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851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包括动簧和底座;所述动簧包括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连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一端固定相连接并呈V型形状;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设为引出连接部;所述底座设有插槽;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外端配合在底座的插槽中,所述底座的插槽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抵在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该面为动簧引出片的朝向动簧片的一面;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中设有打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该打薄结构减小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从而提升动簧引出片的定位精度。从而提升动簧引出片的定位精度。从而提升动簧引出片的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磁保持继电器通常由磁路系统、接触系统、推动机构和基座组成。磁路系统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可动导磁体部件和线圈,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机构主要包括推动卡。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相接触,继电器动作,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现有技术的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动簧部分与基座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动簧部分与基座的插槽相配合时,基座的插槽的凸筋作为定位基准面抵在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该段距离位置;且在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该段距离处沿动簧引出片的厚度的另一面还设有凸苞,所述动簧引出片通过该凸苞与基座的插槽呈过盈相配合。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多个零件所造成的累积公差,从而提高了动簧引出片的定位精度。但是该结构因金属件厚度存在的散差,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装配过松或是过紧的问题,定位精度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通过在动簧引出片需定位的位置设置打薄结构,减小了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从而提升动簧引出片的定位精度。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和底座;所述动簧包括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连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一端固定相连接并呈V型形状;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设为引出连接部;所述底座设有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外端配合在底座的插槽中,所述底座的插槽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抵在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该面为动簧引出片的朝向动簧片的一面;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中设有打薄结构,以利用该打薄结构减小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
[0005]所述底座插槽中,在对应于动簧引出片的打薄结构的另一面,设有用于过盈配合的凸苞。
[0006]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内端,还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相连接处的内侧段抵在所述台阶结构处。
[0007]所述台阶结构的上、下台阶的动簧引出片的厚度相一致。
[0008]所述底座的插槽的插口部还设有斜面,以便于导引动簧引出片插入。
[0009]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之间弯折成大致L型形状。
[0010]所述动簧片中,在与动簧引出片的相连接处至动触点固定处之间还设弯成U型形状,且U型开口朝向动簧引出片。
[0011]所述动簧片由多片簧片叠合在一起构成。
[0012]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外端配合在底座的插槽中,所述底座的插槽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抵在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该面为动簧引出片的朝向动簧片的一面;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中设有打薄结构,以利用该打薄结构减小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通过插槽和插槽设有的定位凸筋使动簧引出片与底座配合,在动簧引出片需要定位的局部位置进行打薄,使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减少,提升夹持可靠性。并且将延伸的打薄结构与动簧片错开设置,电流不会流经打薄结构,直接从动簧片与引出片连接处流通,该设置仅对局部位置打薄,无需将整个动簧引出片12进行打薄处理,保证了动簧引出片本体的材料厚度,既不影响载流和散热的效果,还进一步设置了散差,提高底座和引出片配合的精度。
[0015]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内端,还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相连接处的内侧段抵在所述台阶结构处。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在动簧片上下运动时,动簧片可以台阶结构为支点进行扇形运动,如果没有台阶结构,支点可能随着扇形运动发生转移,导致动簧片的反力发生改变,当有台阶结构时,支点是恒定不变的,有台阶时动簧片运动支点固定,动簧反力散差小,从而动簧反力传递到动簧引出片端部的力较为统一,进一步提高底座和引出片配合的定位精度。
[0016]3、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所述底座的插槽的插口部还设有斜面。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使动簧在预装时可以自动找正,装配轻松不费力,还能有效预防刮屑。
[001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及其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动簧引出片的主视图;
[0019]图2是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动簧引出片和动簧片连接时的主视图;
[0021]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0023]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
[0025]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1和底座2;所述动簧包括动簧片11和动簧引出片12;所述动簧片11的一端(即所述动簧片的右端)连接动触点13,动簧片11的另一端(即所述动簧片的左端)与动簧引出片12的一端(即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左端)固定相连接并呈V型形状;动簧引出片12的另一端设为引出连接部121;所述底座2设有插槽21;所述动簧引出片12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11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外端配合在底座2的插槽21中,所述底座2的插槽21设有定位凸筋211,所述定位凸筋211抵在所述动簧引出片12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该面为动簧引出片12的朝向动簧片11的一面;所述动簧引出片12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中设有打薄结构122,以利用该打薄结构122减小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的插槽21中,在对应于动簧引出片12的打薄结构122的另一面,设有用于过盈配合的凸苞212。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引出片12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11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内端,还设有台阶结构123,所述动簧片11的另一端的与所述动簧引出片12的相连接处的内侧段112抵在所述台阶结构处123。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台阶结构123的上、下台阶的动簧引出片12的厚度相一致。
[0029]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和底座;所述动簧包括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连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一端固定相连接并呈V型形状;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设为引出连接部;所述底座设有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外端配合在底座的插槽中,所述底座的插槽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抵在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该面为动簧引出片的朝向动簧片的一面;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的外端的一面中设有打薄结构,以利用该打薄结构减小动簧引出片的料厚散差,提升夹持可靠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插槽中,在对应于动簧引出片的打薄结构的另一面,设有用于过盈配合的凸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簧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一端中,在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的相连接处的内端,还设有台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廖国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