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012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堤岸和由所述堤岸围合成的水体区,所述堤岸和所述水体区之间设有生物处理区,所述生物处理区内设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线处设有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能阻隔所述生物填料、且能流体连通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能将池塘外的污染物阻隔并消解在所述生物处理区内,且不会消耗动力费用。且不会消耗动力费用。且不会消耗动力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生态环境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随之加大。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农村部分地区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生活污水不便于集中处理等,导致生活污水以及降雨径流等携带的污染物大量排放到周边水环境。
[0003]显然,池塘是农村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之一。因此,池塘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部分池塘甚至出现了极端的水体黑臭以及富营养化现象。显然,农村池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及人居环境质量。
[0004]当前,常见的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对水体进行增氧曝气、投加底栖动物和鱼类、布置生态浮岛、以及沿岸布置挺水植物等。上述修复措施存在动力消耗多、运行管理困难且不适宜水面面积相对较小的水体(例如,农村池塘)等缺点,均不适于农村池塘。
[0005]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存在动力消耗多、运行管理困难、且不适用于农村池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
[0007]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堤岸和由所述堤岸围合成的水体区,在所述堤岸朝向所述水体区的一侧设有生物处理区,所述生物处理区内设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处设有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用于阻隔所述生物填料、且用于流体连通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
[000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包括:
[0010]隔离网,沿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连续地延伸设置,以将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隔开,并且所述隔离网的网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生物填料的颗粒的粒径;及
[0011]多个固定件,沿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固定件的顶端与所述隔离网连接,其底端凸伸于所述隔离网下侧、且插设于所述堤岸或所述池塘的内底面。
[001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网为钢丝网;
[0013]所述固定件为木桩,并且所述木桩的直径为10cm。
[00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的交界
线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件的间距为5cm~10cm。
[001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的顶端高于所述堤岸以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5cm,所述隔离组件的底部插设于所述堤岸的侧面上。
[001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
[0017]还包括至少一组流通组件,所述流通组件包括:
[0018]主管路,埋设于所述生物填料内,并沿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0019]多个延伸管路,沿所述主管路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每一所述延伸管路与所述主管路流体连通、且沿由所述堤岸指向所述水体区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管路的一端位于所述水体区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生物处理区内;
[0020]并且,所述主管路和所述延伸管路的侧壁上均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生物填料的颗粒的粒径。
[002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堤岸面向所述生物处理区的表面上设有砾石滤层。
[002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填料为页岩陶粒,所述页岩陶粒的粒径为5mm~8mm。
[002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处理区的水面位于所述水体区的水面下,所述生物处理区的水面的宽度L为1m。
[002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填料的顶面位于所述生物处理区的水面下,所述生物填料的顶面种植有水耕型植物。
[002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在堤岸和水体区之间设置生物处理区,所述生物处理区内设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线处设有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能阻隔所述生物填料、且能流体连通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能将由所述堤岸进入池塘内的污染物截留在所述生物处理区内,并通过所述的生物填料对截留在所述生物处理区内的污染物进行生物消解,避免污染所述水体区。并且,在上述过程中,所述水体区通过与所述生物处理区流体连通,使所述生物处理区保持适宜的生化环境,避免了运行动力和运行成本,使得整个生态修复系统的维护管理简单。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的截面图;
[003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隔离组件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流通组件的示意图。
[0032]图中:
[0033]1‑
堤岸;2

生物处理区;3

水体区;
[0034]10

生物填料;
[0035]20

隔离组件;21

隔离网;22

固定件;23

连接件;
[0036]30

流通组件;31

主管路;32

延伸管路;33

贯穿孔;
[0037]40

水耕型植物;
[0038]50

砾石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0]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也简称为生态修复系统)100,包括沿由边缘至中心依次设置的堤岸1、生物处理区2和水体区3,所述生物处理区2内设有生物填料10,所述水体区3与所述生物处理区2的交界处设有隔离组件20,所述隔离组件20能阻隔所述生物填料10、且能将所述生物处理区2和所述水体区3流体连通。其中所述水体区3用于收容水体,所述生物填料10用于进行生物处理。
[0041]本技术的方案中:在所述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堤岸和由所述堤岸围合成的水体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堤岸朝向所述水体区的一侧设有生物处理区,所述生物处理区内设有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处设有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用于阻隔所述生物填料、且用于流体连通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包括:隔离网,沿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连续地延伸设置,以将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隔开,并且所述隔离网的网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生物填料的颗粒的粒径;及,多个固定件,沿所述生物处理区与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固定件的顶端与所述隔离网连接,其底端凸伸于所述隔离网下侧、且插设于所述堤岸或所述池塘的内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网为钢丝网;所述固定件为木桩,并且所述木桩的直径为10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生物处理区和所述水体区的交界线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件的间距为5cm~10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村池塘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件的顶端高于所述堤岸以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5cm,所述隔离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雯周超群郭艳敏杜明普许元钊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