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及成型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楼板成型的
,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及成型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大多采用长线台平模方式生产各类预应力楼板,平模方式生产预应力楼板主要有两个技术方向:
[0003]一是采用普通流态混凝土长线台浇筑平模成型方式,其成型所需模具量大,摊销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
[0004]二是采用干硬性混凝土长线台平模成型方式,决定了预应力楼板难以出筋,其产品连接节点较弱,导致成型后楼盖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
[0005]并且,由于干硬性混凝土平模成型方式单一,成型后的预应力楼板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表观质量差、密实度差、预应力筋握裹力不足导致预应力筋回缩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及成型工艺,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平模方式生产预应力楼板存在的难以出筋以及预应力楼板容易存在质量缺陷的技术问题,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第一端模(2),所述第一端模(2)设于所述机架(1)的一侧;底模(3),所述底模(3)设于所述机架(1),底模(3)长度为长线台长度;滑模机构(4),所述滑模机构(4)沿所述机架(1)的延伸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机架(1),所述滑模机构(4)、所述第一端模(2)、所述底模(3)之间形成滑模腔(A);相互交叉的分布筋(5)和纵筋(6),所述分布筋(5)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底模(3),所述纵筋(6)的两端加载预应力,所述分布筋(5)的两端和所述纵筋(6)的两端均延伸出所述滑模腔(A);振动组件(7),所述振动组件(7)用于向所述滑模腔(A)的侧壁施加振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模机构(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模(41)和第二侧模(42),以及与所述第一端模(2)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模(43),所述第一侧模(41)、所述第二侧模(42)、所述第一端模(2)和所述第二端模(43)形成所述滑模腔(A),所述滑模腔(A)远离所述机架(1)的一侧具有浇筑口(B);其中,当所述滑模机构(4)向滑模方向滑动时,所述滑模腔(A)增大容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筋(5)竖向插接于所述底模(3),所述第一端模(2)和所述第二端模(43)上均具有用于穿出纵筋(6)的第一出筋通道(C)和第二出筋通道(D),至少所述第一端模(2)对应的所述第一出筋通道(C)远离所述机架(1)的一侧设置为敞口;所述第一出筋通道(C)和所述第二出筋通道(D)与对应的分布筋(5)和/或纵筋(6)之间的缝隙通过密封组件封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模机构(4)还包括芯模(44),所述芯模(44)设于所述滑模机构(4)且在所述滑模腔(A)内向所述第一端模(2)方向延伸;其中,所述芯模(44)向所述第一端模(2)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模(41)和所述第二侧模(42)在向所述第一端模(2)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端模(2)上具有与所述芯模(44)匹配的贯穿口(E)。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模机构(4)还包括钢架(45),所述第一侧模(41)、所述第二侧模(42)和所述第二端模(43)具设于所述钢架(45),所述钢架(45)与所述机架(1)滑动连接;所述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还包括驱动组件(8),所述驱动组件(8)用于带动所述钢架(45)相对于所述机架(1)滑移;所述驱动组件(8)包括若干相互配合的主动轮和轨道(81),所述主动轮设于所述钢架(45),所述轨道(81)设于所述机架(1),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运转的驱动机构(82)。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应力楼板滑模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7)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模(41)和/或第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天童,谢贵全,马明龙,张汉林,赵晨羲,毛中川,梁培,
申请(专利权)人:筑邦建筑技术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