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组件、车辆及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805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组件、车辆及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其中,发动机组件,包括:缸体结构,缸体结构包括发动机缸体、油水通道、连通通道、换热器安装空间和缸盖罩,油水通道的第一端与发动机缸体的内部相连通,油水通道的第二端与换热器安装空间相连通,连通通道的第一端相连通,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罩围设的油水分离空间相连通;换热器结构,换热器结构包括加热流体通道和油水加热通道,加热流体通道与冷却液相连通,油水加热通道与油水通道和连通通道均相连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曲通窜气中掺杂较多水分的问题。掺杂较多水分的问题。掺杂较多水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组件、车辆及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的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组件、车辆及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点燃式发动机工作时,气缸燃烧室内气压高,部分气体经活塞环间隙进入到发动机曲轴箱,称为曲通窜气。该部分气体以燃烧后的废气成分为主,并携带有少量的机油或燃油。按照排放法规要求,曲通窜气无法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需要通过发动机的曲轴箱通风系统进行二次处理后重新引入进气系统参与燃烧。
[0003]曲通窜气中含有部分水蒸气,会导致发动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下列潜在风险:1)机油稀释:曲通窜气在曲通箱内流动的过程中,其中的水蒸气成分在发动机壁面处遇冷后发生冷凝,与壁面上附着的机油发生混合,或者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油底壳中与机油发生掺混,产生机油稀释现象。使得机油的运动黏度和使用性能下降,严重时还将导致机油压力下降,发动机磨损加大等严重问题。2)机油乳化及白色泡沫:曲通窜气在流经缸盖罩时,其中的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下与壁面附着的机油发生乳化现象,导致机油变质被附着在壁面上,还降低了机油的实际可用量。3)通气管结冰堵塞:曲通窜气中的水蒸气,或机油液滴中的液态水在通气管的壁面上遇冷发生冷凝结冰,长时间后可能导致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组件、车辆及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曲通窜气中掺杂较多水分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发动机组件,包括:缸体结构,缸体结构包括发动机缸体、油水通道、连通通道、换热器安装空间和缸盖罩,油水通道的第一端与发动机缸体的内部相连通,油水通道的第二端与换热器安装空间相连通,连通通道的第一端相连通,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罩围设的油水分离空间相连通;换热器结构,换热器结构包括加热流体通道和油水加热通道,加热流体通道与冷却液相连通,油水加热通道与油水通道和连通通道均相连通。
[0007]进一步地,发动机缸体包括缸体本体、围设板、第一分隔筋板和第二分隔筋板,围设板位于缸体本体的外壁形成换热器安装空间,第一分隔筋板和第二分隔筋板位于换热器安装空间内,第一分隔筋板和第二分隔筋板将换热器安装空间在沿油水通道至连通通道的方向上分割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换热器结构安装在第二空间内。
[0008]进一步地,第一分隔筋板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分隔筋板具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油水加热通道的进口相对应地设置,第二开口与油水加热通道的出口相对应地设置。
[0009]进一步地,换热器结构包括内壳体、多个翅片和外板体,多个翅片位于内壳体内,外板体与围设板密封相连,外板体围设在内壳体的周向外侧,外板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加
热流体通道,内壳体的内部形成油水加热通道。
[0010]进一步地,外板体包括板体本体、第一密封筋条和第二密封筋条,第一密封筋条和第二密封筋条位于板体本体的内壁面上,加热流体通道的进口和加热流体通道的出口均位于第一密封筋条和第二密封筋条之间,内壳体朝向外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密封凹槽和第二密封凹槽,第一密封筋条卡设在第一密封凹槽内,第二密封筋条卡设在第二密封凹槽内。
[0011]进一步地,外板体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凹槽和第二流体凹槽,第一流体凹槽和第二流体凹槽均向远离内壳体的一侧凹陷,加热流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一流体凹槽相对应,加热流体通道的出口与第二流体凹槽相对应。
[0012]进一步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第一连通通道与通气管分离腔室相连通,第二连通通道与PCV阀分离腔室相连通。
[0013]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设置在车辆本体上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组件为上述的发动机组件。
[0014]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降低发动机机油稀释的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曲轴箱内的油水混合物输送至缸体;将缸体内的油水混合物通过换热器结构输送至油水分离空间;通过油水分离空间的分离油进入进气歧管。
[0015]进一步地,在低负荷情况下,油水混合物通过的油水分离空间为PCV阀分离腔,再进入进气歧管;在高负荷情况下,通过油水分离空间为通气管分离腔,然后依次通过空滤器和增压器,再进入进气歧管。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曲通窜气通过换热器结构进行加热,再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油水分离空间,这样油水混合物根据不同的沸点实现了大量的油水分离,保证了油类物质混合的水分较少,油类物质可以进行下一步使用。另外,通过换热器结构的加热,使得管路的壁面上不容易发生凝结冰堵塞管路的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曲通窜气中掺杂较多水分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的冷却液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图1的发动机组件的油水混合物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图1的发动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图3的发动机组件A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5示出了图3的发动机组件的缸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示出了图3的发动机组件的换热器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7示出了图3的发动机组件的外板体的正面示意图;
[0025]图8示出了图7的外板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9示出了图3的外板体和换热器结构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示出了图3的发动机组件的缸盖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10、缸体结构;11、发动机缸体;111、缸体本体;112、围设板;113、第一分隔筋板;114、第二分隔筋板;12、油水通道;13、连通通道;131、第一连通通道;132、第二连通通道;14、换热器安装空间;15、缸盖罩;20、换热器结构;21、加热流体通道;22、油水加热通道;
23、内壳体;24、翅片;25、外板体;251、板体本体;252、第一密封筋条;253、第二密封筋条;254、第一流体凹槽;255、第二流体凹槽;100、通气管分离腔室;200、阀分离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1]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结构(10),所述缸体结构(10)包括发动机缸体(11)、油水通道(12)、连通通道(13)、换热器安装空间(14)和缸盖罩(15),所述油水通道(12)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油水通道(12)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安装空间(14)相连通,所述连通通道(13)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连通通道(13)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1)和所述缸盖罩(15)围设的油水分离空间相连通;换热器结构(20),所述换热器结构(20)包括加热流体通道(21)和油水加热通道(22),所述加热流体通道(21)与冷却液相连通,所述油水加热通道(22)与所述油水通道(12)和连通通道(13)均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11)包括缸体本体(111)、围设板(112)、第一分隔筋板(113)和第二分隔筋板(114),所述围设板(112)位于所述缸体本体(111)的外壁形成所述换热器安装空间(14),所述第一分隔筋板(113)和所述第二分隔筋板(114)位于所述换热器安装空间(14)内,所述第一分隔筋板(113)和所述第二分隔筋板(114)将所述换热器安装空间(14)在沿所述油水通道(12)至所述连通通道(13)的方向上分割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述换热器结构(20)安装在所述第二空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筋板(113)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分隔筋板(114)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油水加热通道(22)的进口相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油水加热通道(22)的出口相对应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结构(20)包括内壳体(23)、多个翅片(24)和外板体(25),所述多个翅片(24)位于所述内壳体(23)内,所述外板体(25)与所述围设板(112)密封相连,所述外板体(25)围设在所述内壳体(23)的周向外侧,所述外板体(25)和所述内壳体(23)之间形成所述加热流体通道(2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鑫王翀张小涛陈小东蒋文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