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7070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包括有铁芯、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该铁芯具有卷绕柱;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缠绕在卷绕柱上;该卷绕柱的上侧形成有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和第六上绕线区,该第一上绕线区与第二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该第二上绕线区与第三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该第三上绕线区与第四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隔。通过设置六个绕线区,对应的形成五个特定间距的间隔,并配合在六个绕线区和五个间隔上进行特定圈数的绕线,以进一步提升滤波效果,并有效提升模能转换抑制特性,满足使用的需要。满足使用的需要。满足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滤波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

技术介绍

[0002]共模滤波器通常采用铁氧体磁芯双线并绕。低差模噪声信号抑制干扰源,在高速信号中难以变形。杂讯抑制对策佳,高共模噪音抑制和低差模噪声信号抑制。共模滤波器设计相对较简单,包括共模电容,不平衡变压器或共模电感。共模电容将两个输入线的共模电流旁路到大地,共模电感呈现一个平衡阻抗,也就是说,电源线和地线中阻抗相等,这个阻抗对共模噪声呈现阻抗特性。
[0003]共模滤波器通常用于抑制电子设备 EMI 噪音。用于DVC、STB 的IEEE 1394 线路、液晶显示面板、低压微分信号、个人电脑及外围设备的 USB线路。
[0004]目前,已知绕线分区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共模滤波器(CMF)的滤波效果,并且,目前市面可见最多使用五区绕线,然而五区绕线滤波效果有其极限,其电性特性表现上为模能转换抑制不佳(DCMR)。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共模滤波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共模滤波器存在模能转换抑制不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包括有铁芯、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该铁芯具有卷绕柱;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缠绕在卷绕柱上;该卷绕柱的上侧形成有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和第六上绕线区,该第一上绕线区与第二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该第二上绕线区与第三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该第三上绕线区与第四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隔,该第四上绕线区与第五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隔,该第五上绕线区与第六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五间隔,对应的,该卷绕柱的下侧形成有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第三下绕线区、第四下绕线区、第五下绕线区和第六下绕线区,该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第三下绕线区、第四下绕线区、第五下绕线区和第六下绕线区分别与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和第六上绕线区上下相对;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对绞缠绕在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第六上绕线区、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第三下绕线区、第四下绕线区、第五下绕线区和第六下绕线区、第一间隔、第二间隔、第三间隔、第四间隔和第五间隔上;该第一上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第六上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第一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和第六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相同,该第二上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第五上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第二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和第五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相同,该第三上绕线区的
