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896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给装置,包括:外筒、传动杆、丝杆、手轮、螺杆接头、螺母组件、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和第二推力球轴承;传动杆设置在外筒的容纳腔中;其前端的空腔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后端设置有圆形凹槽;螺杆接头设置在空腔中,前端从空腔中伸出,后端与圆形凹槽抵接,第二推力球轴承设置在圆形凹槽内;螺杆接头的突起部的两侧设置有轴承组和第一推力球轴承;空腔的卡槽中设置有压紧件;螺母组件与外筒的前端固定连接;螺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丝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丝杆的前端与手轮固定连接;后端穿过通孔与螺杆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外置进给机构安装比较复杂的问题。较复杂的问题。较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给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深孔切削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进给装置,可以适用于深孔内腔腔体的切削加工。

技术介绍

[0002]深孔内腔挖槽工艺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深孔加工技术。在深孔内腔挖槽工艺中,通常需要使用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工具系统。该工具系统在深孔镗杆内部安装推杆,并通过该推杆的轴向移动以实现挖槽工具内置的刀头的径向移动,从而实现深孔内腔腔体的切削加工。
[0003]因此,在深孔内腔挖槽工具系统中,设置在镗杆尾端的进给机构是非常重要的部件。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镗杆的外部外置一套进给机构来推动镗杆进行轴向移动,因此需要配备外置的工作台面对进给机构进行固定,所以安装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占据外部的工作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进给装置,从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外置进给机构安装比较复杂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给装置包括:外筒、传动杆、丝杆、手轮、螺杆接头、螺母组件、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和第二推力球轴承;
[0007]所述外筒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
[0008]所述传动杆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其前端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空腔的后端设置有圆形凹槽;
[0009]所述螺杆接头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杆接头的前端从所述空腔中伸出,所述螺杆接头的后端与所述圆形凹槽抵接,所述第二推力球轴承设置在所述圆形凹槽内且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的后端;
[0010]所述螺杆接头的中部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空腔的后端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轴承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卡槽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第一推力球轴承;
[0011]所述空腔的卡槽中设置有穿设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压紧件;
[0012]所述螺母组件与所述外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0013]所述丝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丝杆的前端与所述手轮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后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杆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轴承组包括:第一深沟球轴承、第二深沟球轴承、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
[0015]所述第一深沟球轴承和第二深沟球轴承均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上,所述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深沟球轴承和第二深沟球轴承之间。
[0016]进一步的,所述螺杆接头的前端设置有连接部;
[0017]所述丝杆的后端与所述螺杆接头的连接部固定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丝杆的后端通过键与所述螺杆接头的连接部固定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丝杆的前端通过键与所述手轮固定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为压紧螺母。
[0021]如上可见,本申请所提供的上述进给装置,可以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2](1)可以将上述的进给装置设置在镗杆内部,并将该进给装置设置在镗杆的前端。安装好上述进给装置后,只需旋转手轮就可以推动镗杆进行相应的轴向移动,并带动挖槽工具内置的刀头的径向移动,以实现深孔内腔腔体的切削加工,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外置进给机构安装比较复杂的问题。
[0023](2)由于在上述的进给装置中设置了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和第二推力球轴承,因此可以有效地消除丝杆和螺杆接头的旋转运动以实现丝杆的传动,使得传动杆只会产生轴向移动,而不会产生转动。
[0024](3)由于上述的进给装置可以设置在镗杆内部的有限空间内,因此不需要额外占据大尺寸的外部工作空间,从而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外部空间比较有限的工作场景等)。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给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给装置可以包括:外筒1、传动杆2、丝杆10、手轮11、螺杆接头14、螺母组件、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6和第二推力球轴承12;
[0028]所述外筒1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
[0029]所述传动杆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传动杆2的前端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空腔的后端设置有圆形凹槽;
[0030]所述螺杆接头14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杆接头14的前端从所述空腔中伸出,所述螺杆接头14的后端与所述圆形凹槽抵接,所述第二推力球轴承12设置在所述圆形凹槽内且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14的后端;
[0031]所述螺杆接头14的中部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空腔的后端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14上的轴承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空腔的卡槽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14上的第一推力球轴承6;
[0032]所述空腔的卡槽中设置有穿设在所述螺杆接头14上的压紧件7;
[0033]所述螺母组件与所述外筒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
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0034]所述丝杆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
[0035]所述丝杆10的前端与所述手轮11固定连接;
[0036]所述丝杆10的后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杆接头14的前端固定连接。
[0037]在使用本申请中的上述进给装置时,可以使用固定装置(例如,夹持装置)将外筒1固定,然后再转动手轮11,使得丝杆10开始转动。由于丝杆10的外表面上的外螺纹与螺母组件的通孔的内壁上的内螺纹相对应,且螺母组件与外筒1的前端固定连接,不会产生移动,因此,当丝杆10转动时,该丝杆10将沿着丝杆10的轴向方向进行轴向移动。而丝杆10的后端与螺杆接头14的前端固定连接,因此,当丝杆10发生转动时,丝杆10将带动螺杆接头14也进行相应的转动和轴向移动。螺杆接头14的后端与传动杆2前端的空腔中的圆形凹槽抵接,且螺杆接头14的外表面通过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6和第二推力球轴承12与传动杆2前端的空腔的内壁连接,而压紧件7则可以将第一推力球轴承6压紧在螺杆接头14的突起部上,并通过该突起部将轴承组和第二推力球轴承12也压紧在传动杆2前端的空腔中,因此,当螺杆接头14产生轴向移动时,将带动传动杆2也随之产生轴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得设置在传动杆2的后端的镗杆也产生相应的轴向移动。同时,螺杆接头14所产生的转动将会被穿设在螺杆接头14上的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6和第二推力球轴承12消除,因此不会带动传动杆2也产生转动。
[0038]所以,在使用上述的进给装置时,只需沿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手轮11,即可通过丝杆10和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给装置包括:外筒、传动杆、丝杆、手轮、螺杆接头、螺母组件、轴承组、第一推力球轴承和第二推力球轴承;所述外筒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传动杆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其前端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空腔的后端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螺杆接头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杆接头的前端从所述空腔中伸出,所述螺杆接头的后端与所述圆形凹槽抵接,所述第二推力球轴承设置在所述圆形凹槽内且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的后端;所述螺杆接头的中部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空腔的后端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轴承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卡槽之间设置有穿设并固定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第一推力球轴承;所述空腔的卡槽中设置有穿设在所述螺杆接头上的压紧件;所述螺母组件与所述外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丝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丝杆的前端与所述手轮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后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杆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国刘成雨陈沙杨昌勇沈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