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结构上总体采取外卸荷内加固的改造思路对原有民居建筑进行改造加固改造,尽量少的增加夯土砖外墙本身厚度,使得原使用空间得到极大的保障。在对陡坡的上游方向上的泥石流水土进行拦截的时,墙体外侧设置的卵石泄水沟散水以防止雨水对墙根的冲刷,满铺钢筋网片的抹灰夯土砖外墙使得原建筑墙体增强了侧向刚度,也使得原夯土砖墙得到封闭保护,最终保障陡坡危房得到快速简易高效加固改造。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原居民建筑加固改造的现有的做法将被侵蚀严重的夯土砖墙直接去除并在原址上重建,存在工程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存在工程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存在工程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有大量民居建筑有待加固改造。而这类民居建筑多位于山区陡坡场地。原民居建筑结构采用夯土砖砌筑而成。由于山区雨水充沛,受长时间雨水冲刷的夯土砖被侵蚀的情况严重,伴随雨水冲刷侵蚀的同时,山区常年遭受泥石流威胁,因此对陡坡危房的加固改造刻不容缓。对于原居民建筑加固改造,现有的做法为将被侵蚀严重的夯土砖墙直接去除并在原址上重建,存在工程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原居民建筑加固改造的现有的做法将被侵蚀严重的夯土砖墙直接去除并在原址上重建,存在工程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包括:
[0006]钢筋网片,陡坡建筑的夯土砖外墙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钢筋网片,所述通孔中穿设有拉结筋,所述拉结筋拉结于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的钢筋网片;
[0007]锚定基座,陡坡建筑的夯土砖外墙的墙根的内外两侧分别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所述夯土砖外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钢筋网片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至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容置槽中和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浇筑有混凝土以固结形成所述锚定基座,所述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外侧的锚定基座上形成有泄水沟,所述泄水沟中填筑有卵石;
[0008]卸荷地梁,所述卸荷地梁的下部埋设于所述陡坡建筑的上游的地基中,所述卸荷地梁的上部伸至所述地基的上方,所述卸荷地梁与陡坡的成坡方向呈角度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卸荷地梁与所述成坡方向垂直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卸荷地梁的两端沿所述成坡方向延伸形成有护翼段,所述卸荷地梁的两端的护翼段与所述陡坡建筑的两侧相对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泄水沟沿所述容置槽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沿所述泄水沟的宽度方向弯折并伸至所述容置槽的远离所述夯土砖外墙的一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泄水沟设置于所述锚定基座的远离所述夯土砖外墙的一侧。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于陡坡建筑的夯土砖外墙的墙根的内外两侧分别开设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
所述夯土砖外墙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6]于所述夯土砖外墙开设多个通孔;
[0017]于所述通孔中穿设拉结筋;
[0018]于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钢筋网片,所述钢筋网片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至所述容置槽中,并将所述拉结筋拉结于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的钢筋网片;
[0019]于所述容置槽中和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浇筑有混凝土以固结形成所述锚定基座,所述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筋网片,并于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外侧的锚定基座上形成泄水沟;
[0020]于所述泄水沟中填筑卵石;
[0021]于所述陡坡建筑的上游的地基中浇筑形成卸荷地梁,使得所述卸荷地梁的下部埋设于所述陡坡建筑的上游的地基中,所述卸荷地梁的上部伸至所述地基的上方,所述卸荷地梁与陡坡的成坡方向呈角度设置。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用于陡坡上原有民居建筑的加固改造,在结构上总体采取外卸荷内加固的改造思路对原有民居建筑进行改造加固改造,尽量少的增加夯土砖外墙本身厚度,使得原使用空间得到极大的保障。在对陡坡的上游方向上的泥石流水土进行拦截的时,墙体外侧设置的卵石泄水沟散水以防止雨水对墙根的冲刷,满铺钢筋网片的抹灰夯土砖外墙使得原建筑墙体增强了侧向刚度,也使得原夯土砖墙得到封闭保护,最终保障陡坡危房得到快速简易高效加固改造。通过加固改造的民居建筑大大提高了结构安全性、使用的舒适性,同时加固后的建筑耐久性也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00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陡坡建筑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9]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包括:钢筋网片1、锚定基座2和卸荷地梁3。
[0030]参阅图1,陡坡建筑4砌筑于陡坡5上。陡坡建筑4包括夯土砖外墙41。
[0031]在本实施例中,夯土砖外墙41开设有多个通孔。夯土砖外墙41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钢筋网片1。通孔中穿设有拉结筋11。拉结筋11拉结于夯土砖外墙41的内外两侧的钢筋
网片1。
[0032]陡坡建筑4的夯土砖外墙41的墙根的内外两侧分别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沿夯土砖外墙41的长度方向设置。钢筋网片1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12。延伸部12伸至容置槽中。容置槽中和夯土砖外墙41的内外两侧分别浇筑有混凝土以固结形成锚定基座2。混凝土包覆于钢筋网片1。夯土砖外墙41的外侧的锚定基座2上形成有泄水沟。泄水沟中填筑有卵石21。
[0033]参阅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锚定基座包括浇筑于容置槽中和浇筑于夯土砖外墙上混凝土固结体。锚定基座呈L形。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的锚定基座相对设置并夹持于夯土砖外墙。此外,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的锚定基座通过拉结筋连系在一起,进而使得锚定基座及夯土砖外墙成为一个坚固且稳定的结构整体。
[0034]卸荷地梁3设置于陡坡的上游。具体的,卸荷地梁3的下部埋设于陡坡建筑4的上游的地基中。卸荷地梁3的上部伸至地基的上方。卸荷地梁3与陡坡5的成坡方向(图1和图2中实心箭头所指向方向)呈角度设置。
[0035]在本实施例中,卸荷地梁3与成坡方向垂直设置。
[0036]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卸荷地梁3的两端沿成坡方向延伸形成有护翼段31。卸荷地梁3的两端的护翼段31与陡坡建筑4的两侧相对设置。
[0037]在浇筑锚定地基时,通过在容置槽内的混凝土中设置模板以形成泄水沟。泄水沟沿容置槽的长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网片,陡坡建筑的夯土砖外墙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钢筋网片,所述通孔中穿设有拉结筋,所述拉结筋拉结于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的钢筋网片;锚定基座,陡坡建筑的夯土砖外墙的墙根的内外两侧分别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所述夯土砖外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钢筋网片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至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容置槽中和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内外两侧分别浇筑有混凝土以固结形成所述锚定基座,所述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筋网片,所述夯土砖外墙的外侧的锚定基座上形成有泄水沟,所述泄水沟中填筑有卵石;卸荷地梁,所述卸荷地梁的下部埋设于所述陡坡建筑的上游的地基中,所述卸荷地梁的上部伸至所述地基的上方,所述卸荷地梁与陡坡的成坡方向呈角度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地梁与所述成坡方向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地梁的两端沿所述成坡方向延伸形成有护翼段,所述卸荷地梁的两端的护翼段与所述陡坡建筑的两侧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陡坡建筑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沟沿所述容置槽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郜江晶,吴长勇,李为,滕茂瑞,谢元勋,刘模权,屈道新,郑有恒,赵林炜,胡志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