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790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包括供电架和受电弓,还包括使受电弓得到弹性支撑的受电弓支撑装置,受电弓支撑装置安装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受电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弹簧、以及两个相对且并列设置的支撑机构;其体积小,重量减轻,以便于模块化拆装,使用时自动化程度较高。化程度较高。化程度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轨道交通供电
,尤其涉及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一般充电是抵达车站时进行对列车进行充电,充电时受电弓展开举升后,使得受电弓与电接触网接触并取得电能,然而现有技术中,受电弓可分单臂弓和双臂弓两种,其结构均由滑板、上框架、下臂杆(双臂弓用下框架)、底架、升弓弹簧、传动气缸、支持绝缘子等部件组成,以及还有经过改进的菱形升降臂,但是由于上述对于举升受电弓的举升机构体积较大,且相当笨重,从而使得制造成本较高,损坏更换时需要将零件拆分后卸除,模块化更换难度较大,使得拆装相当不便,并且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包括供电架和受电弓,还包括使受电弓得到弹性支撑的受电弓支撑装置,受电弓支撑装置安装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受电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弹簧、以及两个相对且并列设置的支撑机构;两个支撑机构均包括固定板、第一导向件、第二导向件、两根开窗链条、以及两个相对称设置的链轮;固定板安装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固定于固定板的安装面,第一导向件包括两个相对称设置的导向内凹,各导向内凹均包括弧形凹面,弧形凹面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有竖直平面和倾斜平面,弧形凹面、竖直平面和倾斜平面拼合形成链条导向面,各链轮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凹面的旁侧,两个链轮分别通过转轴旋转式安装于固定板上,弧形凹面的圆心与链轮的圆心重合设置,各开窗链条分别置于两处的弧形凹面与链轮之间,且开窗链条的啮合面与链轮啮合,开窗链条的背面与链条导向面贴合;第二导向件位于竖直平面的上方,第二导向件上设置有供两个开窗链条通过的导向通道,各支撑机构的两根开窗链条头端均与受电弓固定,固定板的背面设置有驱动两个链轮相对旋转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两个离合器分别与两个链轮上的转轴传动连接,两个支撑机构的固定板之间固定有支撑板,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受电弓和支撑板连接;控制器包括用于获取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列车即将进站数据的数据采集模块;
[0005]当离合器分离状态时,驱动机构与链轮上的转轴分离,以使开窗链条在支撑弹簧作用下使得开窗链条处于伸出状态,并促使受电弓处于上升状态以与供电架抵触;
[0006]当离合器接合状态时,驱动机构与链轮上的转轴连接,以使驱动机构驱动两个链轮相对旋转而促使开窗链条缩回,并促使受电弓处于收拢状态以与供电架分离。
[0007]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齿轮、两个从动齿轮、以及远离固定板背面设置的安装板,主动齿轮和两个从动齿轮分别通过转动轴旋转式安装于安装板上,电机的转轴与主动齿轮的中心连接,主动齿轮与一个从动齿轮进行啮合传动,两个从动齿轮相互啮合传动,电机的转轴与主动齿轮的中心部固定,离合器包括两
个活动套、以及两个离合驱动机构,各活动套分别套于两个从动齿轮上的转动轴端部,该两处转动轴的端部外壁均形成有多个环形阵列设置的外齿部,各外齿部之间形成外齿槽,两个活动套内壁均形成多个环形阵列设置的内齿部,各内齿部之间形成内齿槽,且外齿部配合于内齿槽中,内齿部配合于外齿槽中,各离合驱动机构分别与两个活动套连接,两个链轮上的转轴端部外壁形成有多个环形阵列设置的接合齿,各接合齿之间形成接合槽,接合时,接合齿配合于内齿槽内,内齿部配合于接合槽内。
[0008]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两个离合驱动机构均包括固定于固定板的背面底部的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呈水平状态的平移驱动装置,平移驱动装置的驱动部上安装有驱动杆,驱动杆与活动套连接。
[0009]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各第二导向件上均安装第一微动开关,各开窗链条的头端和尾端均设置有限位杆,与倾斜平面尾端相对的一侧通过安装块安装有第二微动开关和挡杆,挡杆靠近于倾斜平面尾端,第二微动开关的触片位于挡板的前方。
[0010]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各导向内凹的倾斜平面尾端均衔接有容置盒,容置盒上设置有链条进入口,第二微动开关和挡杆均位于进入口与倾斜平面尾端之间。
[0011]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容置盒内形成涡旋通道,且涡旋通道与进入口连通设置,开窗链条的尾部经进入口置于涡旋通道内。
[0012]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受电弓支撑装置还包括固定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的罩壳,受电弓支撑装置安装于罩壳内,罩壳的顶部具有开口,受电弓支撑装置位于开口的下方,且连接板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固定,开口处设置有自动门以开启或关闭开口,罩壳内设置有控制器,自动门、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电机、以及两个平移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相连并受其控制。利用罩壳使得受电弓和受电弓支撑装置可收纳于罩壳内,以起到在不使用时可进行收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体积过大无法进行收纳遮挡,而导致长期暴露在外,需要经常检修,且使用寿命较差的技术问题。
