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8868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病毒整理方法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织物采用预处理溶液处理,再超声清洗,之后烘干备用;(2)将抗病毒整理剂配制成浓度40~50 g/L的水溶液,将步骤(1)中的织物在抗病毒整理液中浸轧,再依次经预烘、拉幅定型;所述抗病毒整理剂为有机异噻唑啉酮类整理剂或者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该抗病毒整理剂对列车卧具织物进行浸轧的方式制备抗病毒织物,织物表面的抗病毒效果较好,能够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进一步削弱病菌、病毒的传播,加强感染源的防控,减少突发性、流行性病菌和病毒的危害。病菌和病毒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病毒整理方法的
,尤其涉及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铁动车等交通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客流运输服务,然而其具有空间相对封闭、人群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环境温度较高的特点,特别容易导致人员的交叉感染。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它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也称为病原体。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而传播疾病。
[0003]病原微生物在表面吸附的主要机制是物理吸附和静电相互作用,在表面上的吸附量是时间平方根的线性泛函,因此其在表面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被强烈地吸附在表面,从而对人体进行攻击。减少病源感染的一种策略是减少病原微生物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而另一种策略是使材料具有对病毒不利的表面特性。对于高铁这类人员流动大、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通常是在列车出车前进行环境消杀,而在列车运营的长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且全面的控制,特别是列车卧具这类与人体密切接触、吸附病原微生物几率高的纺织品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现今,职业病、慢性病、病媒生物、传染病等病种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高铁疾病防控工作,做好公共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消杀与灭活,推动我国铁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0004]公开号为CN111851071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抗病毒整理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胍类化合物30~50份;有机硅季铵盐化合物10~20份;金属盐5~10份;水50~80份。但是,该类抗菌整理剂虽然能够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涤,但日常使用的洗涤剂大多数是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织物在洗涤时,其纤维表面键合的阳离子季铵盐易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织物降低或丧失抗菌功能,耐洗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能够削弱病菌、病毒的传播,能够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加强感染源的防控,在列车运营的长时间内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突发性、流行性病菌和病毒的危害。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织物采用预处理溶液处理,再超声清洗,之后烘干备用;(2)将抗病毒整理剂配制成浓度40~50g/L的水溶液,将步骤(1)中的织物在抗病毒整理液中浸轧,再依次经预烘、拉幅定型;所述抗病毒整理剂为有机异噻唑啉酮类整理剂或者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
[0007]抗病毒整理剂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加工主要分为纤维改性加工和后整理加工。纤维
改性加工是将传统纺丝方法与抗病毒材料相结合,通过抗病毒材料与纺丝溶液的共混,直接制成抗病毒纤维,但其要求抗病毒整理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可纺性,会较大影响纤维的原有品质。后整理加工通常是指浸轧、浸渍或涂层法,其中浸轧、浸渍应用较多,操作简单,由此方法制得的织物抗病毒效果显著,且对织物的原有性能影响较小。
[0008]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菌剂,其主要是依靠杂环上的活性部分与细菌体内蛋白质中的碱基形成氢键,吸附在细菌的细胞上,从而破坏细胞内的结构使之失去复制能力,导致细胞死亡。本专利技术通过该抗病毒整理剂对列车卧具织物进行浸轧的方式制备抗病毒织物,织物表面的抗病毒效果较好,能够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进一步削弱病菌、病毒的传播,加强感染源的防控,减少突发性、流行性病菌和病毒的危害。
[0009]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预处理溶液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为0.4~0.8%。
[0010]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超声清洗为使用水进行超声清洗,浴比为1:15~20。
[0011]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有机异噻唑啉酮类整理剂为5


‑2‑
甲基
‑4‑
异噻唑啉
‑3‑
酮、2

甲基
‑4‑
异噻唑啉
‑3‑
酮、2

n

辛基
‑4‑
异噻唑啉
‑3‑
酮和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壳聚糖分散于L

酒石酸的水溶液中,超声波处理后,加入浓硫酸并将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内,加热至70~75℃搅拌反应50~60min;接着,加入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升温至回流反应2~3h,再经旋蒸后,得到反应物Ⅰ;(b)将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椰子油、偶氮二异丁腈和二甲苯混合并在140~150℃下反应4~5h,除去水分;再加入正丁醇搅拌均匀,加热至90~95℃,加入正钛酸丁酯、硅烷偶联剂、纳米二氧化钛和二丁基二月桂酸锡,搅拌反应5~6h;接着减压蒸馏,得到反应物Ⅱ;(c)将反应物Ⅱ进行搅拌并同时逐滴滴加反应物Ⅰ,得到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
[0013]由浸轧法得到抗病毒织物的抗病毒效果较好,但其抗病毒效果的耐久性和耐洗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中的改性抗病毒整理剂以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为主要的抗病毒成分,并辅以壳聚糖增强抗病毒、抗菌效果。壳聚糖经酸作用的超声波处理后,可得到分子量较低且均一性较高、分散性较好的壳聚糖,同时经过和L

酒石酸的接枝,能够有效提升羟基、羧基的含量,加强其与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之间的氢键相互吸引作用,有助于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和壳聚糖之间的结合,提高稳定性和协同抗病毒效果。接着以醇酸树脂包覆,醇酸树脂中含有银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其会在受到光照时,吸收光量子使价带的电子被激发,形成电子

空穴对,进而生成
·
OH自由基和超氧化物
·
O2‑
,均为强氧化剂可以攻击有机物的不饱和键或抽取其氢原子,致使脂类分解。因而,不仅可以以此杀灭细菌并使之分解从而达到抗菌抗病毒作用,而且可以释放内部的抗病毒成分,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
[0014]并且,醇酸树脂的包覆能够增强抗病毒整理剂与织物纤维间的附着力,使其渗透进织物内部,提高了地毯耐洗性,再加上缓释效果,降低其在地毯洗涤过程中的溶出率,增强其作用的持久性。
[0015]作为优选,步骤(a)中,所述壳聚糖的粘度为200~300mPa
·
s;所述L

酒石酸的水
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6%;所述壳聚糖、L

酒石酸的水溶液、浓硫酸和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织物采用预处理溶液处理,再超声清洗,之后烘干备用;(2)将抗病毒整理剂配制成浓度40~50 g/L的水溶液,将步骤(1)中的织物在抗病毒整理液中浸轧,再依次经预烘、拉幅定型;所述抗病毒整理剂为有机异噻唑啉酮类整理剂或者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预处理溶液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为0.4~0.8%。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超声清洗为使用水进行超声清洗,浴比为1:15~20。4.如权利要求1所述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有机异噻唑啉酮类整理剂为5


‑2‑
甲基
‑4‑
异噻唑啉
‑3‑
酮、2

甲基
‑4‑
异噻唑啉
‑3‑
酮、2

n

辛基
‑4‑
异噻唑啉
‑3‑
酮和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中的一种或多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列车卧具织物的抗病毒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的抗病毒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壳聚糖分散于L

酒石酸的水溶液中,超声波处理后,加入浓硫酸并将混合溶液置于反应釜内,加热至70~75℃搅拌反应50~60min;接着,加入1,2

苯并异噻唑啉
‑3‑
酮,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张先黄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