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29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防撞梁组件;第一支撑板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车门内板;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倾斜向后下方延伸;防撞梁组件位于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下方;防撞梁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车门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防撞梁组件组合,共同支撑车门外板,以增强车门刚度,提升车门防护效果及抗凹性能,同时提升车门声品质。同时提升车门声品质。同时提升车门声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门是车身重要组成部分,兼顾车门本身刚度、模态与传力性能,车门的模态、抗凹刚度对提高车门声品质有着直接关系,好的关门声品质能给用户安全、舒适、豪华及车身结实可靠的印象。
[0003]由于车门是由薄板冲压焊接而成的大面积组合体,结构复杂,质量较大,又是封闭壳体结构,受力易引起变形。现有技术中,车门外板的支撑结构较弱,导致车门刚度、模态及抗凹性能差,降低车门声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加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门外板的支撑结构弱而导致的车门刚度、模态及抗凹性能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门加强结构,设置在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所述车门加强结构包括:
[0006]第一支撑板,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所述车门内板;
[0007]第二支撑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倾斜向后下方延伸;以及
[0008]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方;所述防撞梁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所述车门内板。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端连接在铰链加强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后边缘;所述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车门外板。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为长条板状结构,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前连接部、第一长条支撑部、第二长条支撑部及后连接部;所述前连接部与所述铰链加强板连接;所述后连接部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0011]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连接部位于所述后连接部的斜上方,且所述第二长条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长条支撑部的宽度,所述第一长条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前连接部及所述后连接部的宽度。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为中间部位向前下方拱起的弧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后端倾斜向后下方延伸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后边缘;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车门外板。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由前至后逐渐变窄。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边缘边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边缘边线的夹角为28.5~41
°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加强筋组。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撞梁组件包括:
[0017]多个支架,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支架上均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车门外板;以及
[0018]防撞梁,位于多个所述支架的外侧,且卡装于所述卡接槽内。
[0019]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架分为前支架、至少两个中间支架以及后支架;
[0020]所述前支架与铰链加强板连接,所述中间支架及所述后支架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0021]本技术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车门加强结构,第一支撑板倾斜且横跨车门内板设置,既可以增加支撑路径,提升支撑刚度,而且又便于完成与车门内板及车门外板的连接操作;第二支撑板由第一支撑板的中部向后下方延伸,对应位于车门的后半部分,可提升车门后半部分的刚度及模态;防撞梁组件倾斜且横跨车门内板设置,既可以增加吸收碰撞能量的传力路径,又能提升支撑刚度。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增设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防撞梁组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防撞梁组件组合,共同支撑车门外板,以增强车门刚度,提升车门防护效果及抗凹性能,同时提升车门声品质。
[002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加强结构。
[0024]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门加强结构,可以提升车门的刚度、模态及抗凹性能,提升车门声品质。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与车门内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与车门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的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的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的防撞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0031]1、第一支撑板;11、前连接部;12、第一长条支撑部;13、第二长条支撑部;14、后连接部;15、第一加强筋组;
[0032]2、第二支撑板;21、第二加强筋组;
[0033]3、防撞梁组件;31、防撞梁;32、前支架;33、中间支架;34、后支架;35、卡接槽;
[0034]4、车门外板;
[0035]5、车门内板;
[0036]6、铰链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0039]另外,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0040]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车门加强结构进行说明。所述车门加强结构,设置在车门外板4与车门内板5之间,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以及防撞梁组件3。第一支撑板1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车门内板5;第二支撑板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倾斜向后下方延伸;防撞梁组件3位于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的下方;防撞梁组件3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车门内板5。
[00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车身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加强结构,设置在车门外板(4)与车门内板(5)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加强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1),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所述车门内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前端连接在铰链加强板(6)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5)的后边缘;所述第一支撑板(1)用于支撑所述车门外板(4);第二支撑板(2),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倾斜向后下方延伸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5)的后边缘;所述第二支撑板(2)用于支撑所述车门外板(4);以及防撞梁组件(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下方;所述防撞梁组件(3)沿车身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横跨所述车门内板(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加强板(6)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5)外侧面的前端边缘处,且所述铰链加强板(6)向所述车门外板(4)凸出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为长条板状结构,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前连接部(11)、第一长条支撑部(12)、第二长条支撑部(13)及后连接部(14);所述前连接部(11)连接在所述铰链加强板(6)上;所述后连接部(14)连接在所述车门内板(5)的后边缘上;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连接部(11)位于所述后连接部(14)的斜上方,且所述第二长条支撑部(1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长条支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书永吕通张博邱志朋刘金慧贺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