基坑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9]所述承托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均包括空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预装配有加强钢筋,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壳体之间相互贯通,所述承托件的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壳体与所述固定件的壳体之间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部均设置有用于现场注浆的注浆孔。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水平布置在所述承托件的顶部的板型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均布置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成工字形结构。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均包括相互连接成L形的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用于与基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扣合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部
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的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的顶面之间的距离。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的钢筋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竖直段的钢筋密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的钢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竖直段的钢筋密度。
[0014]优选地,所述水平段嵌装入基坑侧壁内,所述水平段与基坑侧壁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承托件为由上至下横截面逐渐增大的梯形结构,所述承托件的底部与基坑的底壁之间螺栓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承托件在顶面的投影面下方的钢筋密度大于在顶面的投影面两侧的钢筋密度。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注浆施工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0018]S1,将承托件、第一固定部分别装配在基坑的指定位置进行连接安装,再将支撑件支撑布置在承托件上,使承托件、支撑件以及第一固定部之间的连通孔相互连通;
[0019]S2,通过支撑件上的注浆孔进行注浆,浆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连通孔依次流动灌满承托件、第一固定部,注浆至壳体内的浆液与支撑件的顶部的注浆孔平齐后停止;
[0020]S3,待承托件、第一固定部养护完成后吊装第二固定部,将第二固定部装配在第二支撑部的上侧,将第二固定部与基坑的侧壁连接;
[0021]S4,通过第二固定部顶部的注浆孔进行注浆,浆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连通孔依次流动灌满支撑件、第二固定部,注浆至浆液与第二固定部顶部的注浆孔平齐后停止,对各个结构件进行养护。
[0022]优选地,还包括步骤S5,静置养护后对承托件、支撑件与固定件之间的接缝处进行加固。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及其注浆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基坑支护分成承托件、支撑件和固定件三部分,简化了基坑支护的整体结构,便于在工厂内进行流水线预制成型,承托件、支撑件和固定件均由壳体和内部的加强钢筋形成,并且在支撑件和第一固定部上预留注浆孔、各个结构件之间通过连通孔连通,在工厂内预制成型时可直接由加强钢筋形成钢筋笼,避免了人工绑扎钢筋笼的过程,同时承托件、支撑件和固定件为空心结构,将注浆过程预留在现场施工,减小了工厂内预制件的质量,减小了制作、运输的成本,省去了在工厂内制作养护完成后运输到现场的时间,提供了施工效率,实现了轻量化制作,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图1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与基坑待装配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与基坑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图1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加密钢筋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承托件,2、支撑件,21、第一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3、固定件,31、第一固定部,32、第二固定部,4、加强钢筋,5、注浆孔,6、连通孔,7、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该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包括承托件1、支撑件2和固定件3,承托件1用于支撑在基坑7的底部,对整个基坑支护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支撑件2用于对基坑7的侧壁进行支撑,固定件3用于与基坑7的侧壁固定连接,以将支撑件2与基坑的侧壁进行固定。
[0032]支撑件2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21水平支撑在承托件1上,以将承受的作用力传递至承托件1,第二支撑部22竖直布置在第一支撑部21的端部,以与基坑的侧壁贴合并对基坑的侧壁进行侧向支撑,第二支撑部22受到的作用力经过第一支撑部21传递至承托件1,再由承托件1传递至基坑底部。第二支撑部22有若干个,具体数量根据基坑的侧壁数量进行调整。
[0033]固定件3有若干个,并且固定件3与支撑件2的第二支撑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托件,所述承托件用于支撑在基坑的底部;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在所述承托件上的第一支撑部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的若干个第二支撑部,各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对基坑的侧壁侧向支撑;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支撑部布置在所述固定件与基坑的侧壁之间,所述固定件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侧的第一固定部和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侧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均用于与基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承托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均包括空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预装配有加强钢筋,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壳体之间相互贯通,所述承托件的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壳体与所述固定件的壳体之间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部均设置有用于现场注浆的注浆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水平布置在所述承托件的顶部的板型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端均布置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成工字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均包括相互连接成L形的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用于与基坑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扣合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的底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段的顶面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基坑内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水平段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海龙王海波黄林冲常付军杨庆陆森森刘建明刘哲王枫陈得印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