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792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包括第一层板、第二层板以及紧固装置,在第一层板上与第二层板接触的面为第一接触面,在第二层板上与第一层板接触的面为第二接触面,在第一层板上沿垂直第一接触面的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垂直流道,在第一接触面上设有若干连接流道,每条连接流道至少连通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在第一层板远离第一接触面的一侧通过连接控制件连接垂直流道,每个连接控制件至少连接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其中部分垂直流道用于添加药剂;由垂直流道、连接流道以及连接控制件形成流道回路。其结构简单,安装与操作方便,并可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反应物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流道回路,提高适用性。提高适用性。提高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质检测
,尤其是涉及一种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水环境监测是重要工作之一。其中,水环境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有动物植物新陈代谢的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等。当水中氨氮浓度偏高时,则说明水受到了污染,同时其水体既有可能呈现黑色并伴随恶臭等怪味,而氨氮作为水体重要的营养化因素,是水体受污染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各类污水排放标准、地表水水质标准都对该指标设置浓度控制要求。
[0003]目前,对氨氮的检测通常包括实验室检测及在线、便携式设备检测。实验室检测是采集水样至实验室,通过加入各种药剂对采样样本进行显色最后通过吸光度得到检测结果,在实验室内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不方便外带检测,效率大大降低。在线、便携式设备实现了水样的原位检测,但是由于反应体积较大,设备体积较大,产生废液量较多,环境不友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自动化处理、体积小且废液量较少的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包括第一层板、第二层板以及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将所述第一层板以及第二层板贴合固定,在第一层板上与第二层板接触的面为第一接触面,在第二层板上与第一层板接触的面为第二接触面,在所述第一层板上沿垂直第一接触面的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垂直流道,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上设有若干连接流道,每条所述连接流道至少连通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在所述第一层板远离第一接触面的一侧通过连接控制件连接垂直流道,每个所述连接控制件至少连接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其中部分所述垂直流道用于添加药剂;由垂直流道、连接流道以及连接控制件形成流道回路。
[0006]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组合流道,所述组合流道与连接流道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一条所述组合流道与对应的连接流道组成一截面为圆形的圆形流道。
[0007]进一步具体的,所述垂直流道、圆形流道的孔径为1mm。
[0008]进一步具体的,所述垂直流道包括第一垂直流道、第二垂直流道、第三垂直流道、第四垂直流道、第五垂直流道、第六垂直流道、第七垂直流道、第八垂直流道、第九垂直流道、第十垂直流道、第十一垂直流道、第十二垂直流道、第一循环垂直流道、第二循环垂直流道;所述连接流道包括第一连接流道、第二连接流道、第三连接流道、第四连接流道、第五连接流道、第六连接流道、第七连接流道、第八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控制件包括第一连接控制件、第二连接控制件、第三连接控制件、第四连接控制件、第五连接控制件、第六连接控制
件;所述第一连接流道连通第一垂直流道与第二垂直流道,所述第二连接流道连接第二垂直流道与第三垂直流道,所述第一连接控制件连接第三垂直流道与第四垂直流道,所述第三连接流道连通第四垂直流道与第五垂直流道,所述第二连接控制件连通第五垂直流道与第六垂直流道,所述第四连接流道连通第六垂直流道与第七垂直流道,所述第三连接控制件连通第七垂直流道与第八垂直流道,所述第五连接流道连通第八垂直流道与第九垂直流道,所述第六连接流道连通第九垂直流道与第十垂直流道,所述第四连接控制件连通第九垂直流道与第十一垂直流道,所述第七连接流道连通第十一垂直流道与第十二垂直流道,所述第五连接控制件连通第十垂直流道与第一循环垂直流道,所述第八连接流道连通第一循环垂直流道与第二循环垂直流道,所述第六连接控制件连通第二循环垂直流道与第四垂直流道。
[0009]进一步具体的,当流道回路内循环时,断开第四连接控制件与第一连接控制件,打开第五连接控制件与第六连接控制件。
