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857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专利技术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
,具体涉及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切削中,材料经历了大应变、高应变率、高温的过程,需要考虑粘性行为对材料塑性变形过程的影响,而已有的本构模型忽略了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0003]由于需要确定的本构参数较多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早期多使用有限元法和霍普金森压杆实验法对本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两种方法虽然可以获得材料的本构方程,但是前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耗费大量时间;后者只能研究金属在应变率为103‑
104s
‑1的本构关系,且实验数据可靠性和实验条件适应性很难完全保证。
[0004]已有的本构参数获取方法难以揭示材料在切削过程中的高应变率条件下的粘性行为,因此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分析高应变率条件下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效应,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本构方程。提出一种基于切削理论,适用于高应变率条件下的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揭示双相不锈钢在高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表征方法:在平面应变与稳态切削条件下,建立了直角切削工艺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剪切面分析;刀具

切屑界面分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切屑形成力的求解方法: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以材料属性、刀具几何角度以及切削用量作为自变量,在理论计算过程中,根据三个平衡条件进行迭代计算剪切角值、第一变形区剪切带长宽比和第二变形区厚度与切屑厚度的比值,当输出变量满足三个平衡条件时,计算将结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建立考虑粘性效应的本构模型,将方程分为三个部分:式中:σ
a
为非热应力项;为反应应变率与温度效应的影响因子;σ
th
为热应力项;σ
c
为粘性效应项;由于材料的双相属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琳刘佳良张湘媛张为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