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工具的侧扰流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785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7
在本公开中,侧扰流器设置在机动车辆的下侧,从而改善了空气动力性能,并且根据行驶条件和道路状况控制侧扰流器的展开角,使得实现期望的空气动力性能,并且防止了侧扰流器的损坏。此外,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其中,侧扰流器被分成多个侧扰流器,从而通过每个侧扰流器的单独控制来优化用于每种行驶条件的空气动力性能。行驶条件的空气动力性能。行驶条件的空气动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工具的侧扰流器装置


[0001]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机动工具(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其中,侧扰流器设置在机动车辆的下侧处以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并且所述侧扰流器的展开角根据行驶条件和道路状况而被控制。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机动车辆在行驶期间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并且空气阻力是解释大部分行驶阻力的重要因素。特别地,当空气阻力减小时,燃料效率提高,因此降低空气阻力对于电动车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正在开发用于改进燃料效率的各种空气动力学改进技术。
[0003]为此,空气扰流器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后部以改变穿过机动车辆的气流,从而通过在空气扰流器周围流动的气流引起向下按压机动车辆的效果。
[0004]此外,主动空气板(air flap)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方以根据机动车辆的行驶条件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从而确保机动车辆的冷却效果,并且控制气流,从而使机动车辆的驾驶性能提高。
[0005]另外,在机动车辆的侧部设置侧裙以阻挡空气流从机动车辆的下部流出到外侧或者从外侧流入到机动车辆的下侧,由此使得机动车辆下方的空气流的直行性(straightness)得到改进并且使得施加于后轮胎的空气阻力减小。
[0006]这种侧裙安装在机动车辆的下方,因此存在离地间隙降低的问题。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当机动车辆在斜坡上行驶或者越过减速带时,机动车辆的下部由于侧裙引起的低离地间隙而损坏。
[0007]特别地,由于侧裙固定到机动车辆的下部,与空气动力改进效果增加的优点相比,离地间隙降低,并且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驾驶限制。
[0008]上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而不应被视为承认本公开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因此,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其中,通过设置在机动车辆的下侧的侧扰流器来改善空气动力性能并且根据行驶条件和道路状况来控制侧扰流器的展开角,从而实现期望的空气动力性能,并且防止对侧扰流器的损坏。
[0010]侧扰流器可沿着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在车身的下部的前轮胎与后轮胎之间延伸。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该装置包括:侧扰流器,安装为能够在机动车辆的车身的下部中旋转,展开或收纳在车身的下部中,并且沿着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分成多个侧扰流器;动力传输单元,安装在车身的所述下部中,构造为连接至每个侧扰流器的多个动力传输单元,并且构造成控制所述侧扰流器的旋转位置;以及控制器,配置为控制动力传输单元,从而确定每个侧扰流器的位置。
[0012]侧扰流器可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其中,第一板安装为能够在车辆的所述下部中旋转并且连接至动力传输单元,并且第二板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板。
[0013]侧扰流器收纳在其中的容纳空间可以设置在车身的下部中,接合端可以设置在容纳空间的外部,第一板可以设置为能够收纳在容纳空间中,并且根据第一板的旋转位置,第二板可以从第一板展开或者通过与接合端接触而从第一板倾斜。
[0014]第二板可通过作为中间件的弹性装置而能够旋转地连接至第一板,由此弹力可沿从第一板展开的方向施加至第二板。
[0015]当侧扰流器收纳时,第二板可以与接合端接触,从而通过弯曲而折叠到第一板,并且当侧扰流器展开时,在第二板可以与接合端分离并且从第一板展开的状态下可以控制第一板的角度。
[0016]第一板可由刚性材料构成,并且第二板可由软材料构成。
[0017]该动力传递单元可包括:驱动器,安装在车身的下部中并产生旋转动力;动力轴,连接至驱动器以旋转;以及齿轮单元,利用齿轮连接至动力轴和侧扰流器,使得侧扰流器通过驱动器的旋转动力而旋转。
[0018]侧扰流器可配置为在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被分成至少一个前侧扰流器和至少一个后侧扰流器,并且控制器可分别控制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
[0019]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模式划分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其中控制模式可被设定为收纳模式、完全展开模式和倾斜模式,在收纳模式中,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被收纳,在完全展开模式中,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竖直向下展开,在倾斜模式中,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展开为以预定角度倾斜。
[0020]所述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信息可以被输入到控制器,并且当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不小于预定速度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动力传递单元,使得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在完全展开模式下操作。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车轮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将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信息输入至控制器。
