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623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实验验证了:多种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可以在体外抑制水母毒素磷脂酶A2活性,同时也可以抑制水母毒素的细胞毒性,部分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可以通过N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特别是涉及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水母在世界各地的海域中均广泛分布,其具有刺胞动物门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其中包含的刺丝囊可将储存的生物毒素迅速有效地注射到与其接触的生物体内。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全世界范围内水母的生长繁殖均呈爆发态势,进而导致了水母蜇伤事件的频发。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5亿例水母蜇伤事件发生,我国沿海地区也成为了水母蜇伤的重灾区,仅秦皇岛市每年收治的蜇伤游客就达上千例。人被水母蜇伤后会产生皮肤肿胀、疼痛等局部反应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全身系统性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0003]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霞水母(Cyanea nozakii)是常见的大型伤人水母,被其蜇伤后的主要症状即为局部的皮肤炎症反应,具体表现为蜇伤处出现红斑条纹、水疱等,并伴随灼伤感的疼痛及刺痒。对水母毒素成分及活性的分析研究表明:毒素中的主要成分磷脂酶及金属蛋白酶,会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式(I)中,R1至R5分别独自地选自以下基团:氢、羟基和甲氧基,且R1至R5中至少一个基团为羟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作为水母毒素毒性抑制剂,以实现治疗水母蜇伤。3.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水母毒素毒性抑制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式(I)中,R1至R5分别独自地选自以下基团:氢、羟基和甲氧基,且R1至R5中至少一个基团为羟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为所述水母毒素毒性抑制剂的有效组分,抑制水母毒素磷脂酶A2活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华华耿昊李荣锋滕李超刘松邢荣娥李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