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PCM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CM测试装置。PCM测试装置包括中驱动构件的驱动端与测试针组件连接,测试针组件和压板连接,压板位于测试针组件和载具之间,压板朝向载具的表面设置按压凸起部;载具用于设置PCM和测试板,PCM的第一连接部和测试板的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驱动构件驱动测试针组件和压板朝向载具移动,按压凸起部按压第一连接部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测试针组件的测针穿过压板与测试板的触点接触连接以用于测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PCM测试装置,按压凸起部能够确保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保持稳定的连接状态,进而避免出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不牢靠或相互分离导致的测试不准确的问题。接不牢靠或相互分离导致的测试不准确的问题。接不牢靠或相互分离导致的测试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CM测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PCM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PCM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池领域中,需要对电池PCM(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保护板)进行检测,避免不合格电池PCM的流出,从而避免出现在后续成品组装环节中因发现电池失效而导致返工浪费和安全风险的问题。目前对电池PCM进行测试的方式通常是使用专门的PCM测试装置进行检测。在测试时,将PCM放入到PCM测试装置的载具中,通过连接器将PCM和PCM测试装置的测试板电连接后,将测针与测试板的触点接触以测试电池PCM是否合格。但是现有的PCM测试装置在测试时,PCM与测试板出现电连接不牢靠或是相互分离的情况,导致测试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PCM测试装置,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PCM测试装置具有测试不准确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PCM测试装置,所述PCM测试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驱动构件、测试针组件、压板和载具;所述驱动构件的驱动端与所述测试针组件连接,所述测试针组件和所述压板连接,所述压板位于所述测试针组件和所述载具之间,所述压板朝向所述载具的表面设置按压凸起部;所述载具用于设置PCM和测试板,所述PCM的第一连接部和所述测试板的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测试针组件和所述压板朝向所述载具移动,所述按压凸起部按压所述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测试针组件的测针穿过所述压板与所述测试板的触点接触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PCM测试装置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载具内,所述限位板形成有限位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限位通孔沿所述限位板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限位通孔内或位于所述限位通孔沿所述限位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按压凸起部按压所述第一连接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限位通孔移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形成有限位凹槽,所述PCM的端部可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底设置所述限位通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载具包括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在所述载具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底、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三限位槽的槽底依次增高,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用于放置所述测试板,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用于放置所述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槽内用于放置所述PCM。
[0009]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限位槽沿载具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载具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长度方向间隔
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一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多个所述第三限位槽沿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限位槽平行于所述载具的宽度方向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按压凸起部为弹性材料件;或,所述按压凸起部上设置有弹性材料件,弹性材料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凸起部连接,所述弹性材料件的另一端用于按压所述第一连接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测试针组件包括多个测针和测试针板,多个所述测针和所述测试针板固定连接,所述测试针板与所述驱动构件的驱动端连接;所述测试针板与所述压板之间设有弹性件,且所述测试针板与所述压板通过导向柱连接;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测试针板朝向所述载具移动时,所述压板移动到与PCM接触后,所述测试针板与所述压板相向移动,所述弹性件形变压缩,所述测针穿过所述压板上的压板通孔与所述测试板的触点接触连接;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测试针板远离所述载具移动时,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测试针板与所述压板相分离移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载具边缘设置载具限位孔,所述载具限位孔适于所述导向柱插入。
[0013]进一步的,所述PCM测试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基座连接的载具安装板,所述载具安装板上设置载具凹槽,所述载具适于置入所述载具凹槽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载具安装板远离所述载具的一面与所述基座之间设置弹性组件,所述基座上设置定位柱;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测试针组件和所述压板朝向所述载具移动并按压所述载具时,所述载具和所述载具安装板向下移动,所述定位柱适于插入所述载具凹槽槽底的安装板限位孔,限位所述载具安装板,并适于与所述载具抵接。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PCM测试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16]本技术的PCM测试装置,驱动构件驱动测试针组件朝向载具移动,测试针组件带动压板朝向载具移动,压板移动到按压凸起部压住第一连接部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紧密连接,实现PCM和测试板的稳定连接,测试针组件的测针与测试板的触点接触后进行测试时,按压凸起部能够确保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保持稳定的连接状态,进而避免出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不牢靠或相互分离导致的测试不准确的问题。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PCM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A部分另一角度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B部分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载具与PCM和测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载具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PCM和测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PCM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图9中C部分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图9中D部分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
‑
基座;11
‑
操控开关;12
‑
限位杆;20
‑
驱动构件;30
‑
测试针组件;31
‑
测试针板;32
‑
针板安装孔;33
‑
针板限位柱;34
‑
测针;40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M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M测试装置包括基座(10),以及设于基座(10)上的驱动构件(20)、测试针组件(30)、压板(40)和载具(50);所述驱动构件(20)的驱动端与所述测试针组件(30)连接,所述测试针组件(30)和所述压板(40)连接,所述压板(40)位于所述测试针组件(30)和所述载具(50)之间,所述压板(40)朝向所述载具(50)的表面设置按压凸起部(41);所述载具(50)用于设置PCM(91)和测试板(92),所述PCM(91)的第一连接部(95)和所述测试板(92)的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所述驱动构件(20)驱动所述测试针组件(30)和所述压板(40)朝向所述载具(50)移动,所述按压凸起部(41)按压所述第一连接部(95)将所述第一连接部(9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测试针组件(30)的测针(34)穿过所述压板(40)与所述测试板(92)的触点(96)接触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M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M测试装置还包括限位板(60),所述限位板(60)设于所述载具(50)内,所述限位板(60)形成有限位通孔(61),所述第一连接部(95)位于所述限位通孔(61)沿所述限位板(60)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限位通孔(61)内或位于所述限位通孔(61)沿所述限位板(60)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按压凸起部(41)按压所述第一连接部(95)时,所述第一连接部(95)朝向所述限位通孔(61)移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M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60)形成有限位凹槽(62),所述PCM(91)的端部可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62)内,所述限位凹槽(62)的槽底设置所述限位通孔(6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M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50)包括第一限位槽(51)、第二限位槽(52)和第三限位槽(53),在所述载具(5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槽(51)的槽底、所述第二限位槽(52)的槽底和所述第三限位槽(53)的槽底依次增高,所述第一限位槽(51)内用于放置所述测试板(92),所述第二限位槽(52)内用于放置所述限位板(60),所述第三限位槽(53)内用于放置所述PCM(9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M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限位槽(52)沿载具(5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限位槽(52)沿所述载具(5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宾桂青,卿艳华,刘仕臻,吕品风,
申请(专利权)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