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和PCB板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002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和PCB板变压器,其中,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包括:N层PCB板;M个耦合线圈组,耦合线圈组设于PCB板,每个耦合线圈组分别包括两层原边线圈和建设于两层原边线圈之间的一层副边线圈,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当M为偶数时,N=3M,当M为奇数时,N=3M+1,且至少一层PCB板上的副边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设于副边线圈的外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利用两层原边线圈中间夹一层副边线圈形成耦合线圈组,可以增强耦合线圈组的耦合效果。同时,通过调节耦合线圈组的数量对PCB板的层数进行限定,有利于使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末端均处于线圈外部,避免线圈末端处于线圈内部而难以走线的情况。避免线圈末端处于线圈内部而难以走线的情况。避免线圈末端处于线圈内部而难以走线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和PCB板变压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
,更具体地,涉及PCB板变压器线圈板,以及包含该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PCB板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PCB板变压器主要用于开关电源中,随着开关电源高频化的发展,PCB板变压器的耦合效果对开关电源的影响越来越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层叠交错的排布形式设置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该种PCB板变压器的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开关电源高频化的需求,且容易产生原边线圈或副边线圈末端难以从线圈内侧穿出,导致走线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性能不足,走线困难的问题中的一个。
[000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PCB板变压器,包括上述PCB板变压器线圈板。
[000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包括:N层PCB板;M个耦合线圈组,所述耦合线圈组设于所述PCB板,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分别包括两层原边线圈和建设于两层所述原边线圈之间的一层副边线圈,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当M为偶数时,N=3M,当M为奇数时,N=3M+1,且至少一层所述PCB板上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设于所述副边线圈的外周。
[0006]可选地,所述原边线圈的线宽大于所述副边线圈的线宽。
[0007]可选地,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的所述副边线圈的匝数大于对应的所述原边线圈的匝数。
[0008]可选地,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内周,且出线端设于外周,另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外周,且出线端设于内周,其中,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出线端与另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通过所述原边线圈内侧的第一过孔串联。
[0009]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相邻的两层所述原边线圈通过所述原边线圈外侧的第二过孔串联,一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外周,另一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内周,且相邻的两层所述副边线圈通过第三过孔串联。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PCB板上间隔开分布。
[0011]可选地,所述PCB板上设有原边输入端、原边输出端、副边输入端和副边输出端,所述原边线圈连接所述原边输入端和所述原边输出端,所述副边线圈连接所述副边输入端和所述副边输出端。
[0012]可选地,所述PCB板包括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所述原边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层的第一线圈和设置在所述第三层的第二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
第二层的第三线圈和设置在所述第四层的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进线端与所述原边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出线端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进线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出线端与所述原边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的进线端与所述副边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的出线端与所述连接线的进线端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出线端与所述副边输出端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PCB板包括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和第六层,所述原边线圈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三层、所述第四层和所述第六层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副边线圈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五层的第五线圈和第六线圈,所述第一过孔的数量为两个,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进线端与所述原边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出线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进线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出线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三线圈的进线端连接,所述第三线圈的出线端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四线圈的进线端连接,所述第四线圈的出线端与所述原边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线圈的进线端与所述副边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线圈的出线端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第六线圈的进线端连接,所述第六线圈的出线端与所述副边输出端连接。
[0014]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PCB板变压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
[0015]根据本技术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利用两层原边线圈中间夹一层副边线圈形成耦合线圈组,使得一层副边线圈可以与两层原边线圈耦合,从而增强耦合线圈组的耦合效果。另外,通过调节耦合线圈组的数量对PCB板的层数进行限定,可以判断多层PCB板所适应的耦合线圈组数,有利于使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末端均处于线圈外部,避免线圈末端处于线圈内部而难以走线的情况。
[0016]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17]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爆炸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一层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二层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三层示意图;
[0023]图6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四层示意图;
[0024]图7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五层示意图;
[0025]图8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六层示意图;
[0026]图9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示意图;
[0027]图10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一层示意图;
[0028]图11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二层示意图;
[0029]图12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三层示意图;
[0030]图13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第四层示意图;
[0031]图14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三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副边线圈示意图;
[0032]图15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四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副边线圈示意图;
[0033]图16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五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的副边线圈示意图;
[0034]图17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实施例三至实施例五的副边线圈产生的输出电压的变化曲线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PCB板变压器线圈板100;
[0037]原边线圈10;
[0038]副边线圈20;
[0039]原边输入端H2;原边输出端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层PCB板;M个耦合线圈组,所述耦合线圈组设于所述PCB板,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分别包括两层原边线圈和设于两层所述原边线圈之间的一层副边线圈,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当M为偶数时,N=3M,当M为奇数时,N=3M+1,且至少一层所述PCB板上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设于所述副边线圈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线圈的线宽大于所述副边线圈的线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的所述副边线圈的匝数大于对应的所述原边线圈的匝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内周,且出线端设于外周,另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外周,且出线端设于内周,其中,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出线端与另一层所述原边线圈的进线端通过所述原边线圈内侧的第一过孔串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相邻的两层所述原边线圈通过所述原边线圈外侧的第二过孔串联,一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外周,另一个所述耦合线圈组中的所述副边线圈的进线端设于内周,且相邻的两层所述副边线圈通过第三过孔串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PCB板上间隔开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CB板变压器线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原边输入端、原边输出端、副边输入端和副边输出端,所述原边线圈连接所述原边输入端和所述原边输出端,所述副边线圈连接所述副边输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鲁辉林晓丰曹恒佩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