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686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涉及静压气体支承领域,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部和转动部;转动部包括转轴以及分别固定在转轴两端的两个转盘,固定部位于两个转盘之间,且固定部通过其上安装通孔套设在转轴外;固定部的两端端面分别与两个转盘之间间隔形成轴向支承气膜间隙,安装通孔的孔壁与转轴的圆周面之间间隔形成径向支承气膜间隙;固定部内设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通过轴向节流间隙与轴向支承气膜间隙连通,进气通道通过径向节流间隙与径向支承气膜间隙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确保支承气膜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刚度,且节流间隙和支承气膜间隙内的气体流动流程较短,对外部动态载荷的响应较快,可以实现更优的阻尼和动刚度特性。优的阻尼和动刚度特性。优的阻尼和动刚度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静压气体支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

技术介绍

[0002]静压气体轴承是一种采用外部气源供给的静压气体作为润滑介质的滑动轴承,通常将具有一定压强的压缩气体送入节流器并进行分压后通入轴承运动副间隙形成支承气膜,通过轴承运动副相对面支承气膜的气体压力差来实现无固体直接接触的悬浮支承和润滑。静压气体轴承的零件加工与部件装配精度较高,并且支承气膜对轴承运动副的零件表面加工误差具有均化作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误差对轴承运动精度的影响,所以静压气体轴承可以实现纳米级的高精度运动,常作为超精密加工机床、超精密测量机、精密装配转台和微扰动运动模拟平台等装备中的核心支承部件。当静压气体轴承的运动副间隙发生变化时,节流器可对支承气膜的压强进行自适应调节,是静压气体轴承获得承载力和刚度的关键环节,现有静压气体轴承多采用小孔节流器和多孔质节流器进行压强调节。
[0003]小孔节流器通过高压气体流经薄壁小孔时的膨胀做功产生的压强损失来进行节流,小孔节流静压气体轴承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部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转轴(300)和两个转盘(400),两个所述转盘(400)分别固定在转轴(300)的两端;所述固定部位于两个所述转盘(400)之间,且所述固定部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套设在转轴(300)外;其中,所述固定部的两端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转盘(400)之间间隔形成轴向支承气膜间隙,所述安装通孔的孔壁与所述转轴(300)的圆周面之间间隔形成径向支承气膜间隙,所述轴向支承气膜间隙和所述径向支承气膜间隙均环绕所述转动部;所述固定部内设有进气通道、轴向节流间隙和径向节流间隙,所述进气通道通过轴向节流间隙与所述轴向支承气膜间隙连通,所述进气通道通过径向节流间隙与所述径向支承气膜间隙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呈环形设置的支承座(100)以及两个支承板(200),所述支承座(100)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中容纳并固定有所述支承板(200),所述支承座(100)与两个所述支承板(200)分别配合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两端端面;所述支承座(100)与两个所述支承板(200)共同环绕形成所述安装通孔;其中,所述支承板(200)的外环面与所述环形槽的内环面之间间隔形成所述轴向节流间隙,所述支承板(200)深入所述支承座(100)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径向节流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狭缝节流静压气体支承径向止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10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轴设置的第一环状部(110)、第二环状部(120)、第三环状部(130),在整个支承座(100)的任一轴截面中,所述第一环状部(110)、第二环状部(120)和第三环状部(130)均呈方形,且第一环状部(110)、第二环状部(120)和第三环状部(130)的轴向长度依次递增,所述第一环状部(110)包括第一内环面(111)以及位于两端的第一端面(112),所述第二环状部(120)的两端分别包括第二内环面(121)以及第二端面(122),所述第三环状部(130)的两端分别包括第三内环面(131)以及第三端面(132),处于同一端的第一内环面(111)、第一端面(112)、第二内环面(121)、第二端面(122)、第三内环面(131)以及第三端面(132)共同构成所述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呈阶梯状结构;所述支承板(20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轴设置的第四环状部(210)、第五环状部(220),在整个支承板(200)的任一轴截面中,所述第四环状部(210)、第五环状部(220)均呈方形,且第四环状部(210)、第五环状部(220)的轴向长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五环状部(220)远离所述支承座(100)的一端具有配合面(230),所述第四环状部(210)包括第四内环面(211)、第四外环面(213)以及面向所述支承座(100)的第四端面(212),所述第五环状部(220)包括第五外环面(222)以及面向所述支承座(100)的第五端面(221),所述第四端面(212)、第四外环面(213)、第五端面(221)以及第五外环面(222)共同构成阶梯状环形表面;其中,所述配合面(230)与所述第三端面(132)配合形成所述固定部的端面;所述第一内环面(111)与两个支承板(200)的第四内环面(211)共同环绕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利郑越青张新疆龚维纬崔海龙俞利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