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865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所述硬质合金焊接件包括第一硬质合金件、焊接层和第二硬质合金件,所述第一、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为平面,所述焊接层位于两者的焊接面之间;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后呈柱状结构,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前为两端带有尖角的结构件,所述尖角分别与第一、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同种硬质合金件之间增加异质结构件,再采用压力焊的方式实现同种硬质合金之间的焊接,焊接后结合强度高,不会造成合金损伤,焊接质量高;焊接结构件设有尖角结构,与硬质合金件接触面积小,通电时产生大量电阻热,有助于两者间的相互渗透,提高焊接效率;所述焊接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


[0001]本技术属于金属材料
,涉及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

技术介绍

[0002]金属材料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材料之一,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金属材料应用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金属之间的组装或连接,而鉴于常用金属材料的特性,为保证组合件的稳定性和结合强度,通常需要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这也是金属结构件组装的重要方式。合金作为一类重要的金属材料,通常由一种金属与另外的金属或非金属经熔化、冷却凝固后得到的具有金属性质的固体产物,相比金属单质其性质往往更为优异,因而应用广泛。
[0003]目前,金属结构件之间的焊接通常以钎焊为主,其适用性比较广泛,可用于不同材质和尺寸部件的焊接,但焊接时通常需要添加焊片和助焊剂,其中焊片中含有大量的银、锰和铜等相对贵重的金属,成本较高,助焊剂主要成分为脂类有机化合物,高温熔化时会释放多种气体和烟雾,不利于生产车间的环境。另外,由于感应线圈温度较高,需要循环冷却系统进行降温,保持其焊接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升温速度较慢,焊接所需时间较长,再加上添加助焊剂和焊片,影响焊接加工的效率。
[0004]CN 109202247A公开了一种铝合金与钢的焊接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铝合金板搭接区域的中心位置上用钻头钻削出通孔,在通孔基础上通过端铣刀铣出沉头孔;按照沉头孔尺寸加工钢制铆钉,将钢制铆钉完全塞入沉头孔中,对铝合金板和钢板的焊点位置进行表面清理;将铝合金板与钢板搭接,采用电阻焊接方法进行焊接;该方法通过在铝合金板中设置铆钉,实现异质金属之间的焊接,但该方法焊接前的操作较为复杂,且对于硬质合金难以在其上加工通孔,适用范围较窄。
[0005]CN 101733448A公开了一种钻孔工具及其制造方法,该钻孔工具由具有刃部的主体部和钻柄部构成,所述刃部由以碳化钨和钴为主要成分的硬质合金部件形成,并且所述钻柄部由不锈钢部件形成,将两者通过电阻焊接而接合,硬质合金部件和不锈钢部件的接合界面的至少20%以上的面积内,不锈钢部件的铁成分渗入硬质合金部件中;该钻孔工具涉及的是异质金属件的焊接,一个部件相对另一个硬度不同,能够渗入到另一部件中,提高结合强度,但对于同种硬质金属之间的焊接并未明确如何焊接。
[0006]综上所述,对于同种硬质金属件之间的焊接,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连接结构件,使得合金件之间能够稳定焊接,焊接强度高,且焊接效率高,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针对同种硬质合金间难以焊接的问题,通过增加异质过渡层的方式实现合金件之间的连接,具体采用压力焊的方式,无需其他辅助材料,焊接后结合强度高,且不会造成合金表面及内部的损伤,操作简单,焊接效率高。
[0008]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所述硬质合金焊接件包括第一硬质合金件、焊接层和第二硬质合金件,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为平面,所述焊接层位于两者的焊接面之间;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后呈柱状结构,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前为两端带有尖角的结构件,所述尖角分别与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接触。
[0010]本技术中,对于同种硬质合金之间的焊接,若采用传统的感应钎焊方式,需要使用焊片和助焊剂,且升温速率较慢,同种合金之间的渗透作用较弱,造成焊接效率较低,因而本技术中在硬质合金件之间增加另一种金属结构件,使其能够形成焊接层,降低同种硬质合金之间焊接的难度,采用压力焊的方式,无需使用辅助材料,同时焊接结构件设有尖角结构,使其与硬质合金件接触面积较小,通电时产生大量电阻热,有助于焊接结构件的熔化,施加压力使其迅速融合,焊接结构件与硬质合金之间相互渗透,得到的焊接件焊接强度高,且不易造成硬质合金的损伤;所述硬质合金焊接件结构简单,焊接过程操作简便,焊接效率较高,可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有助于广泛应用。
[0011]以下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达到和实现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呈柱状结构,两者水平放置,且中心轴重合。
[001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的主体直径为1.5~3.5mm,例如1.5mm、1.8mm、2mm、2.2mm、2.5mm、2.7mm、3mm或3.5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14]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直径为0.8~1.5mm,例如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或1.5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15]本技术中,硬质合金件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使用需求来选择,根据其合金元素的选择,第一硬质合金件可选择较为便宜且性能满足需求的合金,第二硬质合金件要求较高,价格昂贵,所述合金虽然硬度较大,但材料较脆,两者直接进行焊接会损伤合金表面及内部的微观组织,因而需要增加一段熔点相对较低的过渡层。
[001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焊接层包括不锈钢焊接层,焊接后的厚度为0.8~3.0mm,例如0.8mm、1.0mm、1.2mm、1.5mm、1.8mm、2.0mm、2.2mm、2.5mm、2.7mm或3.0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所述焊接层的直径与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直径相同。
[0017]本技术中,所述焊接层选择不锈钢材料,一是不锈钢和硬质合金之间的焊接工艺较为成熟,无需辅助材料即可完成焊接,焊接质量及焊接效率均较高;二是不锈钢与硬质合金之间的渗透作用较强,且其自身性能与硬质合金接近,不会对整体焊接件带来较大的影响。
[001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中靠近焊接层的一端呈圆台形,其直径梯度变化,由第一硬质合金件的主体直径逐渐减小至焊接层的直径。
[0019]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硬质合金件由焊接层焊接后,将焊接层附近区域进
行打磨,使焊接层与较细的第二硬质合金件直径相同,而较粗的第一硬质合金件的端部打磨后,直径梯度变化,由焊接层的较小直径过渡到第一硬质合金件的较大直径。
[002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焊接层焊接前的不锈钢结构件的尖角呈圆锥形,圆锥形尖角的顶角为120~180度,例如120度、130度、135度、140度、150度、160度、170度或175度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该数值范围内一般不取到端点值180度,此时无法形成尖角结构,而是形成平面,平面结构无法产生足够的电阻热,无法形成有效的焊接接头。
[0021]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质合金焊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合金焊接件包括第一硬质合金件、焊接层和第二硬质合金件,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为平面,所述焊接层位于两者的焊接面之间;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后呈柱状结构,所述焊接层在焊接前为两端带有尖角的结构件,所述尖角分别与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焊接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合金焊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和第二硬质合金件呈柱状结构,两者水平放置,且中心轴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质合金焊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合金件的主体直径为1.5~3.5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质合金焊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硬质合金件的直径为0.8~1.5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质合金焊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层包括不锈钢焊接层,焊接后的厚度为0.8~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保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