[0013]根据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开口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设置的定位槽和长形容纳槽,长形容纳槽的下侧部设置有长形导向槽,长形容纳槽设置有门板,长形容纳槽的下侧部底面固定有平移装置,平移装置的驱动部穿过长形导向槽与门板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其体积小,减少列车顶部的空间占用,重量减轻,以便于模块化拆装,使用时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通过前后对称分布两个支撑机构,满足受电弓与供电架接触摩擦时所需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受电弓支撑装置的开窗链条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受电弓支撑装置的开窗链条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支撑机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A处放大图;
[0020]图6是支撑机构的俯视图
[0021]图7是活动套与转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活动套与转动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从而对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0024]本实施例所描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如图1

8所示,具体结构描述如下:
[0025]包括供电架1和受电弓2,受电弓2通道线缆与轨道交通的列车电源系统电连接,供电架1通过线缆与轨道交通供电站电连接,当供电架1与受电弓2接触时对列车电源系统的供电电池进行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包括供电架(1)和受电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以及使受电弓(2)得到弹性支撑的受电弓支撑装置(3),受电弓支撑装置(3)安装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受电弓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弹簧(312)、以及两个相对且并列设置的支撑机构(31);两个支撑机构(31)均包括固定板(314)、第一导向件(327)、第二导向件(328)、两根开窗链条(311)、以及两个相对称设置的链轮(315);固定板(314)安装于轨道交通的列车顶部,第一导向件(327)和第二导向件(328)固定于固定板(314)的安装面,第一导向件(327)包括两个相对称设置的导向内凹(329),各导向内凹(329)均包括弧形凹面(330),弧形凹面(330)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有竖直平面(332)和倾斜平面(331),弧形凹面(330)、竖直平面(332)和倾斜平面(331)拼合形成链条导向面,各链轮(315)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凹面(330)的旁侧,两个链轮(315)分别通过转轴(316)旋转式安装于固定板(314)上,弧形凹面(330)的圆心与链轮(315)的圆心重合设置,各开窗链条(311)分别置于两处的弧形凹面(330)与链轮(315)之间,且开窗链条(311)的啮合面与链轮(315)啮合,开窗链条(311)的背面与链条导向面贴合;第二导向件(328)位于竖直平面(332)的上方,第二导向件(328)上设置有供两个开窗链条通过的导向通道(336),各支撑机构(31)的两根开窗链条(311)头端均与受电弓(2)固定,固定板(314)的背面设置有驱动两个链轮(315)相对旋转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两个离合器分别与两个链轮(315)上的转轴(316)传动连接,两个支撑机构(31)的固定板(314)之间固定有支撑板(313),支撑弹簧(312)的两端分别与受电弓(2)和支撑板(313)连接;驱动机构与控制器相连并受其控制,控制器包括用于获取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列车即将进站数据的数据采集模块;当离合器分离状态时,驱动机构与链轮(315)上的转轴(316)分离,以使开窗链条(311)在支撑弹簧(312)作用下使得开窗链条(311)处于伸出状态,并促使受电弓(2)处于上升状态以与供电架(1)抵触;当离合器接合状态时,驱动机构与链轮(315)上的转轴(316)连接,以使驱动机构驱动两个链轮(315)相对旋转而促使开窗链条(311)缩回,并促使受电弓(2)处于收拢状态以与供电架(1)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智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包括电机(337)、主动齿轮(335)、两个从动齿轮(317)、以及远离固定板(314)背面设置的安装板(319),主动齿轮(335)和两个从动齿轮(317)分别通过转动轴(318)旋转式安装于安装板(319)上,电机(337)的转轴(316)与主动齿轮(335)的中心连接,主动齿轮(335)与一个从动齿轮(317)进行啮合传动,两个从动齿轮(317)相互啮合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微燕玲赵程冯天景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管理中心宁波软件教育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