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839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3
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包括多组沉井,该沉井包括刃脚、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以及标准段沉井井壁,刃脚与两个沉井井壁的连接处设置多根底板横撑,并在底板横撑之间铺设底板;沉井内部设置有利用中隔墙间隔设置的2个预留孔洞,中隔墙上设置第一支撑梁,两个沉井井壁上均设置与第一支撑梁相同高度的第二支撑梁,在第二支撑梁之间铺设多根顶板横撑并与第一支撑梁相衔接,使两个支撑梁与顶板横撑之间形成用于铺设顶板的出土孔;相邻两组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之间通过旋喷桩和后浇侧墙进行对接,相邻两组沉井的中隔墙之间通过后浇中隔墙进行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幅提高箱涵施工效率及沉井整体刚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沉井施工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大断面箱涵的施工流程,一般需要先实施围护结构,再进行基坑分层开挖及施工内支撑结构,当基坑开挖到设计底标高后,再依次进行箱涵底板、侧墙、拆除内支撑并施工顶板;或者放坡开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然后现浇箱涵结构,故现有技术中的箱涵施工流程效率较低,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也不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箱涵施工流程效率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大、不利于降低工程造价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以提高箱涵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沉井的整体刚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4]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包括多组沉井,所述沉井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刃脚、设置于两端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以及设置于中端的标准段沉井井壁,所述刃脚与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和标准段沉井井壁连接处设置多根底板横撑,并在所述底板横撑之间铺设底板;
[0005]所述沉井内部设置有利用中隔墙间隔设置的2个预留孔洞,所述中隔墙上设置第一支撑梁,所述标准段沉井井壁和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上均设置与第一支撑梁相同高度的第二支撑梁,在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铺设多根顶板横撑并与第一支撑梁相衔接,使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与顶板横撑之间形成出土孔,所述出土孔用于铺设顶板,相邻两组所述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之间通过旋喷桩和后浇侧墙进行对接,相邻两组所述沉井的中隔墙之间通过后浇中隔墙进行对接。
[0006]优选的,所述旋喷桩设置于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的外侧,以起到止水加固的功效。
[0007]优选的,所述后浇侧墙设置于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的内侧。
[0008]优选的,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相互平行。
[0009]优选的,所述后浇侧墙与后浇中隔墙之间相互平行。
[0010]优选的,所述后浇侧墙与标准段沉井井壁处于同一平面。
[0011]优选的,所述后浇中隔墙与中隔墙处于同一平面。
[0012]优选的,所述中隔墙贯通沉井内部,并与沉井长度相同。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的沉井井壁可兼做箱涵主体结构侧墙,节省了围护结构,节约工程造价成本预算,大幅度提高箱涵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沉井的整体刚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施工期间沉井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施工期间箱涵结构平面布置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施工期间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横断面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施工期间标准段沉井井壁横断面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施完工后箱涵结构平面布置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施工步序图一;
[0021]图7为本技术施工步序图二;
[0022]图8为本技术施工步序图三;
[0023]图9为本技术施工步序图四;
[0024]图10为本技术施工步序图五。
[0025]图中:1、标准段沉井井壁;2、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3、中隔墙;4、旋喷桩;5、顶板横撑、6、后浇侧墙;7、第一支撑梁;8、第二支撑梁;9、底板横撑;10、预留孔洞;11、刃脚;12、底板;13、顶板;14、后浇中隔墙;15、出土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做进一步描述:
[0029]为使本实用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作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包括多组沉井,该沉井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刃脚11、设置于两端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以及设置于中端的标准段沉井井壁1,刃脚11与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和标准段沉井井壁1连接处设置多根底板横撑9,并在底板横撑9之间铺设底板12,通过铺设底板12后,底板与底板横撑9组成箱涵结构底部的整体底板;沉井内部设置有利用中隔墙3间隔设置的2个预留孔洞10,中隔墙3上设置第一支撑梁7,标准段
沉井井壁1和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上均设置与第一支撑梁7相同高度的第二支撑梁8,在第二支撑梁8之间铺设多根顶板横撑5并与第一支撑梁7相衔接,使第一支撑梁7、第二支撑梁8与顶板横撑5之间形成出土孔15,出土孔15用于铺设顶板13,通过顶板的铺设,使得第一支撑梁7、第二支撑梁8、顶板横撑5、顶板13组成箱涵结构顶部的整体顶板,而顶板横撑5和底板横撑9主要用于提高箱涵整体顶板和整体底板的整体刚度;相邻两组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之间通过旋喷桩4和后浇侧墙6进行对接,相邻两组沉井的中隔墙3之间通过后浇中隔墙14进行对接。
[0032]其中,旋喷桩4设置于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的外侧,以起到止水加固的功效,后浇侧墙6则设置于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2的内侧,顶板13与底板12之间相互平行,后浇侧墙6与后浇中隔墙14之间也相互平行。后浇侧墙6与标准段沉井井壁1处于同一平面,后浇中隔墙14与中隔墙3也处于同一平面,中隔墙3贯通沉井内部,并与沉井长度相同。
[0033]预留孔洞10则是在施工期间采用砌砖填充,井壁内侧设可重复利用的钢封门进行临时封堵,在沉井施工完成后,拆除钢封门和砌砖,相邻沉井衔接处施工旋喷桩后,开挖接口处土体至基坑的设计坑底标高,凿除预留孔洞范围的混凝土,此时浇注后浇侧墙6、后浇中隔墙14及剩余的底板12和顶板13封堵出土孔,形成完整的箱涵结构。
[0034]本实用的沉井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井式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沉井,所述沉井包括设置于底部的刃脚、设置于两端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以及设置于中端的标准段沉井井壁,所述刃脚与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和标准段沉井井壁连接处设置多根底板横撑,并在所述底板横撑之间铺设底板;所述沉井内部设置有利用中隔墙间隔设置的2个预留孔洞,所述中隔墙上设置第一支撑梁,所述标准段沉井井壁和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上均设置与第一支撑梁相同高度的第二支撑梁,在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铺设多根顶板横撑并与第一支撑梁相衔接,使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与顶板横撑之间形成出土孔,所述出土孔用于铺设顶板,相邻两组所述沉井的端头扩大段沉井井壁之间通过旋喷桩和后浇侧墙进行对接,相邻两组所述沉井的中隔墙之间通过后浇中隔墙进行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相宇丁乐方国辉龙喜安饶彪伍伟林余超陈志健麦海颖彭林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