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71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装置及方法。所述组合基质包含引肥基质、隔肥基质和引菌基质,所述引肥基质层由河沙和蛭石组成;所述隔肥基质层为石英砂;所述引菌基质层为蛭石;所述引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粒径均小于隔肥基质层;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体积比为(5~7):(1~2):(2~3)。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林木共生的不严格性,基于外生菌根共生中外生菌根真菌主要协助宿主林木吸收矿质营养的共生特性,提供一种简易、高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使得真菌可在短期内快速适应实际的林地生长环境,并长久维持与宿主林木的共生关系不退化,后期仅需对外生菌根进行常规的林间管理。后期仅需对外生菌根进行常规的林间管理。后期仅需对外生菌根进行常规的林间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培育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外生菌根真菌是指能够与林木(松科、壳斗科等树木)建立外生菌根的一类真菌。外生菌根真菌不仅可以协助宿主林木吸收矿质营养,同时还可以增加宿主林木的抗逆性。然而,大部分外生菌根真菌与林木共生关系非专性共生,且建立外生菌根真菌与林木幼苗的稳定共生关系需要较长时间。
[0003]目前,传统的建立外生菌根真菌与林木共生的方法,多是先对可人工培养的外生菌根真菌菌丝进行扩繁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然后采用扩繁的菌剂接种到宿主林木根系上,经过长时间共生培养来获得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林木的共生体。例如,一种锥栗再生植株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的方法(CN110367102A)、一种外生菌根真菌与松属植物的共生关系建立方法(CN106171515B)、一种外生菌根合成方法(CN105917972A)、一种利用外生菌根真菌优化苗木培育的方法(CN105861315B)等现有技术,这些技术多是对传统外生菌根真菌与林木共生建立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涉及外生菌根共生建立后的加强管理。
[0004]因此,目前现有技术有关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的共培养过程,多是粗放的苗木营养管理,没有结合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特性进行苗木管理。此外,一旦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苗木建立共生关系后,也没有结合外生菌根共生特性进行配套定向增强共生的苗木管理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目前已存在的部分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林木共生培育的缺陷,以及目前尚无结合外生菌根共生特性增强其与宿主林木共生关系的林木林地管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装置及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组合基质在培育外生菌根中的应用。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装置。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装置在培育外生菌根中的应用。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方法。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0012]本专利技术以小孔径的引肥基质通过毛细管作用使植物营养液分布均匀,以大孔径的隔肥基质阻断毛细管作用隔绝植物营养液,以大孔径的引菌基质提供充足的氧气来吸引真菌菌丝生长定殖。
[0013]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其特征在于,包含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所述引肥基质层由河沙和蛭石组成;所述隔肥基质层为石英砂;所述引菌基质
层为蛭石;
[0014]所述引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粒径均小于隔肥基质层;
[0015]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体积比为(5~7):(1~2):(2~3)
[0016]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体积比为7:1:2。
[0017]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的粒径为1.8mm~2.2mm;所述隔肥基质层的粒径为4.8mm~5.2mm;所述引菌基质层的粒径为2.8mm~3.2mm。
[0018]更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由1.8mm~2.2mm的河沙和1.8mm~2.2mm蛭石组成。
[00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由1.8mm~2.2mm的河沙和1.8mm~2.2mm蛭石按照体积比1:1组成。
[0020]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由平均粒径2mm的河沙和平均粒径2mm的蛭石按照体积比1:1组成。
[0021]更优选地,所述隔肥基质层为平均粒径4mm的石英砂。
[0022]更优选地,所述引菌基质层为平均粒径3mm的蛭石。
[0023]优选地,所述隔肥基质层设于引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之间。
[0024]更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依次堆叠。
[0025]最优选地,所述组合基质包含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所述引肥基质由平均粒径2mm的河沙和平均粒径2mm的蛭石按照体积比1:1组成;所述隔肥基质为平均粒径4mm的石英砂;所述引菌基质为平均粒径3mm的蛭石;所述引肥基质、隔肥基质和引菌基质的体积比为7:1:2,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依次堆叠。
[0026]任一上述组合基质在培育外生菌根中的应用也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营养管,拦截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的宿主林木根系,只允许外生菌根真菌菌丝进入管内摄取营养。而且,营养管远离根系端由下而上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植物营养液均匀引流入营养管的引肥基质中,中部具有阻断毛细管作用的隔离设计,接触根系端填充大孔径的引菌基质。如此的营养管设计既能引入好氧的外生菌根真菌菌丝,又不会使营养管内的养分溢出到根系端。
[0028]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装置,包括营养管,所述营养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阀门,另一端的开口设有第一根系隔离网;
[0029]所述营养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阀门;
[0030]所述营养管内装载任一上述的组合基质,其中,引肥基质层邻近第一阀门的一端并没过第二阀门,引菌基质层临近第一根系隔离网的一端,隔肥基质层位于引肥基质层与引菌基质层之间。
[0031]优选地,所述第二阀门到第一阀门的距离与第二阀门到第一根系隔离网的距离之比为1:(0.5~2)。
[0032]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阀门到第一阀门的距离与第二阀门到第一根系隔离网的距离之比为1:1。
[0033]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与营养管的轴向方向呈40
°
~50
°

[0034]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与营养管的轴向方向呈45
°

[0035]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为孔径20μm~45μm的滤网。
[0036]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为孔径45μm的滤网。
[0037]本专利技术对第一根系隔离网的材质没有特殊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尼龙网、塑料网、绵纶网、不锈钢网和铁丝网等常规滤网均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38]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为孔径20μm~45μm的尼龙网。
[0039]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根系隔离网为孔径45μm的尼龙网。
[0040]优选地,所述引肥基质与隔肥基质之间设有隔肥滤网,用于将引肥基质与隔肥基质分开。
[0041]更优选地,所述隔肥滤网的孔径小于隔肥基质的粒径,隔肥基质不能通过隔肥滤网落入引肥基质。
[004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隔肥滤网为孔径0.3mm~1mm的滤网。
[0043]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隔肥滤网为孔径1mm的滤网。
[0044]本专利技术对隔肥滤网的材质没有特殊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尼龙网和不锈钢网等常规滤网均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组合基质,其特征在于,包含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所述引肥基质层由河沙和蛭石组成;所述隔肥基质层为石英砂;所述引菌基质层为蛭石;所述引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粒径均小于隔肥基质层;所述引肥基质层、隔肥基质层和引菌基质层的体积比为(5~7):(1~2):(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肥基质层的粒径为1.8mm~2.2mm;所述隔肥基质层的粒径为4.8mm~5.2mm;所述引菌基质层的粒径为2.8mm~3.2mm。3.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组合基质在培育外生菌根中的应用。4.一种加强外生菌根共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营养管(1),所述营养管(1)的一端设有第一阀门(101),另一端的开口设有第一根系隔离网(102);所述营养管(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阀门(103);所述营养管(1)内装载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组合基质(2),其中,引肥基质层(201)邻近第一阀门(101)的一端并没过第二阀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涛唐明潘澜罗月凤张芝林温嵩徽刘唯郭勇朱细俭罗霜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