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及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09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包括:壳体;盖体;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盖体固定组件;耳机固定组件;除尘组件;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的内部均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凹槽;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间位置,所述耳机固定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除尘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盖体固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闭合时起到阻碍盖体随意开启的效果,所述耳机固定组件起到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作用,所述除尘组件起到除去凹槽内灰尘的效果。槽内灰尘的效果。槽内灰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及其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蓝牙耳机的
,具体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

技术介绍

[0002]降噪蓝牙耳机通常使用主动降噪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内置的麦克风和处理器来减少环境噪音;降噪蓝牙耳机的壳体与耳机连接通常采用无线连接技术,如蓝牙和NFC等;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信号将音频数据从手机或其他音频源传输到耳机,而无需使用传统的有线连接方式。这种无线连接技术具有便携性和灵活性,可以让用户更自由地移动和使用耳机,而不必担心缠绕的电线或过短的电线问题;
[0003]在壳体与耳机连接方面,一些降噪蓝牙耳机采用了磁吸和插槽连接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磁力将耳机固定在壳体的相应插槽中,耳机的接口与壳体的接口相连,形成机械连接,以保护耳机并提供更方便的存储方式。
[0004]但由于实际工况的蓝牙耳机设计中,壳体插槽和耳机之间通常会留有一定间隙,一方面是因为精确开模的成本过大,另一方面插槽如何和耳机之间尺寸过于精确会导致取用耳机时对耳机造成一定磨损,但是这又会导致耳机在壳体内固定后会由于一定的间隙而乱晃,导致耳机磨损甚至故障;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壳通常不易清洁,时常需要专业工具清洁死角,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蓝牙耳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耳机在壳体内固定后会由于一定的间隙而乱晃和耳机壳不易清洁的问题。
[0006]基于上述思路,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包括:壳体;盖体;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盖体固定组件;耳机固定组件;除尘组件;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的内部均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凹槽;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间位置,所述耳机固定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除尘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盖体固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闭合时起到阻碍盖体随意开启的效果,所述耳机固定组件起到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作用,所述除尘组件起到除去凹槽内灰尘的效果。
[0007]优选地,还包括:顶腔、第一磁板;所述盖体固定组件包括:磁杆、第二磁板和底腔;所述底腔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磁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底腔中,所述第二磁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腔内壁,所述顶腔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下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顶腔的上端面内固设有所述第一磁板,所述磁杆位于所述第二磁板上侧,所述第一磁板和所述第二磁板均对所述磁杆有吸引力。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板对所述磁杆的吸引力大于所述第二磁板对所述磁杆的吸引力加上所述磁杆的重力;当壳体盖上盖体后,磁杆在第一磁板的带动下在底腔内克服第二磁板的吸引力向上运动,进入顶腔内起到,阻碍盖体随意开启的效果。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板下端面和所述底腔的底部之间留有一空腔。
[0010]优选地,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还包括:连接杆、限位板、第一通孔和活塞板;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磁板下端面和所述底腔的底部之间,所述连接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磁杆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杆贯穿且与所述第二磁板和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与所述第二磁板密封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面固定设有与所述底腔滑动且密封连接的所述活塞板,所述活塞板将位于所述第二磁板下端面和所述底腔的底部之间的空腔分动态的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
[0011]优选地,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包括:耳机杆和固定槽;所述耳机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连通管、滑环和环形气囊;所述耳机杆设置在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底部,所述耳机杆的下侧设有环形设置的所述固定槽;所述第一连通管贯通连接于所述底腔所述第二磁板和限位板中间位置的两侧,所述滑环固定设置在与耳机杆配合的凹槽内,所述滑环与所述耳机杆滑动配合,所述滑环的内侧设有所述环形气囊,所述第一连通管贯穿所述滑环与所述环形气囊连通;在磁杆向上运动的同时,带动连接杆向上运动,活塞板向上运动,缩小上部分的空间使上部分气压加大,使得气流产生于第一连通管,使得环形气囊膨胀与固定槽配合,起到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效果,使其不会在壳体内乱晃,导致耳机磨损甚至故障。
[0012]优选地,所述除尘组件包括:除尘腔、第二通孔和第二连通管;所述除尘腔嵌设于与降噪蓝牙耳机本体配合的凹槽底部,所述除尘腔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底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除尘腔的表面,在打开盖体后,磁杆脱离和第一磁板配合,在第二磁板配合下,向下运动,使得连接杆同时向下使得活塞板向下运动,使得下部分空间缩小,气压增大,产生气流从第二通孔喷出,起到除尘的效果,使得凹槽不易积累灰尘。
[0013]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组件,包括所述的降噪蓝牙耳机。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过盖体固定组件在闭合盖体后,使得盖体与壳体紧密连接不会随意开启。
[0016]2、通过盖体固定组件的磁杆的向上运动带动耳机固定组件运动,起到在壳体闭合后紧密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作用,防止耳机乱晃磨损。
[0017]3、通过盖体固定组件的磁杆的向下运动,起到除尘的效果,使得凹槽不易积累灰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主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耳机杆与耳机固定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耳机固定组件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图2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降噪蓝牙耳机的除尘组件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壳体;2、盖体;3、降噪蓝牙耳机本体;301、耳机杆;302、固定槽;4、顶腔;
401、第一磁板;5、盖体固定组件;501、磁杆;502、连接杆;503、第二磁板;504、限位板;505、第一通孔;506、活塞板;507、底腔;6、耳机固定组件;601、第一连通管;602、滑环;603、环形气囊;7、除尘组件;701、除尘腔;702、第二通孔;703、第二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7,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包括:壳体1;盖体2;降噪蓝牙耳机本体3;盖体固定组件5;耳机固定组件6;除尘组件7;所述壳体1和所述盖体2转动连接,所述壳体1和所述盖体2的内部均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3凹槽;所述盖体固定组件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中间位置,所述耳机固定组件6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5连通,所述除尘组件7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5连通,所述盖体固定组件5用于在所述盖体2与所述壳体1闭合时起到阻碍盖体2随意开启的效果,所述耳机固定组件6起到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3的作用,所述除尘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体;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盖体固定组件;耳机固定组件;除尘组件;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的内部均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降噪蓝牙耳机本体凹槽;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间位置,所述耳机固定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除尘组件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连通,所述盖体固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闭合时起到阻碍盖体随意开启的效果,所述耳机固定组件起到限位降噪蓝牙耳机本体的作用,所述除尘组件起到除去凹槽内灰尘的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腔、第一磁板;所述盖体固定组件包括:磁杆、第二磁板和底腔;所述底腔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磁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底腔中,所述第二磁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腔内壁,所述顶腔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下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顶腔的上端面内固设有所述第一磁板,所述磁杆位于所述第二磁板上侧,所述第一磁板和所述第二磁板均对所述磁杆有吸引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板对所述磁杆的吸引力大于所述第二磁板对所述磁杆的吸引力加上所述磁杆的重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板下端面和所述底腔的底部之间留有一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噪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固定组件还包括:连接杆、限位板、第一通孔和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凯波陈峰赵志刚康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智创一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