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絮凝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014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倒锥体内衬,所述倒锥体内衬的上边缘与壳体顶壁焊接在一起,在倒锥体内衬外壁与壳体侧壁之间的形成第一级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内壁与壳体顶壁之间的第二级絮凝反应室,倒锥体内衬的下端开有连通一、二级絮凝反应室的扩散口,壳体侧壁沿水平斜向设有进水口,在壳体顶部设有出水口。该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所有设备组可装于一个公用底座之上,便于运输,方便安装操作简单,自动程度高,维护工作量少,管理方便,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可移动处理。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藻水分离和脱水一体化机械设备,具体是一种絮凝反应器,其主要 用于对湖泊、景观水中产生的蓝藻进行藻水分离前的絮凝处理。
技术介绍
入夏以后,天气经常连续性高温少雨,湖泊和景观中的水体长时间无法更新,加上 化工藻水、生活藻水和过度养殖的侵害,使湖泊、景观水中的富营养化严重,易导致蓝 藻爆发,形成自然灾害。蓝藻学名为蓝毒素,蓝毒素内的毒素分为很多种,其中一个分类为肝毒素和神经毒 素,它们是已知的会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个分类的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藻 毒素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抗pH变化。其在水中的 溶解性大于lg/L,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也不能去除;自来 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也不能将其去除。1996年在巴西造成100多名急性 肝功能故障,7个月内至少50人死于藻毒素产生的急性效应,引起举世瞩目的关注。2007 年5月28日,无锡太湖区域蓝藻大面积爆发,引发无锡市自来水严重污染,市区纯 净水被哄抢,政府虽及时采取措施,但已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现有技术对藻水分离普遍釆用絮凝气浮法和离心脱水法组合工序,即采用絮 凝反应器和离心脱水机相结合,但是絮凝气浮法所采用的絮凝反应器体积比较大,底部 必须安装搅拌器,这就需要配备大功率电机,而体积和重量的增加使其无法搭载在汽车 底盘或船仓里,即无法实现机动作业。而蓝藻爆发的区域是不固定的,特别是对于面积 较大的湖泊,发生蓝藻大面积爆发的区域经常与固定处理站相隔遥远,需要将藻水收集 后再送至处理站,或者铺设长距离管道,如此降低了处理危机的能力和速度,且经济性 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体积小,工作可靠,节省能源且 适于车载或船载的絮凝反应器。 , ,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旋流絮凝反应器,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 的倒锥体内衬,所述倒锥体内衬的上边缘与壳体内壁连接在一起,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两个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的底端设有连通两个反应室的扩散口,在对应上面反应 室的壳体上设有水平且斜向的进水口,在壳体的上方设有出水口。在所述壳体的底部设 有放空口。藻水在进入旋流絮凝反应器之前,先在混合反应器内加入絮凝剂并强制混合,之后 被排入旋流絮凝反应器,由于采用斜向进水口,在压力作用下,水流斜向喷入倒锥体内 衬与外壳侧壁形成的第一级絮凝反应室,绕倒锥体内衬外壁形成旋流,由于水流在第一 级絮凝反应室内呈旋流态得以延长流经线路,保证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果,当旋 流逐渐下沉至倒锥体内衬底部,再通过扩散口流入进入倒锥体内衬内部,即第二级絮凝 室,在此腔室内水流呈层流状态,以利于絮凝体的形成,最后由顶部的出口排出。由于 藻水直接形成了旋流,不仅实现了絮凝功能,而且无需在反应室内安装搅拌器及与之配 套的电机,所以大大縮小了体积,使之可以车载或船载。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所有设备组可装于一个公用底座之上,便于运输, 方便安装操作简单,自动程度高,维护工作量少,管理方便,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可 移动处理。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图l是蓝藻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蓝藻的处理流程是含藻水经泵首先泵入混合反应器,混合反应器的 加药口和加药装置连接,絮凝剂由此加入后,在混合反应器内强制与水混合均匀后进入 絮凝反应器;随后形成絮凝体的藻水进入除藻脱水装置,经除藻脱水装置处理,脱水蓝 藻泥通过U型螺杆污泥泵打出装袋外运。而经藻水分离脱水机分离出来的水依次进入快 开式精过滤器和快开式含活性碳过滤器进行过滤和吸咐,吸咐、消毒后的出水达标排放。如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倒锥 体内^2,所述倒锥体内衬2的上边缘与壳体1顶壁焊接在一起,在倒锥体内衬2外壁 与壳体1侧壁之间的形成第一级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2内壁与壳体1顶壁之间的 第二级絮凝反应室,倒锥体内衬2的下端开有连通一、二级絮凝反应室的扩散口 3,壳 体1侧壁沿水平斜向设有进水口 4,在壳体1顶部设有出水口 5。在壳体1底部设有放空口 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思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化,这些改进和变 化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倒锥体内衬(2),所述倒锥体内衬(2)的上边缘与壳体(1)内壁连接在一起,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两个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2)的底端设有连通两个反应室的扩散口(3),在对应上面反应室的壳体上设有水平且斜向的进水口(4),在壳体的上方设有出水口(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絮凝反应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放空口 (6)。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倒锥体内衬,所述倒锥体内衬的上边缘与壳体顶壁焊接在一起,在倒锥体内衬外壁与壳体侧壁之间的形成第一级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内壁与壳体顶壁之间的第二级絮凝反应室,倒锥体内衬的下端开有连通一、二级絮凝反应室的扩散口,壳体侧壁沿水平斜向设有进水口,在壳体顶部设有出水口。该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所有设备组可装于一个公用底座之上,便于运输,方便安装操作简单,自动程度高,维护工作量少,管理方便,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可移动处理。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文档编号B01D37/03GK101537270SQ20091002604公开日2009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8日专利技术者刘乃瑞, 刘洪飞, 峰 王, 王国强, 王建强, 谭宗强 申请人:宜兴市官林工业环保设备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流絮凝反应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倒锥体内衬(2),所述倒锥体内衬(2)的上边缘与壳体(1)内壁连接在一起,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两个絮凝反应室,在倒锥体内衬(2)的底端设有连通两个反应室的扩散口(3),在对应上面反应室的壳体上设有水平且斜向的进水口(4),在壳体的上方设有出水口(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乃瑞王国强王建强谭宗强王峰刘洪飞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官林工业环保设备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