[0022]所述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信息可以被输入到所述控制器,并且当所述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被快速减速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使得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分别以所述收纳模式和所述完全展开模式操作。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否制动通过制动传感器输入到控制器。
[0024]所述机动车辆前方的路况信息可以被输入到所述控制器,并且在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展开的状态下,当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移动方向上存在包括道路上的凸起的障碍物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使得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各自以最佳倾斜模式操作。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道路状况可以从相机传感器或GPS输入到控制器。
[0026]当机动车辆在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展开的状态下被驱动以转向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动力传输单元,使得处于与转向方向相反的一侧上的前侧扰流器以最佳倾斜模式操作。
[0027]当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向角满足用于被驱动以快速转向的预设条件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动力传输单元,使得处于转向方向上的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在完全展开模
式中操作,并且在与转向方向相反的一侧上的前侧扰流器和后侧扰流器均在最佳倾斜模式中操作。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关于机动车辆的转向的信息可以通过方向盘传感器输入至控制器。
[0029]如上所述,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配置成使得侧扰流器设置在机动车辆的下侧,使得空气动力性能得到改进,并且根据行驶条件和道路状况来控制侧扰流器的展开角,使得实现期望的空气动力性能,并且防止对侧扰流器的损坏。此外,侧扰流器分成多个侧扰流器,所以通过每个侧扰流器的单独控制而优化用于每个行驶条件的空气动力性能。
[0030]如所讨论的,该方法和系统适当地包括使用控制器或处理器。
[0031]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包括如本文所公开的装置的车辆。
附图说明
[0032]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标、特征以及其他优点,附图中:
[0033]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设置有侧扰流器装置的机动车辆的视图;
[0034]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侧扰流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侧扰流器,安装成能够在所述机动车辆的车身的下部中旋转,展开或收纳在所述车身的所述下部中并且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分成多个侧扰流器;动力传输单元,安装在所述车身的所述下部中,构造为连接至每个所述侧扰流器的多个动力传输单元,并且构造成控制所述侧扰流器的旋转位置;以及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所述动力传输单元,从而确定每个所述侧扰流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侧扰流器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安装为能够在车辆的所述下部中旋转并且连接至所述动力传输单元,并且所述第二板能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身的所述下部中设置收纳所述侧扰流器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外部设置有接合端,所述第一板设置为能够收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并且根据所述第一板的旋转位置,所述第二板从所述第一板展开或通过与所述接合端接触而从所述第一板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板通过作为中间件的弹性装置能够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板,由此弹性力在从所述第一板展开的方向上施加至所述第二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当所述侧扰流器收纳时,所述第二板与所述接合端接触,从而通过弯曲而折叠至所述第一板,并且当所述侧扰流器展开时,在所述第二板与所述接合端分离并且从所述第一板展开的状态中控制所述第一板的角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板由刚性材料构成,并且所述第二板由软材料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输单元包括:驱动器,安装在车身的所述下部中并且产生旋转动力,动力轴,连接至所述驱动器以旋转,以及齿轮单元,利用齿轮连接到所述动力轴和所述侧扰流器,从而使所述侧扰流器通过所述驱动器的旋转动力而旋转。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侧扰流器构造为在所述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被分成至少一个前侧扰流器和至少一个后侧扰流器,并且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模式划分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并且所述控制模式设置为收纳模式、完全展开模式和倾斜模式,在所述收纳模式中,所述前侧扰流器和所述后侧扰流器被收纳,在所述完全展开模式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弘熙车东垠尹镇永
申请(专利权)人:起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