[0010]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连接控制件为在所述第一层板远离第一接触面的一侧上设置的若干阀门控制器,所述阀门控制器设置于垂直流道上用于开启或关闭垂直流道,所述阀门控制器连接至少两个垂直流道。
[0011]进一步具体的,所述连接控制件为软管。
[0012]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第七垂直流道与第八垂直流道之间可连接检测器和蠕动泵。
[0013]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层板与第二层板上的螺栓孔、以及穿过螺栓孔固定的螺栓。
[0014]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第一层板与第二层板均采用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第一层板与第二层板配合方便对垂直流道以及连接流道的加工以及组装,并可通过连接控制件对垂直流道的连接能够形成流道回路;同时可实现样本在流道回路内进行内循环以达到化学反应时间,并保证充分混合反应;其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安装与操作方便且产生废液量较少,同时可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反应物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流道回路,提高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阀门控制器);
[0017]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软管);
[0018]图3是本技术第一接触面的流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第一流道回路结构的流向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第二流道回路结构的流向示意图。
[0021]图中:1、第一层板;2、第二层板;31、阀门控制器;32、软管;4、螺栓孔;5、螺栓;101、第一垂直流道;102、第二垂直流道;103、第三垂直流道;104、第四垂直流道;105、第五垂直流道;106、第六垂直流道;107、第七垂直流道;108、第八垂直流道;109、第九垂直流道;110、第十垂直流道;111、第十一垂直流道;112、第十二垂直流道;113、第一循环垂直流道;114、第二循环垂直流道;121、第一连接流道;122、第二连接流道;123、第三连接流道;124、第四连接流道;125、第五连接流道;126、第六连接流道;127、第七连接流道;128、第八连接流道;
131、第一连接控制件;132、第二连接控制件;133、第三连接控制件;134、第四连接控制件;135、第五连接控制件;136、第六连接控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板(1)、第二层板(2)以及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将所述第一层板(1)以及第二层板(2)贴合固定,在第一层板(1)上与第二层板(2)接触的面为第一接触面(11),在第二层板(2)上与第一层板(1)接触的面为第二接触面,在所述第一层板(1)上沿垂直第一接触面(11)的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垂直流道,在所述第一接触面(11)上设有若干连接流道,每条所述连接流道至少连通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在所述第一层板(1)远离第一接触面(11)的一侧通过连接控制件连接垂直流道,每个所述连接控制件至少连接两个所述垂直流道,其中部分所述垂直流道用于添加药剂;由垂直流道、连接流道以及连接控制件形成流道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组合流道,所述组合流道与连接流道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一条所述组合流道与对应的连接流道组成一截面为圆形的圆形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道、圆形流道的孔径为1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型水质氨氮检测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道包括第一垂直流道(101)、第二垂直流道(102)、第三垂直流道(103)、第四垂直流道(104)、第五垂直流道(105)、第六垂直流道(106)、第七垂直流道(107)、第八垂直流道(108)、第九垂直流道(109)、第十垂直流道(110)、第十一垂直流道(111)、第十二垂直流道(112)、第一循环垂直流道(113)、第二循环垂直流道(114);所述连接流道包括第一连接流道(121)、第二连接流道(122)、第三连接流道(123)、第四连接流道(124)、第五连接流道(125)、第六连接流道(126)、第七连接流道(127)、第八连接流道(128);所述连接控制件包括第一连接控制件(131)、第二连接控制件(132)、第三连接控制件(133)、第四连接控制件(134)、第五连接控制件(135)、第六连接控制件(136);所述第一连接流道(121)连通第一垂直流道(101)与第二垂直流道(102),所述第二连接流道(122)连接第二垂直流道(102)与第三垂直流道(103),所述第一连接控制件(131)连接第三垂直流道(103)与第四垂直流道(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怡雯熊天煜
申请(专利权)人:水木清仪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