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72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属于插秧机领域,包括机架,机架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架杆组,架杆组头部设置有一对秧苗托板,机架下端面前后端位置均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下方分别设置有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滚轮与后滚轮,机架头部设置有斜杆,斜杆顶部设置有握柄,斜杆两侧端面均设置有拉索,斜杆两侧端面顶部位置各设置有一对侧板,侧板之间中部位置活动设置有推板,通过在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两侧均设置拉索,并在斜杆两侧设置侧板以及可调节的推板,利用拉索与推板相连,从而实现前后轮的转向同步调节,进而减小插秧机的转向半径,使转向调节更加灵活高效。使转向调节更加灵活高效。使转向调节更加灵活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插秧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水稻插秧机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稻插秧机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水稻插秧机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还能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辅助插秧的工作效率要明显高于人工插秧,插秧机包括全自动的乘坐型插秧机以及半自动的人工推进型,受到成本以及秧田环境的限制,如部分秧田的田埂处高度差较大,大型的自动化插秧设备难以进入秧田,因此,部分种植户会采用小型的人工推进型插秧机来辅助插秧,人工推进型插秧机大多结构简单,在转向时,前轮转动,而后轮角度不变,因此转向过程的整体角度较大,途径面积广,不仅容易对秧田造成破坏,也影响插秧的作业效率,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架杆组,所述架杆组头部设置有一对秧苗托板,所述秧苗托板中部设置有秧苗下料槽,所述机架下端面前后端位置均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下方分别设置有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所述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滚轮与后滚轮,所述机架头部设置有斜杆,所述斜杆顶部设置有握柄,所述斜杆两侧端面均设置有拉索,所述拉索穿过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所述斜杆两侧端面顶部位置各设置有一对侧板,所述侧板之间中部位置活动设置有推板。
[0006]优选的,所述斜杆与握柄为一体组成的构件,所述斜杆尾部通过焊接与机架固定,所述机架下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一对底板,所述拉索穿过底板。
[0007]优选的,所述底板前端面以及机架前端面设置有若干导向套板,所述拉索穿过导向套板头部。
[0008]优选的,所述斜杆两侧端面上下端位置均设置有一对导向贴板,所述导向贴板通过焊接与斜杆固定,所述拉索穿过导向贴板,且拉索与导向贴板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拉索头部穿过导向贴板并与推板相连。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底部设置有内圆柱,所述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上端面对应固定柱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底部对应内圆柱设置有内圆孔。
[0010]优选的,所述推板两侧均设置有凸块,所述侧板内侧端面对应凸块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上下壁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之间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凸块中部对应限位柱设置有
限位圆孔,所述凸块与限位柱之间为活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中,通过在前驱动杆与后驱动杆两侧均设置拉索,并在斜杆两侧设置侧板以及可调节的推板,利用拉索与推板相连,从而实现前后轮的转向同步调节,进而减小插秧机的转向半径,使转向调节更加灵活高效,通过调节握柄下方两侧位置的推板,即可灵活的调节插秧机的转向角度,方便调整方向,提升转动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拉索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推板示意图。
[0016]图中:1、机架;2、架杆组;3、秧苗托板;4、秧苗下料槽;5、固定柱;6、前驱动杆;7、后驱动杆;8、前滚轮;9、后滚轮;10、斜杆;11、握柄;12、侧板;13、推板;14、拉索;15、内圆柱;16、固定孔;17、内圆孔;18、底板;19、导向套板;20、导向贴板;21、凸块;22、滑槽;23、垫板;24、限位柱;25、限位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8]如图1

3所示,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包括机架1,机架1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架杆组2,架杆组2头部设置有一对秧苗托板3,秧苗托板3中部设置有秧苗下料槽4,机架1下端面前后端位置均设置有固定柱5,固定柱5下方分别设置有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滚轮8与后滚轮9,机架1头部设置有斜杆10,斜杆10顶部设置有握柄11,斜杆10两侧端面均设置有拉索14,拉索14穿过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斜杆10两侧端面顶部位置各设置有一对侧板12,侧板12之间中部位置活动设置有推板13,通过在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两侧均设置拉索14,并在斜杆10两侧设置侧板12以及可调节的推板13,利用拉索14与推板13相连,从而实现前后轮的转向同步调节,进而减小插秧机的转向半径,使转向调节更加灵活高效。
[0019]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引导拉索14的方向,并保持拉索14在运动时的稳定,斜杆10与握柄11为一体组成的构件,斜杆10尾部通过焊接与机架1固定,机架1下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一对底板18,拉索14穿过底板18,底板18前端面以及机架1前端面设置有若干导向套板19,拉索14穿过导向套板19头部,斜杆10两侧端面上下端位置均设置有一对导向贴板20,导向贴板20通过焊接与斜杆10固定,拉索14穿过导向贴板20,且拉索14与导向贴板20之间为活动连接,拉索14头部穿过导向贴板20并与推板13相连;
[002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调节前驱动杆6以及后驱动杆7的角度,固定柱5底部设置有内圆柱15,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上端面对应固定柱5设置有固定孔16,固定孔16底部对应内圆柱15设置有内圆孔17;
[00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调节推板13的高度,进而带动拉索14运动,同时保障推板13运动时的稳定,推板13两侧均设置有凸块21,侧板12内侧端面对应凸块21设置有滑槽22,
滑槽22上下壁设置有垫板23,垫板23之间设置有限位柱24,凸块21中部对应限位柱24设置有限位圆孔25,凸块21与限位柱24之间为活动连接。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插秧机需要转向时,可找到握柄11下方两侧的推板13,按照转向方向按压对应的推板13,使推板13向上运动,推板13带动两侧的凸块21运动,凸块21沿着限位柱24进行滑动,当推板13运动的同时,其相连的拉索14也跟随运动,拉索14沿着导向贴板20以及导向套板19进行传动,进而带动相连的一侧的后驱动杆7以及前驱动杆6运动,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带动中部的圆盘转动,并通过内圆孔17沿着内圆柱15进行转动,从而使前驱动杆6以及后驱动杆7的角度发生变化,使前滚轮8与后滚轮9同时改变角度,进而减小转向半径,使转向更加高效便捷,也可降低对秧田的破坏,提升插秧的效率,在转向完成后,即可再次调节另一侧的推板13,从而使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复位,通过调节两侧的推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架杆组(2),所述架杆组(2)头部设置有一对秧苗托板(3),所述秧苗托板(3)中部设置有秧苗下料槽(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下端面前后端位置均设置有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下方分别设置有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所述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滚轮(8)与后滚轮(9),所述机架(1)头部设置有斜杆(10),所述斜杆(10)顶部设置有握柄(11),所述斜杆(10)两侧端面均设置有拉索(14),所述拉索(14)穿过前驱动杆(6)与后驱动杆(7),所述斜杆(10)两侧端面顶部位置各设置有一对侧板(12),所述侧板(12)之间中部位置活动设置有推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10)与握柄(11)为一体组成的构件,所述斜杆(10)尾部通过焊接与机架(1)固定,所述机架(1)下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一对底板(18),所述拉索(14)穿过底板(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插秧机的前后轮转向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8)前端面以及机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玖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