绕线圈数、第四上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第三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和第四下绕线区的绕线圈数相同;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第一间隔、第二间隔、第三间隔、第四间隔和第五间隔上呈上下排列交换;以及第一间隔的间隔等于第五间隔的间距,第二间隔的间距等于第四间隔的间距。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卷绕柱为方形柱体。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铁芯的一侧具有两第一端子电极,该第一导线的一端和第二导线的一端分别与两第一端子电极焊接,该铁芯的一侧具有两第二端子电极,该第一导线的另一端和第二导线的另一端分别与两第二端子电极焊接。
[000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设置六个绕线区,对应的形成五个特定间距的间隔,并配合在六个绕线区和五个间隔上进行特定圈数的绕线,以进一步提升滤波效果,并有效提升模能转换抑制特性,满足使用的需要。
[001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绕线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测试图。
[0012]附图标识说明:10、铁芯
ꢀꢀꢀꢀꢀꢀꢀꢀꢀꢀꢀꢀꢀꢀꢀꢀꢀꢀꢀꢀꢀꢀꢀꢀꢀ
11、卷绕柱12、第一端子电极
ꢀꢀꢀꢀꢀꢀꢀꢀꢀꢀꢀꢀꢀꢀꢀꢀꢀ
13、第二端子电极20、第一导线
ꢀꢀꢀꢀꢀꢀꢀꢀꢀꢀꢀꢀꢀꢀꢀꢀꢀꢀꢀꢀꢀ
30、第二导线A1、第一上绕线区
ꢀꢀꢀꢀꢀꢀꢀꢀꢀꢀꢀꢀꢀꢀꢀꢀꢀ
A2、第二上绕线区A3、第三上绕线区
ꢀꢀꢀꢀꢀꢀꢀꢀꢀꢀꢀꢀꢀꢀꢀꢀꢀ
A4、第四上绕线区A5、第五上绕线区
ꢀꢀꢀꢀꢀꢀꢀꢀꢀꢀꢀꢀꢀꢀꢀꢀꢀ
A6、第六上绕线区B1、第一下绕线区
ꢀꢀꢀꢀꢀꢀꢀꢀꢀꢀꢀꢀꢀꢀꢀꢀꢀ
B2、第二下绕线区B3、第三下绕线区
ꢀꢀꢀꢀꢀꢀꢀꢀꢀꢀꢀꢀꢀꢀꢀꢀꢀ
B4、第四下绕线区B5、第五下绕线区
ꢀꢀꢀꢀꢀꢀꢀꢀꢀꢀꢀꢀꢀꢀꢀꢀꢀ
B6、第六下绕线区CA1、第一间隔
ꢀꢀꢀꢀꢀꢀꢀꢀꢀꢀꢀꢀꢀꢀꢀꢀꢀꢀꢀꢀ
CA2、第二间隔CA3、第三间隔
ꢀꢀꢀꢀꢀꢀꢀꢀꢀꢀꢀꢀꢀꢀꢀꢀꢀꢀꢀꢀ
CA4、第四间隔CA5、第五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铁芯10、第一导线20以及第二导线30。
[0014]该铁芯10具有卷绕柱11;该卷绕柱11的上侧形成有第一上绕线区A1、第二上绕线
区A2、第三上绕线区A3、第四上绕线区A4、第五上绕线区A5和第六上绕线区A6,该第一上绕线区A1与第二上绕线区A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CA1,该第二上绕线区A2与第三上绕线区A3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CA2,该第三上绕线区A3与第四上绕线区A4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隔CA3,该第四上绕线区A4与第五上绕线区A5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隔CA4,该第五上绕线区A5与第六上绕线区A6之间形成有第五间隔CA5,对应的,该卷绕柱11的下侧形成有第一下绕线区B1、第二下绕线区B2、第三下绕线区B3、第四下绕线区B4、第五下绕线区B5和第六下绕线区B6,该第一下绕线区B1、第二下绕线区B2、第三下绕线区B3、第四下绕线区B4、第五下绕线区B5和第六下绕线区B6分别与第一上绕线区A1、第二上绕线区A2、第三上绕线区A3、第四上绕线区A4、第五上绕线区A5和第六上绕线区A6上下相对。在本实施例中,该卷绕柱11为方形柱体。
[0015]该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缠绕在卷绕柱11上;该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对绞缠绕在第一上绕线区A1、第二上绕线区A2、第三上绕线区A3、第四上绕线区A4、第五上绕线区A5、第六上绕线区A6、第一下绕线区B1、第二下绕线区B2、第三下绕线区B3、第四下绕线区B4、第五下绕线区B5和第六下绕线区B6、第一间隔CA1、第二间隔CA2、第三间隔CA3、第四间隔CA4和第五间隔CA5上;该第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区绕线共模滤波器,包括有铁芯、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该铁芯具有卷绕柱;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缠绕在卷绕柱上;其特征在于:该卷绕柱的上侧形成有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和第六上绕线区,该第一上绕线区与第二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该第二上绕线区与第三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该第三上绕线区与第四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隔,该第四上绕线区与第五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隔,该第五上绕线区与第六上绕线区之间形成有第五间隔,对应的,该卷绕柱的下侧形成有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第三下绕线区、第四下绕线区、第五下绕线区和第六下绕线区,该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第三下绕线区、第四下绕线区、第五下绕线区和第六下绕线区分别与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和第六上绕线区上下相对;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对绞缠绕在第一上绕线区、第二上绕线区、第三上绕线区、第四上绕线区、第五上绕线区、第六上绕线区、第一下绕线区、第二下绕线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钰钦许焜杰常瑞晟
申请(专利权)人:湧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