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612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其中,包括本体,本体朝向静触头一侧上设有通槽以及弧形部,通槽位于相邻两个弧形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气连接效果好、散热效果好。散热效果好。散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大电流的隔离开关中,通常采用滑板上设置动触头,通过滑板的运动带动动触头,实现合闸与分闸的效果。现有的动触头为圆柱形结构,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为点连接。随着科技发展,隔离开关在直流电压中使用越来越多,随着也出现了问题,由于点连接,导致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在通过大电流的直流电压时,电气连接性能较差。而增加接触面积后,形成面与面的贴合,也存在问题,摩擦阻力大,导致滑动不方便,而且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
[0004]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触头以及接触结构,其中,包括本体,本体朝向静触头一侧上设有通槽以及弧形部,通槽位于相邻两个弧形部之间。
[0005]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动触头与静触头的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点连接的效果,提高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率,同时,采用通槽的设置,形成了通风散热的效果,提高在使用过程中的散热效果。
[0006]其中,本体远离静触头一侧上设有通孔,通孔与通槽连通。
[0007]采用通孔的设置,使得动触头在安装固定过程中更为方便。
[0008]其中,本体为一体成型设置。
[0009]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动触头加工更为方便。
[0010]一种接触结构,其中,包括四个上述的动触头、固定组件、复位件以及连接件,四个动触头相互独立设置,且四个动触头两两一组上下平行设置,连接件连接上下两组动触头,上下两组动触头形成与静触头配合的夹持槽,固定组件穿过动触头、连接件固定,复位件套设在固定组件上,复位件一端与相邻的动触头相抵,复位件另一端与固定组件相抵。
[0011]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形成了夹持槽,然后通过复位件形成了弹性夹紧的效果,提高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使得整体的电气连接更为稳定,散热效果好。
[0012]其中,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杆以及卡件,固定杆一端上设有限位部,固定杆另一端穿过动触头、连接件,固定杆的另一端上设有卡槽,卡件与卡槽配合。
[0013]固定杆与卡件的配合,使得动触头、连接件形成了连接固定的效果,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
[0014]其中,卡件上设有第一纵向槽以及凹槽,第一纵向槽与凹槽为垂直连通,卡件套设在固定杆上,且卡件相对固定杆径向转动。
[0015]采用第一纵向槽与凹槽的设置,在装配过程中,卡件通过第一纵向槽套设在固定
杆上,使得卡件位于卡槽内,然后径向转动卡件,使得卡件与固定杆相抵,从而实现固定效果,此种简单的卡扣配合,无需铆压或通过工具才可实现,操作更为方便、简单。
[0016]其中,复位件的另一端与卡件相抵。
[0017]复位件与卡件的配合,更好的形成了储能效果。
[0018]其中,静触头为一字型。
[0019]其中,静触头为7字型。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另一种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与滑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
[0028]参照附图1

2所示,一种动触头,包括本体1。
[0029]本体1整体为长条形。其顶面为平面设置。顶面上设有若干个通孔11,通孔11与通槽为连通设置,通孔11主要用于与固定组件的固定。本实施例中,通孔11的数量为两个。
[0030]底面为朝向静触头一侧,底面上设有通槽12以及弧形部13,通槽12位于相邻两个弧形部13之间。本实施例中,通槽12的数量为一个,弧形部13的数量为两个,一个通槽12位于两个弧形部13之间。通槽12为贯穿前后两个侧面,即通槽12为长条形槽。通孔11与通槽12连通。
[0031]进一步,本体1为一体成型设置。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动触头加工更为方便。本实施例中,本体1的材质为铜材质。
[0032]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动触头与静触头的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点连接的效果,提高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效率,同时,采用通槽12的设置,形成了通风散热的效果,提高在使用过程中的散热效果。
[0033]实施例2:
[0034]参照附图3

7所示,一种接触结构,包括四个动触头10、固定组件20、复位件30以及连接件40。
[0035]动触头10的结构已经在实施例1中详细赘述,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0036]四个动触头10为相互独立设置,即相邻的两者之间没有贴合。四个动触头10两两一组且呈上下平行设置,即形成了2*2的矩阵,四个动触头10的两端形成了两个夹持槽101,此处夹持槽101对应与静触头60配合,形成了静触头60与动触头10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
[0037]连接件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件40分设在夹持槽101内,此处连接件40的高度与夹持槽101的高度一致。连接件40的顶面与位于上方的动触头10贴合,连接件40的底面与
位于下方的动触头10贴合,故形成了高度限定的效果。
[0038]固定之间的数量为四个,对应四个动触头10。
[0039]固定组件20包括固定杆201以及卡件202,固定杆201一端上设有限位部2011,固定杆201的另一端穿过位于上方动触头10的通孔、连接件40以及位于下方动触头10的通孔。固定杆201的另一端上设有卡槽2012,此处卡槽2012并未位于端部上,仅是靠近端部。
[0040]卡件202上设有第一纵向槽2021以及凹槽2022,第一纵向槽2021与凹槽2022为垂直连通,卡件202套设在固定杆201上,且卡件202相对固定杆201径向转动。采用第一纵向槽2021与凹槽2022的设置,在装配过程中,卡件202通过第一纵向槽2021套设在固定杆201上,使得卡件202位于卡槽2012内,然后径向转动卡件202,使得卡件202与固定杆201相抵,从而实现固定效果,此种简单的卡扣配合,无需铆压或通过工具才可实现,操作更为方便、简单。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凹槽2022为一个深度较浅的槽,形成一定的限位固定的效果。
[0041]复位件30套设在固定杆201上,本实施例中,复位件30一端与位于下方的动触头10相抵,复位件30的另一端与卡件202相抵,从而实现提高储能效果。此处复位件30也可以一端与限位部2011相抵,另一端与位于上方的动触头10相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30优选为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朝向静触头一侧上设有通槽以及弧形部,通槽位于相邻两个弧形部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本体远离静触头一侧上设有通孔,通孔与通槽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本体为一体成型设置。4.一种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如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动触头、固定组件、复位件以及连接件,四个动触头相互独立设置,且四个动触头两两一组上下平行设置,连接件连接上下两组动触头,上下两组动触头形成与静触头配合的夹持槽,固定组件穿过动触头、连接件固定,复位件套设在固定组件上,复位件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机电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