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线圈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7425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感线圈和电子设备,该电感线圈包括最内层绕组、第一绕组结构以及第一过渡段,最内层绕组具有沿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绕组结构自第一端绕制于最内层绕组外侧,且包括至少一层绕组;所述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端所在的一端,并沿电感线圈的至少部分周向自第二端从内向外延伸至第一绕组结构外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电感线圈的绕线难度,提高电感线圈的抗振性和可靠性。圈的抗振性和可靠性。圈的抗振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感线圈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线电感
,特别涉及一种电感线圈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电感线圈是将引线绕制在磁芯上形成磁芯线圈,或者绕制在治具上脱出形成空心线圈,此时,引线在磁芯或治具上由内而外逐层排列形成多层绕组,受限于线圈形成方式,线圈的初始引线端与线圈内层绕组连接,线圈的末端引线端与线圈外层绕组连接。
[0003]而为了与针脚或者焊盘连接,位于内层的起始引线端就需要跨越线圈的端面到外层,对于空心线圈来说,引线跨越会增加一个线径的高度,会带来可靠性风险。对磁芯线圈来说,便需要在磁芯上开避线槽或避让孔,导致结构复杂,增大绕线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感线圈和电子设备,旨在降低电感线圈的绕线难度,提高电感线圈的抗振性和可靠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包括:
[0006]最内层绕组,所述最内层绕组具有沿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0007]第一绕组结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自所述第一端绕制于所述最内层绕组外侧,且包括至少一层绕组;以及
[0008]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端所在的一端,并沿所述电感线圈的至少部分周向自所述第二端从内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外侧。
[000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包括自内向外依次排列的至少两层绕组,相邻两层绕组之间,外侧绕组自内侧线圈的末端沿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折返包绕于所述内侧线圈外侧。
[001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二绕组结构,所述第二绕组结构自所述第一过渡段的远离所述最内层绕组的一端绕制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外侧,并在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的最外端和所述第一过渡段之间。
[00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绕组结构的背离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侧,并自所述第一绕组结构的最外端沿所述电感线圈的至少部分周向自内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二绕组结构外侧。
[001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包括复数层绕组。
[001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组结构设有至少两组,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之间夹设一所述第二绕组结构,且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通过一所述第一过渡段连接;
[0014]和/或,所述第二绕组结构设有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包括两层绕组,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之间夹设一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并通过一所述第二过渡段连接。
[001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绕组结构包括自内向外排列的至少两层绕组,相邻两层绕组之间,外侧绕组自内侧线圈的末端沿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折返包绕于所述内侧线圈外侧;
[0016]和/或,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包括两层绕组。
[001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段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的每一层所述绕组端部延伸半周后向外侧延伸。
[001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相邻两层绕组的线圈错位设置;
[0019]和/或,相邻两层绕组的绕制方向相反。
[002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线圈为空心线圈或磁芯线圈。
[0021]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中所述的电感线圈。
[0022]本专利技术的电感线圈,使得位于内侧的绕组的引出端自电感线圈的端部沿周向自内向外延伸以跨越至电感线圈的外侧,此时,电感线圈的两个引出端均在线圈外侧,提高了接线的便捷程度,同时位于端部的过渡段也呈至少部分线圈结构,可以起到电感作用,且可以控制引出端从电感线圈的周侧的出线方向,无需如传统方式直接从电感线圈的径向延伸出引出端而额外增加了电感线圈的高度,也无需在磁芯或治具等绕线部开设避让槽或避让孔等结构,简化了电感线圈的结构设计,降低了电感线圈的绕线难度,提高了电感线圈的抗振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5]图2为图1中电感线圈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0026]图3为图1中电感线圈与绕线部结合的结构图;
[0027]图4为图1中电感线圈与绕线部的剖视图和绕线视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具有两层绕组时的结构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具有三层绕组时的结构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另一实施例的绕线视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又一实施例的绕线视图;
[0032]图9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再一实施例的绕线视图;
[0033]图10为本专利技术电感线圈再一实施例的绕线视图。
[0034]附图标号说明:
[0035]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电感线圈60第一引出端10最内层绕组70第二引出端20第一绕组结构200引线
30第一过渡段210第一引出段40第二绕组结构220第二引出段50第二过渡段300绕线部
[0036]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9]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0]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包括:最内层绕组,所述最内层绕组具有沿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绕组结构,所述第一绕组结构自所述第一端绕制于所述最内层绕组外侧,且包括至少一层绕组;以及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端所在的一端,并沿所述电感线圈的至少部分周向自所述第二端从内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包括自内向外依次排列的至少两层绕组,相邻两层绕组之间,外侧绕组自内侧线圈的末端沿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折返包绕于所述内侧线圈外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二绕组结构,所述第二绕组结构自所述第一过渡段的远离所述最内层绕组的一端绕制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外侧,并在所述电感线圈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绕组结构的最外端和所述第一过渡段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绕组结构的背离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侧,并自所述第一绕组结构的最外端沿所述电感线圈的至少部分周向自内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二绕组结构外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廷朝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路加精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