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7251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包括一级缓冲部、二级缓冲部、支撑板和多个导向柱。一级缓冲部包括具有敞口的回收盒和铺设于回收盒底部和侧壁的缓冲材料,支撑板位于回收盒的下方,导向柱的一端固定在回收盒的底侧,另一端与支撑板相对滑动连接,且导向柱与支撑板之间设有限位部。该装置利用缓冲材料的阻尼特性来延长重模型和回收盒的接触时间,同时降低撞击冲力。利用限位部使缓冲阻尼器全行程可用。随着重模型落入到回收盒内,限位部的对导向柱的限位消失,使重模型与一级缓冲部和导向柱以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速度相对支撑板向下移动。二级缓冲部消耗重模型剩余动能,实现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结构简单可靠,可多次使用。可多次使用。可多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洞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风洞试验中,由于模型重量较大,无损回收难度较高,模型为一次性使用,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针对一些对模型一致型要求较高的试验中还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
[0003]目前,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回收模型来获取模型内部的数据储存部,进而获得试验数据的风洞试验,一般是采用布置多层且达到一定厚度的缓冲材料层对模型进行回收。一次回收就会对用于回收的缓冲材料造成破坏,导致布置的缓冲材料无法重复使用,每次均需要重新更换并布置新的缓冲材料,影响试验效率且成本相对较高。并且上述回收方式难以实现对模型的无损回收,尤其是针对重量较大的重模型采用自由下落方式时的无损回收更是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重复使用的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缓冲部、二级缓冲部、支撑板和多个导向柱;所述一级缓冲部包括具有敞口的回收盒和铺设于所述回收盒底部和侧壁的缓冲材料;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回收盒的下方,所述导向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回收盒的底侧,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对滑动连接,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限位部,多个所述导向柱间隔分布;所述二级缓冲部包括多个阻尼缓冲器,所述多个阻尼缓冲器分布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位于所述回收盒的下方;在自然状态下,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导向柱相对所述支撑板滑动,当重模型落入所述回收盒时,并与所述缓冲材料接触后,所述重模型、一级缓冲部和所述导向柱相对所述支撑板向下移动,所述多个阻尼缓冲器消耗所述重模型的剩余动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下落式重模型无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卡槽,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外侧,所述卡槽的棱角处做圆滑过渡处理;限位座,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限位座设有第一过孔,在所述第一过孔的孔壁周向上设有多个径向孔;限位调节部,包括壳体、卡接弹簧、调节螺钉和卡榫球,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卡孔,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卡榫球和所述卡接弹簧设置所述壳体内,所述卡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卡榫球的直径,使所述卡榫球仅有一部分能够伸出所述卡孔外,所述卡接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卡榫球上,所述调节螺钉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壳体连接,且所述调节螺钉抵在所述卡接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螺钉能够调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施然田润雨徐先富陈柳吉赵秀和游天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