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轿厢和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496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梯的轿厢和电梯,其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载重传感器装置的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包括:具有在滑轮支承部与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的弹簧单元;和以允许滑轮支承部向相对于上框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滑轮支承部向相对于上框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的防落下部件。轮支承部之间的防落下部件。轮支承部之间的防落下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检测轿厢的载重的载重传感器的电梯。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计测在支承轿厢的轿厢框架的上框侧设置的悬挂弹簧、防振橡胶的位移而检测轿厢的载重的结构。
[0003]专利文献1中,主吊索支承上框,由此承受对轿厢施加的全部载重。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在贯通上框地固定的主吊索的端部安装悬挂弹簧、计测悬挂弹簧的位移而检测轿厢的载重。
[0004]另外,专利文献1中,主吊索经由在轿厢上设置的轿厢槽轮承受对轿厢施加的全部载重的结构的情况下,将支承轿厢槽轮的轿厢槽轮框架隔着防振橡胶安装于轿厢框架的上框。然后,通过计测防振橡胶的挠曲而检测轿厢的载重。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220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9]然而,在装载量大的高速电梯中,轿厢内的装载量较大,升降行程大,因此尾缆和补偿绳缆的质量也较大。进而,因为电梯的轿厢自身的自重较大,所以对为了检测载重而安装的弹簧和防振橡胶等弹性部件施加的载重较大。因此,需要选择能够承受载重的弹性部件。因此,考虑使用大型的弹簧作为弹性部件,或增加弹簧和防振橡胶的个数,从而使载重检测装置成为能够承受较大的载重的结构。
[0010]但是,轿厢的上部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难以使用大型的弹簧。另外,增加弹簧个数的情况下,在更换弹簧或更设置在轿厢上的滑轮等维护时,难以进行弹簧的定位,存在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0011]另一方面,防振橡胶在承受的载重和防振橡胶的位移产生记忆效应(迟滞),并且易于产生非线形性和劣化的影响。因此,在载重检测装置中使用防振橡胶的情况下,存在即使处于对防振橡胶施加了相同的载重的状态、也难以使检测值每次都相同的问题。
[0012]于是,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的电梯的轿厢和电梯。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4]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轿厢包括:承载乘客、货物的轿厢主体;在轿厢主体的上部,能够卷绕主吊索的轿厢上滑轮;和一对滑轮支承部,其在与轿厢上滑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隔着轿厢上滑轮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承轿厢
上滑轮。而且具有支承轿厢主体的一对上框;和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其配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具有:弹簧单元,其具有在滑轮支承部与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和防落下部件,其以允许滑轮支承部向接近上框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滑轮支承部向远离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框与滑轮支承部之间。
[0015]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具有上述轿厢。
[0016]专利技术效果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维持载重检测的精度,并且确保维护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0019]图2的A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0020]图3的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弹簧单元30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3的B是沿着图3的A的a

a线的截面图,图3的C是沿着图3的A的b

b线的截面图。
[0021]图4是将防落下杆31放大表示的概略结构图。
[0022]图5的A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5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0023]图6的A和图6的B是比较例的轿厢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和电梯的一例,参考附图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例子。以下说明的各图中,对于共通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5]《第一实施方式》
[0026]1.电梯的轿厢的结构
[0027]首先,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和轿厢,参考图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设置于在建筑结构物内形成的井道2中。电梯1具有在井道2内进行升降动作、承载人和货物的轿厢40、和主吊索13。以下,将轿厢40进行升降移动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0029][井道][0030]井道2是用于轿厢40升降的空间,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建筑物内部的各楼层。在井道2的内壁面安装有对轿厢40的升降进行引导的导轨(省略图示)。另外,在井道2的壁面的与各楼层相应的高度位置,设置有通向各楼层的层站门(省略图示)。
[0031][轿厢][0032]轿厢40经由主吊索13与平衡配重(省略图示)连接,在井道2内升降。该轿厢40被在井道2内的壁面设置的导轨(省略图示)引导,在井道2内的上下方向升降。如后所述,在轿厢
40的轿厢主体3的前面,在与层站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轿厢门4,轿厢停止在各楼层时,轿厢门4和层站门打开,由此进行人或货物对于轿厢40的乘降。关于轿厢40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0033][主吊索][0034]关于主吊索13,其中间部分卷绕在轿厢40的轿厢上滑轮20(参考图2的A)上,并且与省略图示的曳引机和平衡配重连接。主吊索13被省略图示的曳引机提升,由此轿厢40进行升降动作。
[0035]2.轿厢
[0036]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具有轿厢主体3、轿厢框架5、滑轮支承部22、和轿厢上滑轮20。另外,轿厢40具有轿厢上弹簧结构体24和载重传感器装置27。以下说明中,将轿厢40的升降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轿厢40的水平方向、即与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沿着轿厢上滑轮20的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
[0037]图2的A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40中从正面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图2的B是在轿厢40中从侧方观察包括轿厢上滑轮20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0038][轿厢主体][0039]轿厢主体3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1所示,由轿厢地板9、顶板和在轿厢地板9与顶板之间设置的侧壁构成。在与井道2的层站门相对的轿厢主体3的前面,设置有轿厢门4。
[0040][轿厢框架][0041]轿厢框架5由上框6、下框8和纵框7构成,在轿厢框架5内部支承轿厢主体3。下框8配置在轿厢40的上下方向的下侧,支承补偿支架14。在该补偿支架14固定有尾缆梁15和补偿悬吊板16。在该尾缆梁15固定有尾缆18,从补偿悬吊板16悬吊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乘客、货物的轿厢主体;在所述轿厢主体的上部,能够卷绕主吊索的轿厢上滑轮;一对滑轮支承部,其在与所述轿厢上滑轮的旋转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隔着所述轿厢上滑轮的位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轿厢上滑轮;支承轿厢主体的一对上框;和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其配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所述轿厢上弹簧结构体具有:弹簧单元,其具有在所述滑轮支承部与所述上框之间可伸缩地配置的多个弹簧;和防落下部件,其以允许所述滑轮支承部向接近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滑轮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上框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框与所述滑轮支承部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落下部件由插通于设置在所述上框侧的上侧通孔中、并且插通于设置在所述滑轮支承部侧的下侧通孔中的防落下杆构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端亮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