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310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具体涉及流化床技术领域,包括空气循环离心风机、流化床、左气配箱、右气配箱以及用于对流化床流出的空气进行散热的散热器,空气从空气循环离心风机依次流入到右气配箱和左气配箱、流化床、散热器后再流回空气循环离心风机,从而构成空气循环风路;散热器包括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以及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还包括用于向水侧循环冷却通道提供冷却水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从流化床流到散热器的热空气流经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时与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交叉对流,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空气温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和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的设置,采用水风传热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降温更高效。降温更高效。降温更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流化床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流化床是供料成条机中的重要设备,广义上的流化床是供料成条机中把烟丝输送进风室进而形成烟条的所有系统的总称,烟丝的输送及成条由气流来控制,烟丝的吹送由流化床完成。为保持烟丝的口味,烟气特征及香韵表现等感官质量,对烟丝输送介质及储存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温度与湿度要求。
[0003]然而供料成条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循环风机电机运转,管道和流化床流道内空气运动沿程阻力摩擦等产生热量,造成温度升高,经过对流化床运行过程中温度测试情况,稳定状态下各部位温度严重超过烟丝运输成条工艺要求,从而影响烟丝质感,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集中冷却水式流化床水冷降温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
[0005]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包括空气循环离心风机、流化床、左气配箱、右气配箱以及用于对流化床流出的空气进行散热的散热器,空气从空气循环离心风机依次流入到右气配箱和左气配箱、流化床、散热器后再流回空气循环离心风机,从而构成空气循环风路;
[0006]散热器包括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以及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
[0007]还包括用于向水侧循环冷却通道提供冷却水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从流化床流到散热器的热空气流经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时与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交叉对流,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0008]优选的,散热器包括芯体、封头一、封头二和封头三,芯体包括风侧板翅和水侧板翅,封头一包裹所有水侧板翅的一端,封头二和封头三共同并相互独立地包裹水侧板翅的另一端,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由封头二包裹的水侧板翅、封头一包裹的水侧板翅、封头三包裹的水侧板翅依次连通形成,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由风侧板翅形成。
[0009]优选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包括由板式换热器、热侧进水接口、热侧出水接口形成的热侧闭式循环水路和与之独立的由板式换热器、冷侧进水接口、冷侧出水接口形成的冷侧循环水路,热侧闭式循环水路由循环水泵提供动力向水侧循环冷却通道提供冷却水。
[0010]优选的,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金属片叠装而成,各金属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热侧闭式循环水路与冷侧循环水路各占用部分薄矩形通道。
[0011]优选的,热侧闭式循环水路与冷侧循环水路各占用的部分薄矩形通道相互交叉设置。
[0012]优选的,金属片为波纹形状。
[0013]优选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还包括PLC控制器、用于采集热侧出水接口内水温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冷侧进水接口上的电磁球阀,PLC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电磁球阀来调节冷侧进水接口内冷却水的流量。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通过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和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的设置,采用水风传热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降温更高效。
[0016]2.通过调节冷侧进水接口内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来调节热侧出水接口内水的温度,进而实现对散热器内循环空气冷却温度的精确控制,降温更高效,能够使温度保持在设定的温度。
[0017]3.不改变流化床输送介质通道回路,无烟丝与空气损失,无需增加除尘系统容量,无需增加工厂内部恒温系统能耗。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中集中冷却水式流化床水冷降温系统示意图。
[0019]图2为散热器的正视图。
[0020]图3为散热器的俯视图。
[0021]图4为散热器右视剖视图。
[0022]图5为智能调节水冷泵站构造原理图。
[0023]图6为智能调节水冷泵控制流程图。
[0024]附图标记为:
[0025]1、循环水冷入口管;2、循环水冷出口管;3、散热器;4、流化床;5、左气配箱;6、右气配箱;7、空气循环离心风机;8、智能调节水冷泵站;9、入口接口;10、出口接口;11、芯体;12、封头一;13、封头二;14、封头三;15、接管一;16、接管二;17、安装板;18、手动排气阀;19、风侧板翅;20、水侧板翅;21、板式换热器;22、热侧进水接口;23、热侧出水接口;24、冷侧进水接口;25、冷侧出水接口;26、循环水泵;27、温度传感器;28、电磁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包括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流化床4、左气配箱5、右气配箱6以及用于对流化床4流出的空气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空气从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依次流入到右气配箱6和左气配箱5、流化床4、散热器3后再流回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从而构成空气循环风路;
[0029]散热器3包括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以及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
[0030]还包括用于向水侧循环冷却通道提供冷却水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8,从流化床4流
到散热器3的热空气流经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时与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交叉对流,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0031]通过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和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的设置,采用水风传热具有更高的传热系数,降温更高效。
[00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

图4所示,散热器3采用板翅式散热器,具体地,散热器3包括芯体11、封头一12、封头二13和封头三14,芯体11包括风侧板翅19和水侧板翅20,封头一12包裹所有水侧板翅20的一端,封头二13和封头三14共同并相互独立地包裹水侧板翅20的另一端,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由封头二13包裹的水侧板翅20、封头一12包裹的水侧板翅20、封头三14包裹的水侧板翅20依次连通形成,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由风侧板翅19形成。
[0033]散热器3还包括安装在封头二13的入口接口9上的接管一15、安装在封头三14的出口接口10上的接管二16,以及安装在封头二13上的手动排气阀18,散热器3上还具有安装板17,通过安装板17可以对散热器3进行安装固定。智能调节水冷泵站8上设置有循环水冷入口管1和循环水冷出口管2,循环水冷入口管1通过接管一15与封头二13连通,循环水冷出口管2通过接管二16与封头三14连通,智能调节水冷泵站8内的冷却水依次经循环水冷入口管1、接管一15和入口接口9流入封头二13包裹的水侧板翅20后,于封头一12处聚合,再通过封头三14包裹的水侧板翅20从出口接口10、接管二16和循环水冷出口管2回流至智能调节水冷泵站8。
[0034]散热器3中的循环空气会通过风侧板翅19,通过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包括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流化床(4)、左气配箱(5)、右气配箱(6)以及用于对流化床(4)流出的空气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空气从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依次流入到右气配箱(6)和左气配箱(5)、流化床(4)、散热器(3)后再流回空气循环离心风机(7),从而构成空气循环风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3)包括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以及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还包括用于向水侧循环冷却通道提供冷却水的智能调节水冷泵站(8),从流化床(4)流到散热器(3)的热空气流经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时与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交叉对流,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空气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水冷式流化床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3)包括芯体(11)、封头一(12)、封头二(13)和封头三(14),所述芯体(11)包括风侧板翅(19)和水侧板翅(20),所述封头一(12)包裹所有水侧板翅(20)的一端,所述封头二(13)和封头三(14)共同并相互独立地包裹水侧板翅(20)的另一端,水侧循环冷却水通道由封头二(13)包裹的水侧板翅(20)、封头一(12)包裹的水侧板翅(20)、封头三(14)包裹的水侧板翅(20)依次连通形成,风侧循环热交换通道由风侧板翅(19)形成。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新谢露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叁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