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2339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其涉及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流量计表头的安装方式存在着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包括燃气配送管道和流量计表头,流量计表头包括挡盖,燃气配送管道对应流量计表头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套筒,流量计表头穿射在支撑套筒内,支撑套筒远离燃气配送管道的一面对应流量计表头的位置套设有防尘罩,防尘罩上套设有遮光罩,防尘罩和遮光罩呈可拆卸方式连接,遮光罩靠近挡盖的一面对应挡盖的位置开设有观测孔,遮光罩对应观测孔的位置铰接有观测盖,达到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员工作效率的作用。员工作效率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是由一定浓度的混合气通往被检测的传感器里,该浓度值可调整控制,并由电脑界面设置,实现自动化,设定好的浓度值和测试标准值可存储,检测室浓度超过设定范围值时设置报警或者无法打开检测室。
[0003]参照图1,现有的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包括燃气配送装置、装置安装架、控制装置、控制运行系统、燃气配送管道、流量计表头、控制阀门、电源和运输移动装置等,运输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安装架靠近地面的一面的四个万向轮,四个万向轮沿靠近安装架四角处的位置均匀设置,控制装置包括在使用过程的需要控制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启动的控制按钮、外壳、显示装置、电源和控制系统等,控制阀门和流量计表头等设置在燃气配送管道上,流量计表头包括表头外壳、流量监测装置、流量监测管道、刻度盘、指针和透明材质的挡盖等。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组成部件之一的流量计表头大多直接安装在燃气配送管道上,而这种安装方式虽然方便了工作人员的观测,但也极易发生人或物直接碰撞到流量计表头导致流量计表头被人或物撞坏的问题发生,进而会存在着降低流量计使用寿命的问题,若在工作人员使用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的过程中发生人或物将流量计表头撞坏的问题时,工作人员需要先暂停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然后工作人员对损坏的流量计表头进行维修,待维修完成后才可继续使用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从而存在着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其具有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包括燃气配送管道和流量计表头,所述流量计表头包括挡盖,所述燃气配送管道对应流量计表头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套筒,所述流量计表头穿射在支撑套筒内,所述支撑套筒远离燃气配送管道的一面对应流量计表头的位置套设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上套设有遮光罩,所述防尘罩和遮光罩呈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遮光罩靠近挡盖的一面对应挡盖的位置开设有观测孔,所述遮光罩对应观测孔的位置铰接有观测盖,所述观测盖与观测孔呈过盈配合设置,所述观测盖远离观测孔的一面设置有持握块,所述持握块上开设有供手指穿过的持握孔,所述持握孔内侧壁沿其回转方向设置有若干防滑凸棱。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人员使用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的过程中,通过支撑套筒、防尘罩、遮光罩、观测孔和观测盖,可以减少流量计表头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避免人或物直接碰撞到流量计表头导致流量计表头被碰撞损坏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流量计表头的使用寿命,通过支撑套筒、防尘罩、遮光罩、观测孔和观测盖,可以使流量计处于近密闭的环境中,从而还可以起到对流量计表头进行防尘的作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罩与支撑套筒呈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防尘罩的高度大于遮光罩的高度,所述防尘罩沿其横跨方向的两侧皆设置有若干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皆设置在防尘罩靠近支撑套筒的一端,所述支撑套筒靠近防尘罩的一面沿高度方向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防尘罩对应限位孔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限位孔呈过盈配合设置,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板的一端套设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与限位杆呈螺纹配合设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尘罩损坏需要更换时,工作人员可先将遮光罩从防尘罩上取下,然后工作人员可持握并拧动限位套筒,带动限位套筒将限位套筒从限位杆上拧下,然后工作人员可持握防尘罩带动限位板进行升降,在将限位板上开设的限位孔和限位杆分离时,即可将防尘罩从支撑套筒上取下,进而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换防尘罩的作用。
[00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杆靠近限位套筒的一端呈倒平角设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限位杆靠近限位套筒一端端面的截面面积,进而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将限位套筒旋转套设在限位杆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罩和遮光罩远离支撑套筒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所述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分别与对应的防尘罩和遮光罩皆呈铰接方式连接,所述防尘罩对应第一拉环的位置开设有供第一拉环翻转进的第一放置槽,所述遮光罩对应第二拉环的位置开设有供第二拉环翻转进的第二放置槽。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人员需要更换防尘罩或遮光罩时,工作人员可通过持握并拉动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带动对应的防尘罩和遮光罩,将遮光罩从防尘罩上取下和将防尘罩从支撑套筒上取下进行更换,从而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持握防尘罩或遮光罩时的持握面积,进而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换防尘罩和遮光罩,在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处于不用的状态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翻转进对应的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内,从而可以减少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碰撞到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导致人或物存在将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碰撞坏的概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的使用寿命,在工作人员将第一拉环或第二拉环翻转进对应的第一放置槽或第二放置槽内后,还可以减少防尘罩或遮光罩整体的空间占有面积,进而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储存防尘罩和遮光罩的作用。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6]1、采用了支撑套筒、防尘罩、遮光罩、观测孔、观测盖、持握块、持握孔和防滑凸棱,从而可以提高流量计表头的使用寿命;
[0017]2、采用了限位板、限位杆、限位孔、限位套筒,从而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换防尘罩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
技术介绍
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4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5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01、燃气配送管道;02、流量计表头;03、挡盖;04、支撑套筒;05、防尘罩;06、遮光罩;07、观测孔;08、观测盖;09、持握块;10、持握孔;11、防滑凸棱;12、限位板;13、限位孔;14、限位杆;15、限位套筒;16、第一拉环;17、第二拉环;18、第一放置槽;19、第二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参照图2

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包括燃气配送管道01和流量计表头02,流量计表头02包括挡盖03,燃气配送管道01对应流量计表头02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套筒04,流量计表头02穿射在支撑套筒04内,支撑套筒04远离燃气配送管道01的一面对应流量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包括燃气配送管道(01)和流量计表头(02),所述流量计表头(02)包括挡盖(03),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配送管道(01)对应流量计表头(02)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套筒(04),所述流量计表头(02)穿射在支撑套筒(04)内,所述支撑套筒(04)远离燃气配送管道(01)的一面对应流量计表头(02)的位置套设有防尘罩(05),所述防尘罩(05)上套设有遮光罩(06),所述防尘罩(05)和遮光罩(06)呈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遮光罩(06)靠近挡盖(03)的一面对应挡盖(03)的位置开设有观测孔(07),所述遮光罩(06)对应观测孔(07)的位置铰接有观测盖(08),所述观测盖(08)与观测孔(07)呈过盈配合设置,所述观测盖(08)远离观测孔(07)的一面设置有持握块(09),所述持握块(09)上开设有供手指穿过的持握孔(10),所述持握孔(10)内侧壁沿其回转方向设置有若干防滑凸棱(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多组份燃气配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罩(05)与支撑套筒(04)呈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防尘罩(05)的高度大于遮光罩(06)的高度,所述防尘罩(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襄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溪和泉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