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胶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49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胶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和翻转模板,上模座下侧具有第一配合面,下模座位于上模座的下方且其上侧具有第二配合面,翻转模板位于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并具有第三配合面和于第三配合面上设置的中板型腔,第一配合面上对应设有凸模部,第二配合面上对应设有下板型腔,翻转模板能够翻转,以使第三配合面能够与第一配合面或第二配合面配合,凸模部能够置于中板型腔中并与中板型腔的腔壁之间形成第一胶层型腔,中板型腔能够与下板型腔配合形成第二胶层型腔。通过设置翻转模板翻转,以分别与上模座和下模座配合,在骨架的两侧分别形成胶层,实现对骨架的全包裹,有利于避免需设置支撑结构的麻烦,使产品外表光滑美观。外表光滑美观。外表光滑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胶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包胶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部分成人用品,如缩阴球、振动棒等,为提高其使用安全性,会在其硬质骨架的外表包裹有包胶层,现有技术中,参照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1010235645.5,专利技术名称:全包胶成人性用品的生产方法,包胶层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裹在硬质骨架的外表,制造时,硬质骨架需要设置支撑结构悬空固定在型腔中再进行注塑包胶,在注塑完成后,支撑结构会在产品表面留下突起或凹坑等瑕疵,一方面影响美观,另一方面,后续还需要对产品表面进行修整,导致成本的增加,不利于生产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包胶注塑模具,通过设置翻转模板翻转,以与上模座配合在骨架的一侧形成第一胶层,与下模座配合在骨架的另一侧形成第二胶层,通过两侧胶层实现对骨架的全包裹,有利于避免需设置支撑结构的麻烦,降低在产品表面留下突起或凹坑等瑕疵的可能性,使产品外表光滑美观,便于生产使用。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包胶注塑模具,其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和翻转模板,所述上模座的下侧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下模座位于所述上模座的下方,所述下模座的上侧具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翻转模板位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之间,所述翻转模板具有第三配合面并于所述第三配合面上设有中板型腔,所述第一配合面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设置有凸模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设有下板型腔,所述翻转模板能够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配合面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面或所述第二配合面配合,所述第三配合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面配合时,所述凸模部置于所述中板型腔中并与所述中板型腔的腔壁之间形成第一胶层型腔,所述第三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配合时,所述中板型腔与所述下板型腔配合形成第二胶层型腔。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包胶注塑模具,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制造时,翻转模板先翻转至第三配合面朝上,手动将注塑流体注入中板型腔,随后上模座和翻转模板相对移动靠近合模,第三配合面与第一配合面配合,凸模部置于中板型腔中并与中板型腔的腔壁之间形成第一胶层型腔,使注塑流体在第一胶层型腔中形成第一胶层,随后上模座和翻转模板相对移动远离开模,将待包胶骨架表面涂胶并放置于中板型腔,使骨架的一侧与第一胶层粘合,随后翻转模板翻转180度,同时手动将注塑流体注入下模座的下板型腔,下模座和翻转模板相对移动靠近合模,第三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配合,中板型腔与下板型腔配合形成第二胶层型腔,使第二胶层型腔中的注塑流体在骨架的另一侧形成第二胶层,第二胶层与此前已注好的第一胶层配合,通过两侧胶层实现对骨架的全包裹,有利于避免需设置支撑结构的麻烦,降低在产品表面留下突起或凹坑等瑕疵的可能性,使产品外表
光滑美观,有利于减少后续产品表面的修整,便于生产使用。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模板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配合面。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板型腔的外周侧和/或所述下板型腔的外周侧设有溢胶槽。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配合面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面上设有连通槽,所述溢胶槽能够通过所述连通槽与外部大气连通。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配合面上设有多个所述中板型腔,所述第一配合面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设有多个所述凸模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设有多个所述下板型腔。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均设置有多个缓冲柱,每个所述缓冲柱均对应设有缓冲腔,多个所述缓冲柱分别从对应的所述缓冲腔伸出至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所述缓冲柱能够与所述第三配合面抵接并缩回所述缓冲腔。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腔中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缓冲柱,以使对应的所述缓冲柱能够伸出至所述第一配合面或所述第二配合面。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模板上设有用于连接导向柱的连接孔,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对应设有供导向柱插入的导向孔。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模板于所述第三配合面上设有用于定位使用的定位槽。
[001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5]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包胶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包胶注塑模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包胶注塑模具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中包胶注塑模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1中包胶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上模座100、第一配合面101、凸模部102、缓冲柱103、缓冲腔104、弹性件105、导向孔106;
[0023]下模座200、第二配合面201、下板型腔202;
[0024]翻转模板300、第三配合面301、中板型腔302、溢胶槽303、连通槽304、连接孔305、定位槽306。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0028]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9]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包胶注塑模具,其包括上模座100、下模座200和翻转模板300,上模座100的下侧具有第一配合面101,下模座200位于上模座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100),所述上模座(100)的下侧具有第一配合面(101);下模座(200),位于所述上模座(100)的下方,所述下模座(200)的上侧具有第二配合面(201);翻转模板(300),位于所述上模座(100)和所述下模座(200)之间,所述翻转模板(300)具有第三配合面(301)并于所述第三配合面(301)上设有中板型腔(302),所述第一配合面(101)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302)设置有凸模部(102),所述第二配合面(201)上对应所述中板型腔(302)设有下板型腔(202),所述翻转模板(300)能够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配合面(301)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面(101)或所述第二配合面(201)配合,所述第三配合面(301)与所述第一配合面(101)配合时,所述凸模部(102)置于所述中板型腔(302)中并与所述中板型腔(302)的腔壁之间形成第一胶层型腔,所述第三配合面(301)与所述第二配合面(201)配合时,所述中板型腔(302)与所述下板型腔(202)配合形成第二胶层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模板(300)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配合面(3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型腔(302)的外周侧和/或所述下板型腔(202)的外周侧设有溢胶槽(3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胶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配合面(301)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面(201)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清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元亨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