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395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涉及除尘器技术领域,包括支撑组件和驱动部件,所述支撑组件的输出端下方设置有套接连接的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套接连接的喷水机构,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驱动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是利用在支撑组件的输出端进入到方套管之中后下降到分向管,由于分向管和下落管之间具备静电网结构,在产生静电后,能够初步的将进入分向管的空气进行吸附灰尘,通过重力的效果让静电网上的灰尘下落到下落管下方设置的清理舱之中,这样进入喷水机构之中的空气不会有过多的灰尘,从而再次进行增湿除尘,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对于设备单位时间清理的次数,减少了用户负担。减少了用户负担。减少了用户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除尘器
,尤其涉及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管束式除尘器是利用了管束内部的文丘理加速器和旋流叶片产生的离心力,将烟气中的液滴甩向管壁,在液滴碰撞汇聚过程中,液滴直径变大,从而捕获粉尘。
[0003]现有的增湿除尘结构在使用时,一般是利用喷射雾化的水珠,在风力的旋转离心运行下对于灰尘进行粘连,以达到除尘的效果,如申请号CN202022511583.8公开了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包括除尘管、设置在除尘管内部的喷淋组件和除尘增湿组件,所述除尘增湿组件包括与喷淋组件相连通的增湿供水管路;然而上述技术中,仅使用增湿的方式配合上风力进行除尘加湿,这样会造成要经常对于设备进行清洗,这样会给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的负担,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该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主要是利用在支撑组件的输出端进入到方套管之中后下降到分向管,由于分向管和下落管之间具备静电网结构,在产生静电后,能够初步的将进入分向管的空气进行吸附灰尘,通过重力的效果让静电网上的灰尘下落到下落管下方设置的清理舱之中,这样进入喷水机构之中的空气不会有过多的灰尘,从而再次进行增湿除尘,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对于设备单位时间清理的次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包括支撑组件和驱动部件,所述支撑组件的输出端下方设置有套接连接的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套接连接的喷水机构,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驱动部件;
[0006]所述驱动部件包含有电机基座、驱动电机、旋转吊棒、旋转基座和扇叶片,所述电机基座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上方,所述电机基座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有旋转吊棒,且所述旋转吊棒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平行分布的旋转基座,所述旋转基座的外侧设置有扇叶片。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扇叶片以旋转基座的中轴线等角度分布五组扇叶,所述旋转吊棒与旋转基座的中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组件包含有底板、支撑柱、顶板、方套管和栅格罩,所述底板的顶侧设置有支撑柱,且所述支撑柱的顶侧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内边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方套管,且所述方套管的顶侧设置有插接的栅格罩。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清理组件包含有分向管、静电网、下落管、清理舱和手柄,所述分向管设置在所述方套管的下方,所述分向管的内边侧设置有静电
网,所述分向管的下方设置有下落管,且所述下落管的内边侧滑动连接有安装手柄的清理舱。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喷水机构包含有侧管、束管壳、托架、分水座、调节阀块、水泵、进水口和雾化口,所述侧管设置在所述分向管的两侧,所述侧管的一端设置有束管壳,且所述束管壳的底侧设置有托架。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束管壳的内边侧设置有分水座,且所述分水座的输入端连接有调节阀块,所述调节阀块的一端设置有水泵,且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有进水口,所述分水座的输出端贯穿所述束管壳连接有雾化口。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主要是利用在支撑组件的输出端进入到方套管之中后下降到分向管,由于分向管和下落管之间具备静电网结构,在产生静电后,能够初步的将进入分向管的空气进行吸附灰尘,通过重力的效果让静电网上的灰尘下落到下落管下方设置的清理舱之中,这样进入喷水机构之中的空气不会有过多的灰尘,从而再次进行增湿除尘,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对于设备单位时间清理的次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清理组件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喷水机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支撑组件;101、底板;102、支撑柱;103、顶板;104、方套管;105、栅格罩;2、清理组件;201、分向管;202、静电网;203、下落管;204、清理舱;205、手柄;3、喷水机构;301、侧管;302、束管壳;303、托架;304、分水座;305、调节阀块;306、水泵;307、进水口;308、雾化口;4、驱动部件;401、电机基座;402、驱动电机;403、旋转吊棒;404、旋转基座;405、扇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9]根据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包括支撑组件1和驱动部件4,支撑组件1的输出端下方设置有套接连接的清理组件2,清理组件2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套接连接的喷水机构3,支撑组件1的两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驱动部件4;
[0020]驱动部件4包含有电机基座401、驱动电机402、旋转吊棒403、旋转基座404和扇叶片405,电机基座401设置在支撑组件1的两端上方,电机基座401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电机402,驱动电机402的输出端贯穿支撑组件1连接有旋转吊棒403,且旋转吊棒403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平行分布的旋转基座404,旋转基座404的外侧设置有扇叶片405。
[0021]扇叶片405以旋转基座404的中轴线等角度分布五组扇叶,旋转吊棒403与旋转基座404的中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0022]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时,启动电机基座401上的驱动电机402输出动力带动驱动电机402输出端进行运行,通过驱动电机402输出端带动旋转吊棒403之中的输入端进行旋转,让旋转吊棒403的输入端带动旋转基座40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基座404的旋转带动扇叶片
405进行运行。
[0023]支撑组件1包含有底板101、支撑柱102、顶板103、方套管104和栅格罩105,底板101的顶侧设置有支撑柱102,且支撑柱102的顶侧设置有顶板103,顶板103的内边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方套管104,且方套管104的顶侧设置有插接的栅格罩105。
[0024]本实施方式中,当扇叶片405进行运行时,空气通过顶板103内边侧的方套管104在栅格罩105的隔离下进入到方套管104之中,再经由方套管104输入到清理组件2之中。
[0025]清理组件2包含有分向管201、静电网202、下落管203、清理舱204和手柄205,分向管201设置在方套管104的下方,分向管201的内边侧设置有静电网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包括支撑组件(1)和驱动部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的输出端下方设置有套接连接的清理组件(2),所述清理组件(2)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套接连接的喷水机构(3),所述支撑组件(1)的两端上方设置有螺栓套接的驱动部件(4);所述驱动部件(4)包含有电机基座(401)、驱动电机(402)、旋转吊棒(403)、旋转基座(404)和扇叶片(405),所述电机基座(401)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1)的两端上方,所述电机基座(401)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电机(402),所述驱动电机(402)的输出端贯穿所述支撑组件(1)连接有旋转吊棒(403),且所述旋转吊棒(403)的外侧设置有多组平行分布的旋转基座(404),所述旋转基座(404)的外侧设置有扇叶片(4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片(405)以旋转基座(404)的中轴线等角度分布五组扇叶,所述旋转吊棒(403)与旋转基座(404)的中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束式除尘器的增湿除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包含有底板(101)、支撑柱(102)、顶板(103)、方套管(104)和栅格罩(105),所述底板(101)的顶侧设置有支撑柱(102),且所述支撑柱(102)的顶侧设置有顶板(103),所述顶板(103)的内边侧设置有螺栓套接的方套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慧卿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清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