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10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7
本申请公开了关节间融合器,其中,所述关节间融合器包括支撑部(1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0)两端的头部(20)和尾部(30),所述头部(20)从所述支撑部(10)沿所述支撑部(10)的支撑高度方向渐缩并在末端形成尖端结构(21)。可以通过头部的尖端结构引导关节间融合器进入间隙较小的关节间隙,提高植入操作的便利性,降低手术难度。降低手术难度。降低手术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关节间融合器


[0001]本申请涉及手术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关节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脊柱融合往往采用背外侧植骨融合,需要去除脊柱侧方关节表面皮质骨,制备植骨床,并大量植骨。但由于无压应力刺激,所植松质骨会被吸收,因此植骨融合率低。
[0003]理论上,可以在脊柱关节间隙内放置融合器以提高植骨融合成功率,并对关节间隙进行适度撑开,从而改善椎管狭窄。现有技术中,椎体间融合器是脊柱外科领域常用的植入器械。使用时,将椎体间融合器放置在脊椎椎体间隙处,起到支撑和稳定前柱、撑开椎间隙、恢复锥间孔的高度等作用,但脊椎椎体间隙相比脊柱关节间隙而言较大,椎体间融合器很难放入脊柱关节间隙。
[0004]类似的,在腰椎关节间隙中植入适于腰椎椎体间的椎体间隙融合器也存在较大的难度。
[0005]因此,如何提供适于植入关节间隙的融合器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关节间融合器,以适于植入关节间隙。
[0007]根据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关节间融合器,其中,所述关节间融合器包括支撑部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两端的头部和尾部,所述头部从所述支撑部沿所述支撑部的支撑高度方向渐缩并在末端形成尖端结构。
[0008]可选地,所述头部具有对称倾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为平面。
[0009]可选地,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呈25
°‑
35
°
夹角α;和/或,所述尖端结构的尖端具有圆滑表面。
[0010]可选地,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宽度和所述支撑部的与所述头部连接处的宽度相同;和/或,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宽度为6mm

10mm。
[0011]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沿所述支撑高度方向相对的支撑顶面和支撑底面,所述支撑顶面和支撑底面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粗糙结构。
[0012]可选地,所述支撑顶面和支撑底面沿从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的方向彼此靠近地对称倾斜,所述支撑顶面和支撑底面的夹角为10
°‑
20
°

[0013]可选地,所述关节间融合器为一体件并包括沿所述支撑高度方向相对的顶面、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与底面的侧面,所述关节间融合器具有中空结构,其中:所述顶面和底面设置有连通至所述中空结构内的第一通孔P1,所述侧面设置有连通至所述中空结构内的第二通孔P2;和/或,所述顶面和/或底面设置有插孔P3。
[0014]可选地,所述尾部包括沿所述支撑高度方向相对的尾部顶面和尾部底面,所述尾部顶面和尾部底面沿从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的方向彼此靠近地延伸,所述尾部顶面和尾部
底面的最小夹角β不超过20
°

[0015]可选地,所述尾部包括后端面,所述后端面设置有用于连接输送工具的连接结构。
[0016]可选地,所述关节间融合器的总长度为9mm

15mm,宽度为7mm

9mm,高度为2mm

10mm,所述头部占所述关节间融合器的总长度的1/3至1/2。
[0017]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头部的尖端结构引导关节间融合器进入间隙较小的关节间隙,提高植入操作的便利性,降低手术难度。
[0018]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方式的关节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0021]图2为图1的关节间融合器的俯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关节间融合器的右视图;
[0023]图4为显示撑开腰椎关节间隙的图片;
[0024]图5为显示植入关节间融合器后的图片;
[0025]图6为显示寰枢椎脱位的术前X射线检查图;
[0026]图7为显示植入关节间融合器后的X射线检查图;
[0027]图8为显示植入关节融合器后一段时间的X射线检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0029]本申请提供一种关节间融合器,其中,所述关节间融合器100包括支撑部1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0两端的头部20和尾部30,所述头部20从所述支撑部10沿所述支撑部10的支撑高度方向渐缩并在末端形成尖端结构21。
[0030]本文中,“支撑高度方向”即为支撑部10的高度方向,也是支撑部10支撑两侧关节面的支撑力的方向。
[0031]使用本申请的关节间融合器100,可以通过头部20的尖端结构21引导关节间融合器进入间隙较小的关节间隙,提高植入操作的便利性,降低手术难度。
[0032]具体地,植入时,尖端结构21能够首先进入狭窄的关节间隙中,随着关节间融合器的整体推进,尖端结构21能够逐渐撑开关节间隙,使得支撑部10能够进入并最终支撑在关节间隙处。
[0033]本申请中,头部20可以通过适当方式渐缩来形成尖端结构21。例如,头部20可以呈锥状渐缩。优选地,为了在形成尖端结构21的同时避免对撑开的关节面施加过大的压强,如图1所示,所述头部20具有对称倾斜的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所述上表面22和所述下表面23为平面。由此,可以通过对称倾斜的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在彼此相互靠近的末端形成尖端结构21,一方面在末端逐渐渐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面形式的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与所撑开的关节面接触,从而在使得关节间融合器便于进入关节间隙的同时避免因对关节面施加过大的压强而损伤关节面。
[0034]为通过尖端结构21逐渐撑开关节间隙,从而对关节面逐渐增大压力,可以使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具有适当的倾斜角度。优选地,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呈25
°‑
35
°
夹角α。
[0035]此外,为避免尖端结构21的尖端对关节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所述尖端结构21的尖端可以具有圆滑表面。具体的,在制作关节间融合器时,可以对尖端结构21的尖端进行相应的圆角设计或圆角化加工处理。
[0036]为兼顾尖端结构21的植入引导效果以及上表面22、下表面23稳定撑开关节间隙的作用,可以合理设置尖端结构21占头部20的比例。例如,沿上表面22、下表面23的延伸方向,尖端结构21占头部20的长度的1/5至1/3。
[0037]如上所述,为了避免对撑开的关节面施加过大的压强,头部20通过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与关节面接触,为此可以使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具有足够的宽度,例如,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的宽度可以为6mm

10mm。此外,为便于制作,可以使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的宽度和所述支撑部10的与所述头部20连接处的宽度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间融合器(100)包括支撑部(1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0)两端的头部(20)和尾部(30),所述头部(20)从所述支撑部(10)沿所述支撑部(10)的支撑高度方向渐缩并在末端形成尖端结构(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20)具有对称倾斜的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所述上表面(22)和所述下表面(23)为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呈25
°‑
35
°
夹角α;和/或,所述尖端结构(21)的尖端具有圆滑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的宽度和所述支撑部(10)的与所述头部(20)连接处的宽度相同;和/或,所述上表面(22)和下表面(23)的宽度为6mm

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0)包括沿所述支撑高度方向相对的支撑顶面(11)和支撑底面(12),所述支撑顶面(11)和支撑底面(12)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粗糙结构(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关节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顶面(11)和支撑底面(12)沿从所述头部(20)到所述尾部(30)的方向彼此靠近地对称倾斜,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赞段婉茹杜越崎张璨辛宗张博彦戚茂杨孟洪锋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